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电影漫游症札记

电影漫游症札记

  • 字数: 18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唐棣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2796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漫游于文学与电影、想象与真实、理论与感受间的“跨界”之书《深港书评》十大好书得主、“中国电影新声”之作导演、《字花》杂志“电影书写”专栏撰稿人……当这些身份叠合到一个人身上,而他又抛开拘束,撒开了写,会造就一本怎样的书?看似是影评,却往往从电影场景飘逸而出,走入值得玩味的文学话题。以视听语言为起点,辟出无数小径,或指向个人的创作实践,或指向对前人理论经验的品读,或指向切身的生命感悟……费里尼、塔可夫斯基、安东尼奥尼、拉斯?冯?提尔、是枝裕和,钱德勒、卡佛、理查德? 耶茨、阿摩司?奥兹,本雅明、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有无数名家可谈、佳作可观,不如趁故事尚未讲完,情绪仍在翻涌,电影还没有把人生讲透,带一分“狂迷”,于其间行一场漫游。◎妙语迭出,直抵生活深处关于艺术——“艺术更多时候呈现出的是追寻的过程,也就是和时光比慢。”关于孤独——“在这个时代,孤独席卷了大众,人人都掌握着一套与孤独对视的技巧。”关于回忆——“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是以‘瞬间’为元素放大而成的‘片刻的真实’。”◎随书附赠唐棣2018、2019年个人年度推荐片单电影片单由作者精心挑选的年度靠前影片组成,与封面相连,黑底印银,设计别致,既可撕下作为卡片单独欣赏,又可留在书上方便收藏。◎特别收录唐棣电影剧照及摄影作品《满洲里来的人》等唐棣电影剧照、海报及其个人摄影作品,首次集中收录。
内容简介
小说家看电影的心得之作,电影实践者的贴身札记。从色彩、光线,聊到真实、隐喻,从特吕弗、黑泽明,聊到卡佛的小说、《漫长的告别》……在唐棣的世界,文字和影像都只不过是工具,用以进行一场穿梭于文学与电影、想象与真实、理论与感受之间的潇洒漫游。
作者简介
唐棣,1984年生于河北唐山。2003年开始写作,著有小说、随笔集多种,主要有《西瓜长在天边上》《遗闻集》《电影给了我什么》等。2008年拍摄处女作《湖畔公路》,从此连续创作多部短片,2014年获新星星艺术节年度实验奖。2015年其拍摄的实验长片《满洲里来的人》首映于香港国际电影节,后被国际电影杂志《银幕》称为“中国电影新声”。2016年任FIRST青年影展复审评委,2018年起在香港《字花》杂志开设“电影书写”专栏,成为该杂志首位内地专栏作者。目前从事电影编导、策划工作,业余撰写摄影、文学、电影相关文论,见于《世界文学》《上海文化》《人民文学》《南方周末》《书城》《单读》《新京报·书评周刊》等。
目录
导言
卷一
导演思维在窗外
生命多短,生活多长
没有什么发生
小部分时光
24秒即永恒
方向感
电影给了我什么
录像厅初记
电影初心
未知光明的前程
一场青春梦倾倒
时间的魅影
卷二
判断—观察
光线—时间
色彩—空间
摄影—艺术
瞬间—记忆
卷三
真实
声响
观看
形式
表演
隐喻(一)
隐喻(二)
冲突
悬念
背景
卷四
暴力与想象
色彩与细部
处境与氛围
破坏与建构
真理与荒诞
评价与标准
选择与渴望
战争与爱情
特写与呈现
独孤与众人
论爱与黑暗
类型与反类型
人工智能与恐惧
结语
附录 为了讲述风的故事,我们拍下了树叶——私人电影笔记
摘要
    导演思维在窗外 小时候,很少走出村子,也不怎么感到好奇,以为村庄和村边的野地组成的那个区域就足够广大了。我们村在两个城区的交界处,经常能看见通往县城的11路公交车从村口驶过。我还记得它扬起的尘土跟在车屁股后面,很久都散不掉。 有一次,已经忘记因为什么事,母亲带我坐上了这路公交车。一路上窗外的风景叫人目不暇接。傍晚返程,风景还是老样子。车很颠簸,路很长,年纪还小的我因为无聊就在车上闹起了脾气。 那辆破烂的11路公交车在一片宽阔水塘边的小路上越开越快。风景也随之越来越模糊。忽然,母亲手指窗外的一片水塘问我:“你看那边,从这往那边看,看到了么?”顺着她的手指,我看到水塘深处的一片芦苇,芦苇丛中有一根斜插的木棍。“看到了吧?那可不是用来打鱼的,当年你就挂在上面,孤零零的,要不是我找人游过去……”她停顿了一会儿又说,“我就是从那把你捡来的……”意思是我再不听话,她就要把我放回去。到了这个时候,再透过车窗看那片芦苇丛,感觉已经很不一样了。 原来觉得这事挺有趣的,工作以后才察觉很多导演、摄影师前辈也都说过类似的关于如何去看的话,剔除中景、视角、中轴线、眼神光等名词,剩下的内容,简直和母亲的话不谋而合,以至于每次想到这些,母亲指着窗外告诉我如何去看的记忆,就会浮现出来。 最近,又乘坐同一路公交车返回故乡。这辆公交车已经太陈旧了,一路摇晃,各个部件在颠簸中聒噪起来,搞得我很烦躁。母亲坐在前排,她又伸出手指着窗外的一片野地时,我的视野尽头出现了一个荒凉的医院的全景。 “听说医院要搬到我们家那边,这块地原来是地震时期填死人的,待在这种地方的都得是镇得住的单位……”她说。 这些杂七杂八的旧事,都来自当下处理很多新事时的感受。车窗外移动的病房,在近景中偶尔有几个亮灯的房间一闪而过。我等着她继续讲下去,她却不再说这些,而是看着我,问:“这事你不知道吧?” 在一个失去绝对讲述权利的时代,或许作者面对的都是“窗外同一处风景”。连母亲都不能像过去一样自信地讲故事了,那么寻找新的角度把故事讲下去,就成了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么一想,公交车上多年未变的颠簸,还算什么呢?生命多短,生活多长 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生之欲》(1952),日文原名『生』,直译就是“活下去”,而活着与活着是不一样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觉得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 这部电影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渡边勘治的老人,他是一个市民科科长。三十年的工作把他变成了同事眼中的“木乃伊”。忽然有一天,他得知自己身患胃癌……从此,他意识到苏格拉底那句话的含义,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这也是他反思并企图改变生活的开始。 蔡明亮的《郊游》(2013)里有一个场景,和《生之欲》这个“从活死人到活人,最后又必然死去”的故事里的一个场景很像。 P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