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俗文化鉴赏

民俗文化鉴赏

  • 字数: 413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 作者: 萧洪恩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26606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萧洪恩著的《民俗文化鉴赏》强调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进入民俗文化世界,以欣赏、挖掘、品味为基本诉求,以读者可能的实际参与――发现、理解、鉴赏家乡民俗为基本形式,实现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读、理解,认识民俗文化主体的丰富生命及民俗文化本身的生命特征,借以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加深理解中国文化的境界。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人啊!认识你自己
一、“瞧,这个人”
二、你是谁?我是谁?
(一)渔樵耕读
(二)士农工商
(三)九老十八匠
(四)三百六十行
(五)五服、九族
三、人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
四、人人都是文化人
(一)“渔樵耕读”的文化意义
(二)“士农工商”的文化内涵
(三)“九老十八匠”的文化精神
(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故事的民俗意义
(五)“五服、九族”的文化精义
第一章 民俗文化:老百姓的心灵天空
一、民俗的鉴赏与分享
(一)作为文献的民俗事象
(二)发现日常生活的桥梁
(三)提升生命境界的途径
(四)充当文化主人的责任
二、民俗与文化的含义
(一)“民俗”的含义
(二)文化的含义
(三)民俗文化的含义
(四)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文明与野蛮的争论
(一)“民俗”究竟是何种层次的文化?
(二)担责重建德国民族精神的德国民俗学
(三)民俗学在中国兴起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四、官与民沟通的桥梁
(一)民俗文化“起于垒土”的基础作用
(二)“国家元气,全在风俗”的关键地位
(三)“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的固本价值
(四)“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和谐诉求
第一章 民俗的特征:生命形式与文化活性
一、民俗与百姓的生命样态
(一)民俗文化的范围
(二)天地之大德日生
(三)生命在民俗中延伸
(四)由民俗规定的思维方式
二、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活性
(一)民俗文化有着生命活性
(二)民俗为着“安身”与“安心”
(三)民俗通过教育民众获得生命内涵
三、环境与多元文化空间
(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自然地理空间
(二)“改正朔、异服色、移风易俗”的历史地理空间
(三)“一去二三里,各有一乡风”的文化地理空间
第三章 民俗的类型:生存基础与生成诉求
一、民俗主体与文化主人
(一)在生产生活中形成民俗
(二)在人文化成中享受民俗
(三)大家都是文化人
(四)乡村文化精英
二、生存需要的民俗投影
(一)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与发展
(二)民俗文化反映着生存需要
(三)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
三、民俗的文化境界诉求
(一)俗亦载道
(二)俗亦传神
(三)俗亦立志
(四)俗亦寄情
第四章 民俗的内容:知识民俗与技能传承
一、地方性基础知识概述
(一)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
(二)民俗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体系
(三)民俗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价值
二、民俗中的地方性知识
(一)科技知识
(二)生活知识
(三)生产知识
三、民俗传承的媒介意义
(一)民俗文化的符号互动
(二)民俗文化的媒介特性
(三)民俗传承的多样媒介
(四)民俗文化的地方特性
四、社会变迁的民俗机制
(一)文而能化
(二)变教化俗
(三)因俗而治
第五章 民俗的发展:民俗创新与民俗转型
一、民俗的有形与无形
(一)有型与无型的划分
(二)关注自然之无形
(三)关注无形之精神
(四)关注无形之表现
二、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部分“民俗”成为历史
(二)部分“民俗”精神发生了转型
(三)部分新“民俗”不断产生
三、试唱新翻杨柳枝
(一)“民俗”成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二)敢于和善于迎接新的“民俗”
(三)中国民俗的世界化与世界民俗的中国化
第六章 民俗的品味:诗史思与民俗文化审视
一、诗性智慧:诗话民俗――中秋月:
(一)中秋之名
(二)中秋之初
(三)中秋之俗
(四)民族之花
(五)中秋之诗
二、史的深刻:史化民俗――端午情
(一)端午节之名
(二)端午节之由
(三)历史情怀
(四)民族之花
(五)内美屈原橘树品格
三、思的洞察:哲理民俗――子贡观腊
(一)腊祭为上古年节
(二)腊祭古在十月
(三)腊祭为古虎祭
(四)民族之花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