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沈从文作品 学生版

沈从文作品 学生版

  • 字数: 9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沈从文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702264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2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西方,沈从文的最忠实读者大多是学术界人士。他们都认为,沈是中国现代文学目前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有些人还说鲁迅如果算主将,那么沈从文可以排在下面。 ——美国汉学家 金介甫《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优选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著名作家 汪曾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沈从文作品精选集,收入其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小说《边城》《三三》、散文《西山的月》《云南看云》、湘行散记《鸭窠围的夜》《虎雏再遇记》等。这些文章具有浓郁的湘西色彩,凸现出特有的风韵和神采。语文名师李竹平对于每篇文章都有精彩的赏析,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其特有的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以及对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动人描绘,值得每个读者细细品味。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小说集《老实人》《蜜柑》《阿黑小史》《长河》《边城》、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云南看云集》等。后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李竹平,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多家教育教学刊物的签约作者、封面人物和专栏作者。
目录
第一辑中短篇小说
003三三
034虎雏
063边城(节选)
第二辑散文精选
085遥夜
100西山的月
105废邮存底
119云南看云
第三辑湘行散记
129窠围的夜
139虎雏再遇记
摘要
     三三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了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寨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进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说一件事情,一面清理簸箩筛子,到后头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之后,主人全身是糠灰,常常如同一个滚人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二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眼见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捉蝈蝈、纺织娘玩。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在火桶里,拨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碾坊外屋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逞强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声音,代为讨情才止。 这碾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是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当地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吧。”人若顽皮一点,听了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着小姑娘发笑。三三急了,便高声喊叫她的妈:“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娘自然是不会来干涉别人钓鱼的。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堡子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完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到后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钩,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是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件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