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语言的热带雨林

语言的热带雨林

  • 字数: 20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炜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3820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这是茅奖得主张炜新鲜创作的一堂文学现场课,内容除了讲述作者的文学创作经验和他的多年阅读体会,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特别是对数字化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充满了忧患与反思。与过往文集不同的是,这本书由“现场生成的篇什”构成,格外生动、亲切、自然,充满生活的细节,富有可感性。作者对细节的着迷、对母语的执着、对精神地平线的坚守,在本书中均有酣畅淋漓的体现,且格调雅正,格局高远,令读者开卷有益。 ☆现场感——本书侧重于创作和阅读经验的传授,它更真实,更有实践性,更易窥见作家的心路历程和真知灼见。 ☆表达风趣而智慧——书中许多话题生动活泼,意义丰富。如“写作人人可为”,“猫也超级可爱”,“妖怪阴险而有趣”,“有话直说常常格外有力”,“老办法自有妙处”……亲切可感, ☆本书是作者有意结合田野、教室、研讨会的实践所得,关注当代社会与个人心灵成长境况,具备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作者从文学和语言着手,将其视为是关联人类精神世界核心的本质命题,特别对数字化年代的语言正在失去起码的标准和训练、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贻害无穷而深感忧虑。 "
内容简介
几乎每一个生命里都藏有一个写作梦,写作者行进伊始,必然要从海量阅读中汲取营养。然而,网络时代的人们热衷于碎片化的阅读,各种文字如潮水般涌来,泥沙俱下。在文字潮汐中阅读者和写作者逐渐迷茫,何去何从?时移世易,文学在默默前进,文学的表相即语言,语言是上天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然而,数字化年代的语言正在失去起码的标准和训练。汹涌澎湃的语言如同层层叠叠密密实实的热带雨林,现代人如何寻找真实而精准的表达出路?阅读与写作,文学与语言,是本书的叙述主题,亦是著名作家张炜对一种文学理念实践后的深入总结。不要以为参与艺术的人多了,就一定是艺术的大时代,文学亦如此。张炜如是说。
作者简介
张炜,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21部;诗学专著《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等多部。2020年出版《张炜文集》50卷。作品译为英、日、法等数十种文字。作品获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好书奖等。
目录
上篇
葡萄园和小桌
荒岛上的作家
语言的热带雨林
开动老车
写作与传播
持守和专注
杰作的三个源路
难以忘怀的阅读
深夜炉火旁
云雀和刺猬
下篇
寻找和发散
《独药师》内外
海风吹拂之下
译来译去
斑斓的节日
前生是一只兔子
精神的存根簿
我行走,我感动
风中摇动的一株草
故乡离得更近
后记
摘要
     深夜炉火旁 记忆的细节 真实的记忆需要细节。回忆细节是追记往昔中最重要的工作。没有细节的记录也就失去了许多重要性,因为事物外部的大关节和粗线条是显在的,许多人看到了。当然有时候一些事件的大致经过在事后的叙述中也会有较大出入,这也常见。但最难的,让往昔复原、变成簇新的记忆元件,也还是细节。它之难,一方面由于经历了一段时间会淡忘,另一方面大部分人总是习惯于记个大概,疏漏了更具体的东西。 对细节耿耿于怀,这是一种能力。这可能源于一种深情:越是动情的事物,也就越是能记住细部。一个眼神、一声叹息,有时候会让人记上一生。为什么?就因为这眸子这声气深深地触动了一个人。 可不可以将想象赋予过往,在记录中给予弥补,以便让其变得生动?当然这是一种表达的方法,却是不太忠实的举动。为了细节的再现,为了一种宝贵的时光的,还是要努力地回想,沉浸到那段岁月中。如果真的做到了,就会发现声音回来了、颜色回来了,猫蹲在窗户上,锅里的红薯正喷出扑鼻的香气。 不受形式的拘束 将一些文字划归到一种体裁或某个阅读范围中,往往是不重要或比较无意义的事情,常常起不到好的作用。就劳动来说,随着人类的进步,才有了越来越细的分工:即便是同一种工作,内部也要分得细而又细;专注于某个细部和环节的人,竟然接近不懂得其他,甚至有“隔行如隔山”之感。这种情况在专业技术领域里也许是好的,但如果应用到文学写作中,就会变得荒诞。我们遇到一个除了会写“童话”或“成人小说”而不会写其他作品的人,会觉得奇怪。 作家或诗人优选是自然而然的劳动者和创造者,比如艾略特这样的大诗人,一生都是业余作者:他是银行里负责处理外国金融的人,还兼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一本杂志的主编;既写儿童诗,写艰深的文学理论,还写小说和戏剧。最难以让人理解的是,他的诗得了诺奖之后,给朋友的信中还在不无焦虑地讨论:自己一生用了这么多力气写诗,是不是犯了大错,因为自觉得并无出色的诗才。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真的看重自己的劳动,或珍惜时间,就应该在最动心、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多用力,不必太多考虑世俗收益。如此尽心尽力就好,就对得起时光。尤其在最能消耗时间的网络时代,能够埋头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是幸运的。 写作者在体裁和形式上过于在意,严格遵守它们的区别,反而不能自然放松地写出自己。一些率性自由的写作者让人羡慕,他们有时候写出的文字像小说也像散文,还像回忆录,甚至像诗或戏剧。他们不过是走入了自由的状态,不受形式的拘束,直接我手写我心。至于这些文字为谁而写,可能考虑得并不太多。实际上只要是真正的好文字,有性情有价值的部分,大半是写生活》热血沸腾,它也被译为《凡·高传》,但后来知道掺杂了大量想象和虚构,就立刻失望了。有一种被骗感。 我们看一些重要的思想及艺术、社会的人物的记录,要求真实可靠,用事实说话。这样的阅读才有意义,才不负期待。如果根据真实人物写成小说,那就直接标以“小说”好了,不能说成“传记”,更不能说成介于二者之间,因为世界上不能有这样古怪的体裁。 有人可能说,世界原本就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真实,对于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的记录,也只能依靠资料,那么这些资料是不是接近可靠?是的,但这里边有个原则,即写作者自己要接近可靠,要诚实,要尽其全力追求真实,而不能为了迎合读者去杜撰一些心理活动、一些行为。全力追求真实尚且做不好,如果再有其他想法,事情就会变得更糟。所以现在的一些报告文学、散文,这些必须求真的体裁,有时候反而让读者不能信任,原因就在于体裁的边界已经模糊。有人赋予了这种模糊以高尚的理由,即“自由”和“才华”以及“现代主义”的做派。好像到了现代,特别是到了网络时代,怎样写都可以,怎样编造都允许,因为这不过是“作品”而已。 不,写作者虽然明白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却要绝对地去追求真实。这是写作者的原则,是恪守,是底线。除了将情节和基本事件厘清,还要努力寻找细节,因为没有细节的真实只是一半,甚至只是一具躯壳,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细节构成的。那么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是他人而不是自己经历的事情,怎么寻找细节?回忆也无济于事。从资料中可以窥到一些,但不能想象,他人没有权力进行这种想象。只有自己经历的事情才能努力回忆,从中找出细节。所以这里边有一个重要的不同或者说原则,就是属于个人的情节和细节的记录,全部责任都在作者自己;而关于他人的,作者只是一个调查者,有时连旁观者都算不上,所以这就靠前依赖资料,离开了资料的铺展和想象,就成了有意的虚构。 那么写作者关于自己的回忆,也有个诚实与否的问题。不仅是以往的事件,即便是心理活动,这些似乎难以考证的部分,也需要诚实。如果一个人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地记下往昔,不仅是那些事情的大致情形,而且还能够还原一些细节,那当是极重要的记录。这就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