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 字数: 2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谷卓
  • 出版日期: 2020-02-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403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本优秀家庭教育原创作品,由高中老师谷卓将多年教育经验转化为实用的家庭教养指南,帮助千万家庭抓住孩子0-6岁的成长关键期,用同理心养育,成就孩子。本书记录了作者分享的多元的教育理念,分享了50多个实际生活的片段,作者以过来人的同理心情,陪家长一起走出育儿挫折感;分享如何透视自我对话,审视反思之外,更能给家长勇气和鼓励。很值得一读的家庭教育著作,亲子的相遇,是爱的相互成全。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让你培养出不委屈、自信、乐观、拥有责任感、亲和力和同理心的孩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暖心同理教养反思集。本书分享了作者谷卓作为一名妈妈的点滴故事,里面记录了超过50个实际生活的片段,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学习习惯、情绪、沟通等问题,倡导用同理心对待孩子,便能成就孩子。这本书不仅是当下年轻家长的心灵鸡汤,更能帮助父母找到抚慰心灵、安顿自己、教养孩子的实用方法和力量。 本书能教会家长如何做到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从而解决孩子遇到的学习、情绪、沟通等问题。同理心的温柔力量,比想象中还要强大。同理心非天生养成,而是靠后天慢慢培养,作者提醒家长要关注孩子0-6岁关键期。 蹲下来,让教养更全面 蹲下来,更能触及孩子的内心,亲子关系更紧密 蹲下来,听听心里的声音,跟自我对话,找回有力量的自己 作者以过来人的同理心,陪你一起走出育儿挫折感;分享如何透视自我对话,审视反思之外,更能给自己勇气和鼓励,为自己重新注入满满爱的能量。
目录
《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无目录
摘要
     荷兰籍老公Ra常说:“我们相信,海是有疗愈效果的!”所以,感冒要下海,有皮肤问题要下海,头痛下海也说会好。总之,爱海的老公在Jivan16个月时,就迫不及待要带儿子下海,巴不得与“子”共游。但事情总不如想象的美好,儿子一见偌大的白浪滔滔,又被爸爸强迫式地抱进海中,就吓得哭着叫喊“妈妈”,又拍拍胸表示“怕怕”!怎么样都不愿意放开扒在爸爸身上的手脚,眼神在慌张中搜寻妈妈。“妈妈”=help? “i+1”:有把握之外,再多一点点就好。 在语言学习中有个有名的“i+1”理论,“i”是学习者当下的程度与经验,“1”则是略高于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这个概念适用范围其实很广泛,除了能鼓励孩子,也提醒我们:在孩子能力可及的范围再往上加一点点的难度,只要“+1”就好,别贪心要他马上冲向“10”,甚至很大程度上达标。因为“Magic 0ne”,孩子至少有九成把握自己能做到(i),并且用这九成的信心,愿意尝试多于舒适圈外一点点的挑战(+1)。 透过这样的方式,会发现孩子能 i+1、( i+1)+1、 (i+1+1)+1……上去,一步一步地搭建信心,不断进步。孩子的“意愿”很重要,那自己确保能做到的“大部分”,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再“多尝试一点”看看。 在荷兰,食物都是分好在个人盘子里的,婆婆跟我分享过,老公兄妹还小的时候,不敢吃餐盘里的某样食物怎么办?她的方法正好与“i+1”的概念雷同。盘子里敢吃的都吃完(孩子能做到的i),不敢吃的至少吃一口(+1)。下次再遇到不敢吃的东西,就从吃一口(i),进阶到吃掉一个(+1),透过慢慢地鼓励,逐渐克服到“不喜欢吃但还是能吃下肚”。反观我自己成长的经验,都是被威吓,“吃完!吃完才能离开座位。”我就是不敢吃,根本不可能一次到位吃光啊!于是我更加排斥,在被恐吓中耍犟,在逼迫中遁逃,印象中,常常是只要那一餐出现我不敢吃的东西,我就可以连拖带耗一两个小时,最后可怜的还是被浪费掉的食物。我想,当时我的母亲一定也很挫败吧! 当老公这么想分享大海游泳的美好经验,儿子却哭喊着叫妈妈。我哪有什么魔力,让儿子一秒爱上海而和爸爸跳下去悠游?我有的是“了解”。了解儿子会排斥,会怕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浪,所以我接受他“不愿意去做”的哭喊,马上止住爸爸急于分享最爱的海的那颗雀跃的心,先安抚孩子要“被”放到海里那受惊吓的心,温和地告诉孩子:“海好大一片哦!妈妈知道你会害怕。” 先同理,连结旧经验,再鼓励。 Jivan是平静下来了,但,总不能因为儿子害怕,就默许他全盘拒绝尝试!这时最不该说的就是“好了好了,没有没有”,而是要先给予安全感,再根据孩子的经验+1再+1,鼓励孩子张开羽翼,让他了解到“其实我是可以的”。老公一颗炙热的心正失落着,该如何实现与子下海的“心愿”呢?儿子情绪稳定后,本来连沙都不敢碰,到下海玩水的+1、+1……的过程是这样: →一开始连沙子的触感都怕,想被抱着,那铺着毛巾,坐在沙上的毛巾就好。(隔着毛巾坐i、坐沙上+1。) →避免大面积肌肤接触到沙,那我准备工具给你,只要稍微碰到一点点就能玩沙喽。(游戏经验i、用工具玩沙的过程中沾黏到细沙+1。) →不敢自己迈出步伐走在沙上,妈妈牵你踩稳一步步走。(有妈妈牵着的安全感一起走i、踩在沙上+1。) →害怕靠近海,那妈妈蹲下陪你近近“看”。(妈妈在i、近距离视听大海+1。) →海浪好可怕,那你先看浪来了,打在妈妈脚上的样子。(妈妈陪伴在身边一起视听大海i、接受最信任的人被自己害怕的东西触碰+1。) →不愿意下水,岸边等浪或踢水都很好。(看过妈妈被海浪打到脚i、自己身体的一小部分碰到海水+1。) →当海浪打到全身,即连结旧经验,增添新感受,帮助辨别相似与不同。(洗澡从头冲的感受i、海水打湿全身与脸+1。) i+1的“鼓励”,不只能一步步引导孩子前进,同时也能让抽象的“你可以”具体化,孩子当然就因那些可掌控、有方向的步骤,在执行之中亦培养出信心。 我与儿子花了一个多小时,他已经全身湿答答的,期待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往身上喷溅的感受。倘若第一次见到海,就马上抱着他,在半“逼””半“强迫”下要求他马上达标,换来的可能是再也不愿意下海的阴影,甚至是对大人的不信任。现在的“一小步、一小步、慢慢来”是一小时,却能成功邀请一颗本来排斥的心,从拒绝到喜欢,是终生真心的喜欢大海,与强迫之中可能久留在心中的阴影比起来,不是真的很快吗! 我们的焦点不应该放在孩子距离“自己的期望”有多远,而是孩子已经往前跨进了多少。 现在的Jivan,常常嚷着要去海边玩,我和老公也开始教孩子如何判断水性、岩石、水的浮力与阻力、下水时机等,这在大部分国土都低于海平面的荷兰而言,是极重要的生存技能与常识,并把“游泳”视为国家运动,而海岛地区的台湾省,是否也能抱持这样的态度呢?透过游泳练习,深谙水性,掌握在水中身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