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慧禅

慧禅

  • 装帧: 盒函装
  •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5-02-01
  • 商品条码: 9787534730108
  • 开本: 8开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2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施大畏、唐勇力、冯远、赵奇、田黎明、慧禅、申少君、刘进安、李洋、陈钰铭、周京新等都是50年代出生、在当今中国画坛人物画领域具有代表性和知名品牌作用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在技术与风格上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追求,建立了极具个性特征的语汇和成熟的个人画风,体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物画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本丛书是一套以这些主流画家为阵容,集艺术评介、作品介绍、个案研究、画家随笔、手稿、草图、照片于一体的大型画册。《丛书》力图通过这些画家层面丰富而又语汇独特的作品,通过他们选择、扬弃、再选择、不断自我超越的求索之路,展示了当代人物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画家个案研究所面对的艺术观点、语言运用、形式探讨、人文背景、创作过程与画家精神面貌,反映了画家在当下文化背景中体现出的学术思想。
内容简介
施大畏、唐勇力、冯远、赵奇、田黎明、慧禅、申少君、刘进安、李洋、陈钰铭、周京新等都是50年代出生、在当今中国画坛人物画领域具有代表性和知名品牌作用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在技术与风格上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追求,建立了极具个性特征的语汇和成熟的个人画风,体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物画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本丛书是一套以这些主流画家为阵容,集艺术评介、作品介绍、个案研究、画家随笔、手稿、草图、照片于一体的大型画册。《丛书》力图通过这些画家层面丰富而又语汇独特的作品,通过他们选择、扬弃、再选择、不断自我超越的求索之路,展示了当代人物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画家个案研究所面对的艺术观点、语言运用、形式探讨、人文背景、创作过程与画家精神面貌,反映了画家在当下文化背景中体现出的学术思想。
作者简介
慧禅,1956年生人,中国当代有名人物画家,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央美院及首都师大美术系客座教授。作品《刻经》荣获第23届蒙特可罗靠前现代艺术大奖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大奖”,为此又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荣誉嘉奖。他的画风以写实手法,反映时代生活为主,功底扎实,笔墨厚重,是中国人物画坛写实画派的重镇。
1989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1995年在美国西来寺剃度出家。为当代中国画僧的再传人。现定居北京。
目录
总序
苦行人生 苦行艺术
慧禅:延续画僧大师法脉
诗人的人文关怀
——慧禅作品印象
图版索引
创作年表
后记
摘要
    新时期以来中国画领域不断涌现新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崛起的些很好的青年画家,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提高艺术上更加成熟,存当今画坛已成为中坚力量被人们称为“实力派画家”。这些艺术家出生在50年代、青少年时代既受过革命教育,也经过“”的“洗礼”,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他们走过的曲折道路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当然是不小的损失但同时也使他们得到了锻炼和教育,得到了从学校中很难得到的人生体验。他们在挫折中磨炼出坚忍不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的艺术天赋,才能和求知的渴望即使在受到压抑和摧残的情况F也通过各种万式(如速写、连环画和宣传画等)表现出来。而当乌云消散、灿烂阳光洒满大地时他们怀着炽热的心,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待与憧憬到艺术院校深造。在艺术殿堂中,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民族传统艺术加强笔墨训练,完善造型能力全面提高修养与技巧。经过艰苦的实践他们在同代人中脱颖而出稳健地进八当代画坛逐渐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创造出独特的样式,用自己的作品征服观众,有的还成为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在青年画家中有很大的影响。

    他们在艺术上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深深地热爱培育他们的中华热土热爱他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纯朴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笔写民族之思,写大众之情,用自己的艺术为祖国增光,为时代增辉。

    他们在艺术上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有坚定而明确的艺术信念,坚信有深厚民族传统的中国画在世界艺坛中应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并会有光明的未来,他们立足于民族传统,在吸收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勇敢地进行创新探索:同时他们有开阔的胸襟敢于和善于把外国的艺术养科拿来为我所用,

    他们在艺术上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深信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他们创造激情的源泉他们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变革关注当代人从中获得创作资源与灵感。他们为塑造当代人物形象殚精竭虑,并取得重要成果,

    他们在艺术上所以取得成功,还因为他们在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时,十分尊重大众的审美趣味,注意自己作品的格调和品位。他们懂得,艺术作品的审美格调和趣味反过来对人民大众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画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正落在他们肩上。他们一方面要继续探索,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作品来,报答社会、报答大众,另一方面,还担负着繁重的社会工作或教学任务,为推进中国画的进步和培育新人而努力奋斗。他们正在出色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

    是为序。

    2003年2月28日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后记
    冯远
    首先,让我们进入到“创作”状态中来。在“创作”这一概念的初始意义的层面上讨论下“创作”问题。
    将创作作为司题、并系统解读这问题的始祖应该是陆机,他在《文赋》中对作者的创作心态,创作过程都有精细生动的描绘,那时,作者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还没有哪个行家对陆机的这种描述提出过异议。但是“创作”一词之为概念,流行在艺术工作者和学术界的口头上,并成为一句俗话,却无从考证其年代。而这时,“创作”的内涵早已和初始意义相去甚远了,听起来似乎人人都在“创作”,但又有几个人在进行着真正的“创作”呢?
    创作,创造也。创造者应道前人之未道,写前人之未写,谈何容易。必须有创造的参照系、凭空想像出的“奇妙”,且不要说有无能力将它物质化(这里关系到艺术中技术性因素的分量),即使创作出来,从接受习惯和阅读经验角度讲,它是不是艺术品还是个疑问。因此创作首先离不开素养和能力(包括对一个艺术式样的技术性处理,实现内心与象的相融等)素养和能力从何而来?靠后天培养,靠对前人已有成果的批判性接受。一句话,是靠传统,传统是创造的参照系。换言之,创造者从前^那里知道了什么叫艺术,也知道了怎样做才能产生艺术品。
    但是,如众人所知,对传统的功力技术的反复训练,往往又会成为泯灭创造者个性,阻碍他成为当代审美意识发抒者的障碍,而应了国学大师王国维那句话:“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人间词话》)如照葫芦画瓢,省了力气却丢了原创性,丢了你自己,所以通常人们把泥古不化、抱着前人不放的人称为“匠人”。具体说吧,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中国水墨画,就面临着这种创作上的两难——传统绘以显示历史文化精神的载体。失去它,意味着割裂历史传承,否定艺术物质的前提;而使用它,似乎又很难在其中表达现代情结和个体经验。创作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于是为表现个体现代情结的需要画家们殚精竭虑地尝试各种文本式样极力删除那些容易引起受众对传统联想的因素,走得更远的甚至要有效抛弃笔墨如果真是这样创作的初始意义岂不成了空言‘’创作者的智慧和能力又在何处显现,失去了笔墨的绘画能否还叫做中国水墨画,
    说到这里创作难得似乎成了不可为之事了。
    然而我们真真切切地从这套丛书中感到了创造性 创作的真实内涵。两难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统,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仔细欣赏和思考后,我们发现,这套丛书的画家们十分明确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并且凸显出了两个特点一是面对着纷乱的各种观念行为,有着特有的理性和冷静,这足以使他们不随波逐流,不偏执不媚俗a我们说“特有”,是强调这套丛书作者的共同性,他们都生于20世纪50年代,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一次次从轻信到幻灭的生活体验,使他们对社会现象具备了清醒而理智的判断力。二是他们对传统和西方的“等距离”的态度。由于那个时代的特殊性,这批50年代出生的画家对待传统和对待西方的态度,是没有孰轻孰重之分的,因此,他们不需要去选择诸如观念、形式等虚的因素,而是把精力更多地投人到对绘画本体的“创造性”把握之上。由以上特点所决定,50年代出生的这批画家务实,不尚空谈,甘干寂寞,勇于实践,形成了各自鲜明的艺术风貌,成为美术界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大象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是独具慧眼、富有前瞻性的,是为美术界做了一件很有功德的事情。在这里我们要对大象出版社致以深深的谢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