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儒家经典与领导力

儒家经典与领导力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作者: 马平安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087187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马平安潜心力作 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讲解儒家经典中的领导力思想 传统既然是活的现实存在,而不只是某种表层的思想衣装,它便不是你想扔掉就能扔掉、想保存就能保存的身外之物。 ──李泽厚
内容简介
儒学经典中,拥有着十分丰富的关于“文化领导力”的矿藏资源。这些资源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政治智慧,是我们祖先对于个人修养、文化提升、人生感悟、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升华。
作者对传统的儒学经典《大学》《中庸》《礼运》《乐记》《论语》《孟子》《荀子》《诗经》《尚书》《春秋》《周易》等进行了梳理,总结出这些经典中所蕴含的宝贵的“文化领导力”思想。今天的人们要努力实现“文化领导力”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从而共同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作者简介
马平安,1964年生,河南卢氏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史、中国近代政治史。写作出版《春秋何以无道》《战国何以称雄》《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中国政治史大纲》《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中国近代政治得失》等著作20余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导 论 传统中国的意识形态 001
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001 / 二、“经典”的价值 007 / 三、“领导力”“领导科学”“文化领导力” 011
第一章 《大学》中的“领导力”思想 018
“三纲领”所体现的文化引领思想 018 / “八定见”中的“修齐治平”之道 022 / 好恶同民的“絜矩要道” 026 / 慈众养民的“生财大道” 030
第二章 《中庸》中的“领导力”思想 033
以“诚”为本体的“自成”思想 033 / 以“中庸”为宗旨的方法论思想 036 / 以“慎独”为法门的修行艺术 046 / “三达德”“五达道”“九经” 047
第三章 《礼运》中的“理想世界”蓝图 051
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051 / 孔子理想中的“小康
社会” 057 / 《礼运》篇中的其他“治理”思想 059
第四章 《乐记》中的“领导力”思想 066
《乐记》中的教化思想 066 / “乐”的节制功能 070 / 审乐以知政 075 / 乐以章德 079
第五章 《论语》中的“领导力”思想 086
孔子的文化自信 086 / 孔子的文化选择 111 / 孔子的人生管理 148 / 孔子的事业管理 196 / 孔子的政治智慧 235
第六章 《孟子》中的“领导力”思想 255
人格独立与个人自信 255 / 人皆可以为尧舜 260 / 养我浩然之气 265 / 得民心者能得天下 271 / 经与权 275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81
第七章 《荀子》中的“领导力”思想 283
“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 283 / 制天命而用之 288 / “人性恶”与“化性起伪” 290 /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297 / 王政、霸政与强者之政 300 / 尚贤使能、富国富民 308 / 组成社会的人群有分有等 313
第八章 《诗经》中的“领导力”思想 325
诗言志 325 / 《诗经》中周民族的政治关怀 333 / 《诗经》中周人的生活管理 340
第九章 《尚书》中的“领导力”思想 350
“《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350 / 中国早期国家治理经验的总结 354 / 领导者品德修养对政治的影响 364
第十章 《春秋》中的“领导力”思想 378
为什么孔子“志在《春秋》” 378 / 《公羊传》中的政治大义 388
第十一章 《周易》中的“领导力”思想 407
《易传》中的政治哲学 407 /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人生管理 415

主要参考文献 439
摘要
    第一章 《大学》中的“领导力”思想
     《大学》把个人的品质与修养作为政治成败之本:“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把政治治理视为个人品质与修身的扩大,把政治过程看成是由己及人的过程,把国家和政治问题归结为个人的修养,这就是《大学》中的“领导力”之道。“三纲领”所体现的文化引领思想
     在《四书章句集注》的《大学章句》中,一开篇,朱熹就说:“子程子日:‘《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人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开始即开门见山地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勇猛精进,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在上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之文中,朱熹作了两处注释:
     第一,朱熹说:“程子日:‘亲,当作新。’”
     第二,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朱熹得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的结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既是《大学》的开篇,实际上也是《大学》篇中的点睛之处。在这里,它明确提出了无论是个人素质与奋斗目标或者是国家政治治理的优选目标都是“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个方面。可以说,“三达德”既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导力”的出发点,又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导力”所应达到目标的归宿点。这是因为:
     1.崇尚光明大德,发扬崇高德行,追求新民至善的境界,本来就是“文化领导力”中最核心、最本质、最重要的内容。人类本来就具有追求“光明大德”的本性,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培植道德根基,追求光明大道,这是立人之本,也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希望之所在。每时求新,每日求新,每月求新,每年求新,不断追求进步,不断提升境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强不息”,这既是个人自我管理的要求,也是团体领导者对团体或组织成员的要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力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导力”的核心价值。
     2.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定力如何,是对“文化领导力”核心价值的优选的考验。
     那么,何谓定力?可谓众说纷纭。
     中国古代典籍《礼记?大学》明确阐发了“定”的意蕴和价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P18-2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