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菊纹大和绘 日本近现代天皇简史

菊纹大和绘 日本近现代天皇简史

  • 字数: 23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萧西之水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071467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3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18世纪末到今天的200多年里,日本天皇经历了数次地位变动与权力变化,这些变化本身也是日本政治体系变动、社会文化演变的一种缩影。了解天皇,就是了解日本的重要入口。但历来书写天皇的著作,常把对天皇的评价与当时日本的国家行为捆绑在一起,难见其真容。《菊纹大和绘:日本近现代天皇简史》整合日本天皇本纪、政府文书、时人日记书信等一手史料的相关内容,将目光聚焦于光格天皇兼仁、孝明天皇统仁、明治天皇睦仁、大正天皇嘉仁、昭和天皇裕仁以及2019年退位的上皇明仁等六位天皇,讲述其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评价其政治生涯的是非得失,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性格特征入手,寻访每一位担任天皇的人与天皇这个职位之间的矛盾,从心理角度探讨他们如何面对周遭的环境与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
作者简介
萧西之水,日本史作家,日语翻译,财新传媒、网易历史、《中国经营报》专栏作家。关注日本中世纪以来的发展与改革史,深入历史的发生地,追求历史的现场感,力求打破既定话语体系,挖掘历史细节,还原历史全貌。代表作《第〇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全史》(合著)、《日本战国武将记》、《明治日本建构史》。
目录
前言为什么关注近现代天皇?
绪论创造传统:天皇如何成为日本的精神领袖?
一日本和歌与江户时代“国学”的萌芽
二18世纪日本国学对日本社会形态的描述
三平田笃胤的“神国”理想与“日本优越论”
四水户学“尊王”理念的异化
五小结
第一章争夺“天皇”:光格天皇如何“夺回”天皇称号(1787-1840)
一京都朝廷与江户幕府之间的初始关系与变化
二天皇兼仁重修古礼
三重建京都皇宫的博弈
四发生于日本的“大礼之议”
五授予官位与“天皇”谥号的复兴
六小结
第二章融入世俗:孝明天皇的年轻气盛与暴毙(1846-1867)
一统仁继任时期面临的内外局势
二统仁反击关白鹰司政通
三安政五年的政治对立
四公武合体与攘夷派逼宫
五统仁与“一会桑”政权合作
六统仁暴毙与王政复古
七小结
第三章超越维新:明治天皇与“宫中”集团的诞生(1868-1890)
一少年明治天皇对西乡隆盛的感情
二“宫中”集团的政治作用
三1880年外债问题的纵横捭阖
四明治十四年政变与伊藤博文就任宫内卿
五森有礼任用问题的政治斗争
六天皇权力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七小结
第四章宪制君主:“制度天皇”与“人类天皇”(1889-1912)
一帝国宪法对于天皇权力规定的二重性
二日本如何保障“宫”“府”分离?
三《教育敕语》与天皇的国民形象
四明治时代后半段的睦仁
五睦仁与乃木希典之间的惺惺相惜
六小结
第五章大正转型:民众运动背景下的皇室(1900-1929)
一青少年时期的嘉仁皇太子
二“天皇机关说”学术论战
三短暂的“大正时代”与大正天皇
四裕仁皇太子的初期教育
五“摄政裕仁”的诞生与宫内改革
六裕仁斥责田中义一
七小结
第六章能动君主:裕仁如何一步步参与日本侵略战争(1931-1945)
一伦敦海军会议与裕仁团队的运作
二“九一八”事变中的宫内省与裕仁
三裕仁团队的分崩离析
四裕仁通过战争重拾权柄
五下令对美开战
六天皇主动要求结束战争
七小结
第七章战后脱罪:裕仁天皇如何逃脱战争责任?(1945-1989)
一美军对日本天皇的态度
二裕仁天皇的免责之路
三新宪法对于天皇权力的规定
四裕仁留任与战后日本政治
五裕仁的晚年出访
六小结
第八章现代天皇:“象征天皇”做了什么事?(1952-2019)
一美军大空袭与美国家庭教师
二走出“静态天皇”的明仁
三“陛下一人可敌百位外交官”
四明仁为什么选择退位?
五小结
尾声近现代天皇制度的总结与展望
一德仁会成为什么样的天皇?
二女性能否获得独立“宫号”甚至继任天皇?
附录公历与日本历法对应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争夺“天皇”:光格天皇如何“夺回”天皇称号(1787—1840) 如今提到天皇,所有人都会想到日本君主。但在历史上,日本“天皇”尊号与中国“皇帝”称号其实有着一个巨大的不同点:“皇帝”称号自秦始皇创造以来一直延续到近代,但“天皇”尊号却间断过很久,直到近代才重新复活。 “天皇”尊号首次使用是天武天皇(第40代,?—686)时期,后来通过《大宝律令》(701)加以制度化,并给予之前所有日本“大王”以“天皇”的称呼。但从冷泉天皇(第63代,950—1011)开始,“天皇”尊号的使用越来越少,乃至顺德天皇(第84代,1197—1242)去世以后,“谥号+天皇”的命名形式在600多年内遭到弃用,而是改用“追号+院号”来称呼日本君主。 使用“院号”并不代表剥夺了君主身份,但“天皇”尊号的弃用却伴随着日本公卿与武士阶层的崛起,这些实权阶层架空天皇、代替天皇掌握政权,形成了颇具日本特色的“摄关政治”与“武家政治”。在日本国学者看来,“天皇”尊号的废弃也就意味着对日本君主这一国家至尊地位的挑战①。 本书要讲述的第一个天皇就是日本第119代天皇——光格天皇兼仁(1771一1840),因为他正式恢复了断绝近600年的“天皇”尊号与谥号。而从他开始,日本天皇迄今一直是父子相传,200年间血统从未更易,这种稳定的皇位传承成为日本天皇制能够稳定存续的重要基石。 一 京都朝廷与江户幕府之间的初始关系与变化 “天子诸艺能之事,第一御学问也。”这是江户幕府针对日本皇室管理的“根本大法”——《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第一条第一句的汉文原文②。除去“艺能”(技艺与能力)需要稍微解释一下,每个中国人都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按字面意思理解,这句话似乎是说“天皇光搞学问就行了,别想着过问政治”,而从江户幕府200多年的历史来看,天皇在大部分时间里确实无法插手政务,这就给了大家一个基本印象:近代以前的天皇都没什么用。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如果展开看《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第一条全文,就会发现所谓“学问”二字并不意味着“死读书”,而是要学习中国古代名著《贞观政要》《群书治要》,修习古代日本天皇留下的家训《宽平遗诫》《禁秘抄》等。这些书目不仅包含着古人对于理想政治形态的描述,还详细介绍了古代朝廷的运作管理模式,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换言之,江户幕府不但没有要天皇远离政治的意思,相反还希望让他学习“帝王术”,仍将天皇奉为这个国家的君主。 身处现代,我们会很自然地把以天皇为中心的公家政权称为“京都朝廷”,把以将军为中心的武家政权称为“江户幕府”,会认为两者截然不同,日本是一种二元政治形态。但在江户时代,这两个词的出现频率都不太高:“京都朝廷”对应的说法是“禁里”或“禁中”(如《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而“江户幕府”则一般被称为“征夷府”(幕府将军全称为“征夷大将军”)、“公仪”(即公权力之意,意指幕府可以调停各诸侯之间的纷争),甚至江户幕府也曾长期被称为“朝廷”。 “朝廷”可以泛指整个官僚体系,对于升斗小民来说,无论是在京都还是江户,只要是一个能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就可以看作“朝廷”。毕竟江户时代初期距离上一个幕府——室町幕府(1336~1573)相去不远,而室町幕府与天皇、公卿系统都安置在京都,大家自然会认为新生的江户幕府也属于“朝廷”,而且由于京都朝廷基本上做不了什么实际政务,因此,江户幕府才是当之无愧的“朝廷”。 虽然从表面上看,德川家康的幕府将军职位是由京都朝廷赐予并代代相传,但事实上,他的政权本质上还是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建立,与正统不正统没有丝毫关系。换言之,在江户幕府统治日本的前150年的太平盛世里,京都朝廷与江户幕府在理念上并不存在共存矛盾,幕府将军不需要借助任何的天皇或公卿权威,就接近可以用“武家栋梁”这个简单的称号统领全国武士。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问题终究还是到来了。 P25-2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