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扶贫手记

扶贫手记

  • 字数: 2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姚高峰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427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本手记不仅仅记录了姚高峰自己,还记录了各级干部、社会各界人士、村内群众在脱贫攻坚历程中的作为和表现,成为常德乃至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脱贫攻坚即将圆满收官,乡村振兴之路更加长远。这本《扶贫手记》的出版,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对于如何巩固脱贫成效、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今后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贫困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他以日记形式集结记录扶贫路上的所见所闻。这部扶贫手记,记录了一个一无所有、赤手空拳的第一书记的奋斗史,作者以文“化缘”,以文结缘,初心支撑信念,情怀凝聚力量,一双拐杖走进一方村民,一条村规净化一方民风,一篇日记俘获一帮铁粉,一套辩证法惊醒一个团队,一腔热情感召一帮年轻人,体现了一名基层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是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的缩影。这部作品对于凝聚中国力量、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集结号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姚高峰,湖南省慈利县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鼎城区卫校校长、政协委员、侨联秘书长,先后从事教育、市场管理、景区管理等多项工作,3次荣立三等功。现为中共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镇上河口村第一支部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荣获2019年度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好看扶贫人”、2019年8月榜“湖南好人”等称号,并获得2020年常德市五一劳动奖章。
目录
第一章走进上河口
苍老的乡村/003
上河口的早晨/007
劳动风波/012
上河口的性格/016
鸭司令赵怡华的“无指禅”/020
梦里河洲/023
第二章凝聚发展力量
见面会来了个“猫洗脸”/029
牌桌边“论兵”/034
上河口,我们向前走/037
上河口招贤帖/040
村级工作的十个辩证法/044
第三章滚石上山不松劲
好在没放弃/055
人生的风雨来时/062
孤独的“醉酒玫瑰红”/066
延安,延安/074
第四章生态农业之路
我的葡萄不愁卖/087
一场不成功的动员会/090
大湖股份的上河情缘/094
此生就爱这粒米/101
一粒米的生命密码/108
一群青年的断舍离/113
第五章民生福祉无小事
“风收”了一季稻/121
60里“水路”绕上河/125
老贾的烦心事/131
遇见他(她)请给一个微笑/134
篝火之问与粮食安全/143
马蹄战“疫”/152
第六章殷殷劝学情
给孩子一片童话世界/163
孩子,读书才有你的未来/167
击鼓传花,只为延续书香/174
在你面前,我的语言已然苍白/177
有一条河流叫乡情/184
飞鸽传书系列/195
第七章唯愿天下人皆健
胡萝卜 白萝卜/207
别了,恐怖的“皮神经”/210
生死结肠炎/215
关于血吸虫不得不说的一些话/219
一个被多数中医遗忘的止咳秘法/227
第八章清清白白扶贫
十万善款明白账/233
2018年春节慰问募捐明细/235
2018年贫困与残疾家庭春节慰问明细公示/239
2018年4月27日送书活动明细公示/241
“产业扶贫 爱心助老”爱心公益活动公示/244
后记/247
摘要
     上河口村,位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镇东南端,民主阳城垸西侧,濒临澧水古洪道,总面积6.24平方公里,现有11个村民小组,3033人,党员112人;耕地640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下同),其中水稻等农作物面积5000多亩,水产养殖近千亩。亿万斯年,澧水的滋养,使这片土地特别肥沃,花开四季,稻香鱼肥,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但由于上河口产业结构单一,低端粗放,以常规水稻种植和常规鱼养殖为主,常常是物富而民不富。加以地处西洞庭湖澧水尾闾,地势低洼,是十美堂的“锅底”。下雨时节,万水归宗,极易受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各种因素交织,导致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度集血吸虫重疫村、软弱涣散村、经济发展滞后村于一身。2014年,该村纳入鼎城区40个贫困村序列;2018年年底,整村脱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上河口先后硬化了近6公里村组道路,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新成立合作社5家,注册了“千亩洲”“天湖垸”“故香米”等多个商标,生态种养面积达800多亩。与此同时,引进大湖股份作为产业扶贫对口单位,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 上河口交通便捷、土地平整、灌溉便利,特别适宜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开展,也是规模化水产养殖的天然场所。目前,该村正全力探索稻鳖、稻蛙、稻虾等生态种养模式,努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上河口所邻澧水外滩,河面壮阔,鹭飞鱼翔,风景壮美,来此观水赏鸟,游目骋怀,亦是人生一大乐事! 上河口.一片美丽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河口人民欢迎您前来游憩作客、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苍老的乡村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晴 早晨起床比较早,洗漱完毕,出屋门时,大约5点50分,正是太阳将出未出的时刻。房东的房屋坐西朝东,正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正前方目力所及两三百米远的地方就是澧水洪道防洪大堤,太阳就从这里爬上来。 今天是我踏上上河口这片土地的第六天,因为先有区委组织部的基层党建检查,后有区政协的普高教育调研座谈,接着又有脱贫攻坚督查,说实话,我还没有真正地触摸过这片土地。 距吃早饭还早,我决定先到附近的农家走一走。 房东家门前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简易公路。我沿着左手北向前行。与房东家的房子不一样,这一线的房子,都是侧着身子,坐北朝南,且大多是简陋的平房。紧挨着的第一幢平房,大门洞开,屋里设施老旧,一幅残破景象。几年前,该屋女主人因为屋前沟渠清淤,被挖机击倒的电杆砸中,突遭横祸去世。家中仅有一女已经出嫁,男主人只身外出打工。家里没有了女人的收捡,衰朽自是必然。 走到第二幢房子旁边,一位接近60岁的男子正在屋檐下廊前缓慢地踱步。看到我,他一脸灿烂的笑容。我打招呼:“您贵姓?”他笑着不说一句话,扭头就往屋里走。我很纳闷,跟着走进去。这是一间卧房,一位80多岁的老人靠床坐着,左手扶着床沿,两眼朝我望着。我跟他问话,他也不应声。我不禁心里嘀咕:这就奇了怪了! 我从卧房的侧门走进地面凹凸不平的厨房,也是空无一人。再走出厨房侧门,来到后院,终于看到了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一个小女孩,在洗被子。 通过交谈,知道老人是她的父亲,那位年轻一点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智力有缺陷,基本不会说话。老人叫朱选清,已经84岁了,糖尿病已到晚期,眼睛已经失明,耳朵也差不多失聪了。老人有两个女儿,一个嫁到上坝,一个嫁到同福。两姐妹两家按月轮流照顾老人和哥哥。姐姐住得近一点,只有五六里(1里=500米,下同)路,一天可来做两次饭;妹妹远一点,相距有十几里路,一天只能早晨来一次,把两餐的饭都准备好。 我问为什么不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去住或者送养老院?她说养老院要求生活能够自理,他们不符合要求,再说送养老院,心里过意不去。把老人和哥哥接在家里,也不现实。他们曾经尝试过,把父子俩接到自己家里住,结果哥哥跑了出去,家里人花了几天时间才找到。而在这老屋里,哥哥从来不往外跑。 紧挨着朱选清的家,是胡冬初的平房。胡冬初今年80岁,生养了5个孩子,其中4个都夭折了,快40岁的时候,终于养了一个女儿。因为担心无人养老,又过继了一个男孩。现在女儿已经出嫁,在常德陪孩子读书;养子在常德开摩的,孙子“奔三”的人了,还未成家。加上养子女儿都正处于为子女忙世界的时候,教育、就业、住房、婚姻等问题,就够他们操心的了。而上河口眼下弱质的农业产业,根本无法承载他们的全部梦想。对父母的孝心,得让位于对下一代的希望,所以,即使心存一份孝心,也没这份时间和能力。两老有个头疼脑热,连一个三尺应门之童都没有,一切都还得靠自己。养儿防老变成了一声叹息! 我的父母,比朱选清、胡冬初稍稍小几岁,但也快80岁了。父亲的步子越来越慢,慢成了一个蹒跚的小孩,母亲的背越来越弯,弯成了一张弓,但他们仍然在田问劳作;而我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但一年之中,很少有时间能够回家和父母多坐坐,多说说话。因为工作忙,也因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