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生的智慧 纪念版

人生的智慧 纪念版

  • 字数: 217000
  • 装帧: 盒函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德)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 出版日期: 2020-02-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6041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生的智慧》首先是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教您智慧、生活的书籍。其次,叔本华并不是教你如何发展、发达、发奋,而是告诉你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得出人生的幸福来自何处。明白了这两点,您就会生出人生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类:外在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而叔本华也沿用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它们是:第一,人的自身,也就是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你的健康,你的力量,你的外貌,你的气质,你的道德品格,你的精神智力,以及你潜在的能力。第二,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比如说财产了,还有其他你的身外之物。第三,是你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你的看法。那么,别人的看法又可以分为主要是名誉啦,地位啦,还有一个名声等等。
叔本华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这三种决定了人们幸福与否的要素,那就是人的自身,人的财产,还有人所展现的表象。毫不夸张的说,叔本华的论述那真是妙语连珠,犹如一道道智慧的闪电,不断掠过。比如,他指出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丰富,那么,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一个有着优越精神思想禀赋的人,会使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活泼而富有生气。
作者简介
叔本华,德国有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基本的划分3
第二章人的自身12
第三章人所拥有的财产40
第四章人所展现的表象49
第五章建议和格言114
第一部分泛论115
第二部分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126
第三部分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166
第四部分我们对于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抱持的态度197
第六章人生的各个阶段211
摘要
     第一章基本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个方面:外在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现在我只保留他的三分法。我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它们是: (1)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因此,“人的自身”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所有意义上的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众所周知的就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我们考察的第(1)项的差别,是由大自然本身所确定下来的。由此可以推断:第(1)项的差别比起第(2)、(3)项的差别,对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的影响,因为后两项的差别只是出自人为的划分。人自身拥有的真正优势,诸如伟大的头脑思想或者伟大的心,与人的地位、出身(甚至王公、贵族的出身)、财富等诸优势相比,犹如真正的国王比之于戏剧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伊壁鸠鲁的第一个门徒门采多罗斯曾在他的著作里,为某一篇章冠以这样的题目:“使我们幸福的,主要是我们自身之内的原因,而不是自身之外的原因。”确实,对一个人的舒适、幸福而言,甚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而言,最重要的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觉、意愿和思想的结果。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因此,同样外在的事物和同样的境遇,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样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这是因为一个人只是与他自己的想法、感觉、意欲活动直接相关。外在事物只有在刺激起他的上述东西时才能发挥作用。每一个人到底生活在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因各人头脑的差异而相应不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是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的。例如,不少人羡慕他人在生活中发现和经历饶有趣味的事情,其实他们应该羡慕后者理解事物的禀赋才对,因为正是由于理解事物的禀赋,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在其描绘中才是那样耐人寻味。这是因为在一个思想丰富的人看来是意味深长的事情,由一个头脑肤浅、平庸的人理解的话,那不过是平凡世界里乏味的一幕而已。这种情形尤其见之于歌德和拜伦创作的、明显取材于真实事件的许多诗篇。呆笨的读者会羡慕诗人能有那些其乐无穷的经历,而不是羡慕诗人的伟大想象力,正是这想象力把相当平凡无奇的事情变得伟大和优美。同样,具有忧郁气质的人所看到的悲惨一幕,在乐天派的眼里只是一场有趣的冲突,而麻木不仁的人则把这视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现实生活,亦即当下经历的每时每刻,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主体和客体,虽然主体和客体彼此密切关联、缺一不可,就像构成水的氧和氢。在面对接近一样的客体时,不同的主体就意味着所构成的现实接近不同,反之亦然。好看、优选的客体与呆滞、低劣的主体互相结合只能产生出低劣的现实,情形就像恶劣天气之下观赏美丽风景,又或者以糟糕模糊的照相机拍摄这些风景。或者我们用更浅显的语言来说吧: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意识,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并且只是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因此,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在舞台上,某个演员扮演王公,另一个演员扮演参议员,第三个演员则扮演仆人,或者士兵,或者将军,等等。但是,这些角色之间的差别只在外在的一面,这些表面之下的里子和内核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可怜的戏子,都有其痛苦和烦恼。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情形:各人不一样的地位和财富赋予了每个人某一角色,但这一角色与这人的内在幸福并不相应。其实,隐藏在那角色里面的,也同样是充满痛苦和烦恼的可怜虫。痛苦和烦恼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但其形式,亦即其本质差不多是一样的;尽管痛苦和烦恼的程度会有差别,但这些差别一点都不是由人们的地位、财富的差别所决定,亦即不是由每个人扮演的角色所决定。也就是说,因为对人来说,一切存在和发生的事情,永远只是直接在人的意识里面存在和发生,所以,很明显,人的意识的性质和构成本身就是首要的关键。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