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孙子兵法/不可不知的中华国学经典

孙子兵法/不可不知的中华国学经典

  • 字数: 2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作者: 阙荣艳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56992505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里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光芒与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力量。 1. 内容上,本丛书采用“原典+注释+译文”的形式,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不仅让读者更好领会经典的内涵,这样的架构方式也更贴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可以说既立足经典,又兼顾了历史传承与当代人的需求。2.无障碍阅读。丛书将原典中生僻的字词都进行了拼音标注,同时重点字词、句子、人物等重点详细解释,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非常顺畅。 3. 每册图书配以精美插图,排版简约精致,简体横排,稀疏有秩,读起来非常轻松。 4.装帧典雅,双封裸脊,具有古典韵味;书名字体来自清光绪年间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秀润华美,正雅圆融。封面装饰图案是从书籍对应年代中寻找铜器、壁画、玉器、家具中的纹饰图案 。特殊工艺,考究用纸,简约大气,封面图片烫彩色漆片,书名烫黑色漆片,封面用深黄大地纸,富有肌理感,内封用牛皮纸,具有历史感。 5.《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内容涉及小到修身、养性,大到用兵、治国等各个方面,不仅蕴含着至淳至真的处世哲学,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千人千解,越是聪慧之人,越觉其深不可测。是人生哲学,也是政治理想;是兵法,也是辩证法。是国人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素有“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之美誉。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本,吸取古今整理、注释、校勘的优秀成果,对《孙子兵法》全文进行注译,每篇逐一题解,资料丰富,解说详尽,尤其是将孙子思想放在先秦诸子、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阐发,颇多新论。
作者简介
孙红丹: 曾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对国学经典解读有较为深刻的研究。 现主要从事青年国学课堂国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授课工作。
目录
第一章 计篇……………………………………………… 001一 兵者,国之大事……………………………………… 006二 经之以五事…………………………………………… 008三 主孰有道……………………………………………… 011四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014五 兵者,诡道也………………………………………… 017六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021七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025第二章 作战篇…………………………………………… 029一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034二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037三 智将务食于敌………………………………………… 040四 杀敌者,怒也………………………………………… 042五 兵贵胜,不贵久……………………………………… 045第三章 谋攻篇…………………………………………… 049一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054二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057三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060四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063五 夫将者,国之辅也…………………………………… 066六 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068七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071第四章 形篇……………………………………………… 075一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079二 不可胜者,守也……………………………………… 082三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085四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087五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090六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 092七 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094第五章 势篇……………………………………………… 097一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101二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105三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108四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110五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112六 形之,敌必从之……………………………………… 114七 择人而任势…………………………………………… 117八 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119第六章 虚实篇…………………………………………… 123一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129二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132三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135四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138五 攻其所必救…………………………………………… 141六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144七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146八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149九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152十 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155十一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58第七章 军争篇…………………………………………… 161一 后人发,先人至……………………………………… 166二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169三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171四 兵以诈立,以利动…………………………………… 174五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 177六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179七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182八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185九 用兵之法,穷寇勿迫………………………………… 188第八章 九变篇…………………………………………… 191一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195二 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198三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200四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 202五 将有五危……………………………………………… 204第九章 行军篇…………………………………………… 207一 半济而击之…………………………………………… 213二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215三 谨复索之……………………………………………… 217四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219五 兵非益多也…………………………………………… 222六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224七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 227第十章 地形篇…………………………………………… 231一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236二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 238三 支形者,令敌半出而击之…………………………… 240四 此六者,败之道也…………………………………… 242五 地形者,兵之助也…………………………………… 245六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247七 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250八 知地知天,胜乃不穷………………………………… 252第十一章 九地篇………………………………………… 255一 衢地则合交…………………………………………… 263二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266三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268四 深入则专……………………………………………… 271五 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273六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275七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277八 登高而去其梯………………………………………… 280九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282十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284十一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286第十二章 火攻篇………………………………………… 289一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293二 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295三 不修其攻者凶………………………………………… 297四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299第十三章 用间篇………………………………………… 303一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 308二 用间有五……………………………………………… 311三 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314四 反间可得而用也……………………………………… 316
摘要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译文】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安危的领域,也是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不可以不深入考察研究的。因此,军事家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敌我双方形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使得他们能够为君而死,为君而生,而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用兵时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气候的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所谓将领,就是说将帅是否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治军严明。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情况进行充分的比较,来求得对战争形势的认识:敌我双方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坚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若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君主权衡利害采纳我的方略,于是就会造成一种有利的态势,这是有助于实现军事目的的外部条件。所谓态势,即是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攻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攻打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打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暴躁易怒,就要挑逗起他的怒气;敌人胆怯,就设法使之骄横;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团结,就设法离间他们。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不能事先传授的。开战之前,在庙堂之上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获得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获得胜利的条件缺乏。所以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不用说那些战前根本就不进行谋划的了。我根据战争双方的战前谋划来观察,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点评】《孙子兵法》第一章“计篇”,是对《孙子兵法》的全面总结。孙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五事”和“七计”。它从军事谋略全局的高度论述了作战的基本要领。《计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总纲,主要论述了战争指导者在开战之前以及在战争中如何筹划全局的问题,阐述了谋划在战争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决定战争胜败的各项基本条件。孙武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强调了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对于开战之前的谋划,必须要高度地重视,并进行认真的探究,这其中蕴涵着对关系社稷安危的战争问题必须谨慎处之,以及没有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不能随意兴师开战的慎战思想。古往今来,孙子的这些军事理论一直被人们当作至理名言,世代尊奉。孙武在本篇中还强调,作战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客观条件进行周密的研究、明智的判断和认真的谋划,以便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他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即“五事”——“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和“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只有在对这些条件进行认真研究、考核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敌我双方的强弱优劣,才有可能预测和判断战争的胜负。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则难于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则注定要失败。他主张充分发挥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性,分析、把握各种条件,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进行研究和谋划,创造战略战术上的有利态势,从而确保自己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取得战争的优势与主动,他还提出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强调以灵活机动、快速多变、欺敌误敌的战法来打击、消灭敌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