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情迷现代主义

情迷现代主义

  • 字数: 108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4-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066457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7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现代主义是二十年代兴起的新艺术与文学风格,艺术家为反抗19世纪末的陈规旧矩,转而用一种他们认为感情上更真实的方式,来表现真正的感受与想法。李欧梵这本散文集《情迷现代主义(精)》,来自于伍迪·艾伦的《情迷午夜巴黎》,表面上说的是怀旧,其实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向他心目中的大师或写作者致敬,这份名单中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勒、李斯特、也斯、王文兴、北岛、韩素音等。
作者简介
李欧梵,有名人文学者,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此后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著述包括《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学的回想》、《西湖的彼岸》、《上海摩登》、《狐狸洞话语》、《世纪末呓语》、《寻回香港文化》、《都市漫游者》、《清水湾畔的呓语》、《我的哈佛岁月》、《苍凉与世故》、《又一城狂想曲》、《交响》、《人文文本》等。
目录
小序
辑一
晚期托尔斯泰
洋人眼中的清宫秘史
大江东去
情迷现代主义
闲话王文兴
漫谈狄更斯
漫谈韩素音
文化是什么?
香港的文化定位
四个城市的故事
台湾印象
香港诚品
侠女江青
忆也斯
永远的《今天》
追忆中大的似水年华
一个老教授的日记
辑二
《安娜·卡列尼娜》的舞台艺术
向默片致敬
电影魔术师梅里埃
埃里克·侯麦影片杂忆
辛亥革命主潮中的逆流
忆索尔蒂
“索尔蒂极品”
音乐巨人马勒
新年音乐会
和在天堂的马勒对话
我和马勒的缘分
《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与《茶花女》
那天,我看见歌剧里的萧红……
莫扎特的《女人心》
向李斯特和马勒致敬
李斯特与马勒的对话
沉默的见证者
梵志登的马勒
铃木导演《茶花女》的争议
策姆林斯基是谁?
“无极乐团”无极限
维也纳游记
摘要
    江青的新书《故人故事》即将出版,她从纽约突然打电话给我,请我参加2月中在台北书展的新书发表会,可惜我因课业关系无法抽身前往,遂自告奋勇,愿意为她写几句话推荐。不料在她督促之下,这几句话竟然变成了一篇小序。其实我哪有资格写?她的各界朋友太多了,从演艺界到工商界到知识界的风云人物,车载斗量,本书中就包括李翰祥、胡金铨、方盈、张美瑶、张大干、黄苗子、刘宾雁、董浩云、俞大纲、高信疆……这些名人各个喜欢江青,在她的真性情感召之下,都不自觉地变成了她的好友和支持者。我不敢高攀,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江青永远是一个真正的“侠女”,既然她在书中处处描写别人,也该让别人写点她的故事。其实我也没有资格写,只能以朋友身份写点对江青的观感和看完本书后的读后感,不料连自己的回忆也写进去了。江青是我多年的老友,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她只身来美国闯天下的时候就认识了。当时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初任教职,常去纽约听音乐会。同事高友工教授向我提起江青这个名字,我当然知道。谁不知道她是大明星,而且是演过《西施》的大美人?然而当时我对台港的影艺界有一点偏见,觉得是“非我族类”,除了老友胡金铨之外,我一向避而远之。时在西岸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任教的郑清茂再三向我保证,江青早已洗净铅华,离开谣言满天飞的台湾影坛,来美国发展她真正喜欢的艺术——舞蹈,而且重新开始,最喜欢和我们这些学界人交往。在纽约见到她以后,发现果然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性格直爽,接近是性情中人。于是我跟随高友工也“混进”了江青的朋友圈子之中,有时还陪她去林肯中心欣赏各种舞蹈表演,观后高谈阔论,不知不觉之间学到很多东西。最令我难忘的是江青在她那间斗室开的派对,每次都是高朋满座,大家挤在一起,饮酒作乐。纽约的画家各个放荡形骸,喝了几杯之后更是口无遮拦,辩论起来更是面红耳赤,就差没有打架。此中的佼佼者、几乎无人可敌的反而是我的学界同行——女中豪杰陈幼石。她也是江青的挚友,听到略带“大男人主义”的言论必起而应战。这本书中提到的大画家丁雄泉,就曾是她的手下败将。江青心存忠厚,在怀念丁雄泉的文中只说“坏来西丁”和这位她的女友“针锋相对,你一言她一语顶撞起来”,但未提她的名字。我想即使我提了,幼石也不会见怪的,因为她也是一位真性情的“奇女子”。和这几位奇女子交朋友,对我来说既有心理压力又觉得痛快之至。那群纽约艺术家大多是自愿流浪到纽约的穷光蛋,直令我想到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去年看了伍迪·艾伦的影片《情迷午夜巴黎》,看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出奇的感动。这部影片又使我忆起在纽约见到的这些“浪人”艺术家,后来各个都成了名。数月前在台北美术馆看到丁雄泉的画展,不禁想到江青在纽约做“沙龙”主人的那段日子。12月初到高雄讲学,偷闲到高雄美术馆看达利(Dali)的画展(《午夜巴黎》中就有他),看完和妻子到楼上参观,闯进了柯锡杰的摄影展,不禁又想到在江青家里初识时他那副到处和人拥抱的童真样子。在展览馆的一间暗室里看到他拍的一系列华人艺术家的放大照片:丁雄泉、韩湘宁……还有林怀民,当然还有江青,不禁大为兴奋,向身边的老婆指指点点。其实,我那个时候不过三十岁出头,阅历有限,承江青之邀,只能作壁上观,大开眼界,但没资格参与狂欢。昨天一口气看完江青的这本新书,又百感交集,更怅然若失,因为书中的有些人物已经作古,当年纽约的“波西米亚”聚会,在江青离开后也烟消云散了。后来我自己也离开东岸,到中西部的印第安纳大学另闯天下,和江青见面的机会也少了。偶尔从友人口中听到她非但事业有成,而且结了婚,夫君比雷尔是瑞典医学界的名人,我好像在江青的派对中见过他。依稀记得有一个洋人对她情有独钟,喝得半醉,不停地叫江青的名字。真没想到如今连比雷尔也仙逝了。书中《三毛陪我们度蜜月》一文,情词并茂,读来莞尔,还附了他和江青在里斯本的结婚照片,内中这对俪人真是潇洒之至。套用一句俗话:非但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且江青好心有好报!我移居香港后,和江青失去联络,不料几年前在湾仔一家餐馆偶遇江青,她才告诉我夫君已逝。又令我想起九十年代初在他们的瑞典小岛做客的情景。记得我适在斯德哥尔摩开会,江青只请了三四个好友到她家(内中有高友工)度周末。我因水土不服染了伤风感冒,当晚大家畅饮红酒,比雷尔见我鼻水直流,连打喷嚏的狼狈样子,站起来说:“我有妙药可以治你的伤风,就看你敢不敢试!”原来是芬兰桑拿浴。我还是中年,哪有不敢的道理?P93-9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