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凡人逸事--我的系列

凡人逸事--我的系列

  • 字数: 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作者: 王建平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180577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纺织行业工作了一辈子,为了将自己的工作加以总结,以“我”的记述形式编纂成这本回忆录,内容主要记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和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记忆,折射出伴随自己成长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从历史、文化、地理和艺术等多个侧面勾勒出一幅时代的完整画面和一个普通人在成长和拼搏过程中的甜酸苦辣,顺便也给讲述一些上海近代的历史掌故,给后人留点史料作参考。
作者简介
工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纺织及化学材料的分析测试技术、有机合成、化学纤维工艺和性能、纺织标准化、消费品安全法规及其检测技术、国际贸易和宏观产业技术经济研究等。曾任纺织工业南方科技测试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所长、天祥集团(Intertek)上海玩具轻工部总经理、纺织部总经理、中国市场事业部总经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合成纤维》和《化纤文摘》杂志主编、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分会副主任、全国体育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现兼任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印染助剂分会副主任、全国皮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理事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品安全顾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技术和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质量检测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检验检疫协会检验鉴定机构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缺陷消费品召回技术专家、《印染》、《纺织导报》、《染整技术》、《纺织质量与标准》、《纺织检测与标准》等杂志专家委员会或编辑委员会委员等。历年来,已公开发表论文110篇,出版《REACH法规与生态纺织品》等专著6本(主编或参与编著),先后主持编制过多项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多次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是我国有名的国际消费品安全法规、技术性贸易壁垒、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及标准化、化学纤维专家。
目录
目录 我的祖籍地—闸北太保堂 我的“报童”生涯 我的金陵记忆 我们那时候的学农劳动 那年“双抢” 我在“正泰”的日子 我的高考 我的大学生活 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给我的梦想插上翅膀的地方 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我像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Intertek,让我攀上事业的高峰 我的父亲母亲 有惊无险:儿子出生记 我的第一次旅游 我的沪剧情结 我与灯谜 我与篆刻 我的夏威夷吉他 我与太极 我的慈善路 我与党群工作的“缘” 我抽屉里的那些证书 我的“迁徙史”
摘要
     我的祖籍地——闸北太保堂 最早看到“闸北太保堂”这几个字,是小时候锁在家里那个小抽屉里的那本户口簿上“祖籍”一栏的记载。爸爸告诉我,闸北太保堂就是现在的闸北公园。因此,记忆中我们家的祖籍就是上海的闸北公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也从来没想过要去“深挖”一下里面的故事。 “闸北太保堂”这个地名重新在我的脑海里激活是在1991年。我的原工作单位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给我们同在一个单位供职的夫妻俩分配了一套位于闸北区共和新路1869弄的一室一厅的住房,而这个位置恰恰就在闸北公园的北侧,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了离我的祖籍如此近的地方,心里不禁啧啧称奇。但那时工作太忙,母亲刚刚过世,和父亲又不住在一块儿,所以,曾经一闪而过的好奇心又很快湮灭了。转眼又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早已搬离了共和新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闸北太保堂”的好奇心开始与日俱增、欲罢不能。遗憾的是祖辈和父辈大多都已不在了,一些远房的亲戚也早已失去了联系。“闸北太保堂”在我的心中似乎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 记忆中,小时候我们家住在静安区常德路633弄恒德里144号。那是一条新式里弄的石库门房子弄堂,144号据说是我太公(曾祖父)早年当引水员时积攒了一些钱用几十两黄金买下来的。据我小姑讲,最早底楼住着我曾祖父和我祖父一家,二楼前楼和三楼住着我二叔公(我祖父的二弟)一家,而二层亭子间则住着我三叔公(我祖父的三弟)一家。后来三叔公做生意赚了钱,搬到对面的124号去了,我祖父用一根金条把二层亭子间买了下来。后来我们一家五口就住在这个亭子间,面积大概也就十来平方米。大约1962年,我们一家五口搬离了恒德里。到黄浦区宁海东路58号3楼的一问亭子间居住。一直到1987年,我结婚,临时借住在我大学同学位于泰安路120弄7号的别墅里,1991年,这栋别墅要出售,恰好单位给我分房子,当年10月我们一家三口搬到了共和新路居住,回到了我心中熟记的祖籍地。 虽然现在信息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网络几乎无所不能,但要查有关“闸北太保堂”的信息却也相当困难。几经周折,终于,1989年由钱以平等编撰、百家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闸北区地名志》,给我带来了一丝希望。据该书记载,太保堂原为一庙堂,位于原宝山县宝兴乡太保堂村1号,建于1874年,湮灭于1957年。太保堂村原址在今大宁路和广延路交会处的东南角,即现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的篮球场位置,距我曾经住过的共和新路1869弄3号的直线距离不过200米。该村占地约0,7公顷,有居民16户,平房30多问,因庙堂得名。关于太保堂的来历,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清末,周边的原杨家宅、象仪港等8个自然村的农民集资在此建一村庙,名太保堂。庙旁农民定居,渐成村落。新中国成立后,庙拆毁。1983年后,因筑路和建楼房,原农户全部拆迁,太保堂村也不复存在。 不知道我家祖上是什么时候离开太保堂村的。我祖父大约在1964年就去世了(好像时年64岁),但那时候我还很小,记忆中并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所以也没有机会听祖父说过他之前的事。据小姑讲,我太公叫王金林,出生在闸北太保堂,1961年在恒德里去世时84岁(估计是讲虚岁)。由此推测,太公应该是生于1877~1878年,那时太保堂才建成3~4年时间,显然,太公应该是太保堂村的第一批村民。但时运不济,太公7岁时父母就去世了,后来由做引水员的哥哥照顾,成年后也做了引水员,从吴淞口将各种外国商船引入黄浦江。太公依靠自己的努力,赚钱、结婚、生子,共有3个儿子、2个女儿,并将子女抚养成人。 据小姑讲,1937年淞沪抗战之前,太公一家住在虹口区提篮桥附近桃源里(惠民路73弄),整个一幢房子都是太公买下来的。据史料记载,那是一个建于1921年的旧式里弄,二层砖木结构,整个小区有64幢房子,总建筑面积5416平方米,小区的北出口是霍山路66弄。桃源里不仅面积大,人也多,包括一些日本侨民。“八一三”事变后,淞沪抗战爆发,日本人对宝山、闸北狂轰滥炸,殃及虹口,桃源里大片房子被炸,民众开始逃难。好在此时太公已经用积攒的钱买下了常德路恒德里144号整幢楼,准备让三个儿子及家人居住。先是二叔公全家搬人,住在二楼和三楼,太公住一楼,三叔公一家住二层亭子间,祖父一家则是先逃难至朋友家暂住,后来太公找到了祖父,祖父全家才搬到恒德里144号,和太公同住在底楼。那年,我父亲10岁。1943年,在原桃源里被炸毁的地块上,又新建了91幢新式里弄的二层砖木结构住宅,总建筑面积扩大到8100平方米,取名为贤邻别墅,正弄口在霍山路66弄,而原来的惠民路73弄桃源里的牌子至今还保留着,也算是一种纪念。 显然,太公离开闸北太保堂之后并非直接去了常德路的恒德里,而是先在虹口区的提篮桥一带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太保堂不知道,甚至不清楚祖父出生在哪里。我祖母是真如人,叫黄凤珍。据小姑讲,她小时候还经常陪我祖母去闸北太保堂走亲戚,由此推算,祖父母结婚时应该也在太保堂,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