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 字数: 32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祁志祥
  • 出版日期: 2018-08-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532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祁志祥著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以宏观的视野与原始表末的历时方法,揭示了由乐感精神、好文精神、主体精神、道德精神、适性精神构成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基本形态,辨析了中华传统美学中的儒家精神、道家精神、佛家精神,讨论了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表现精神与尚象精神,阐释了中华传统美学关于审美特征、审美方法的思想,表述了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整体思考,对体认和弘扬中华很好传统文化颇具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祁志祥,江苏大丰人,1958年生。文学博士,曾在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任教,担任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政法学院研究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机心兼职研究员。兼任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不错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出版20种学术著作,在全国高端刊物发表300多篇学术论文。代表作有《中国美学通史》《中国美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佛教荚学》及《人学原理》《围学人文导论》等。论著曾获全国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很好教材奖及很好图书奖,论文曾被各类文摘刊物转载数十次。
目录
前言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核心及其逻辑结构
第一章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中华传统美学的乐感精神
第二节中华传统美学的好文精神
第三节中华传统美学的主体精神
第四节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德精神
第五节中华传统美学的适性精神
第二章中华传统美学的儒家精神
第一节儒家论自然美的“比德”精神
第二节儒家论人格美的“风骨”精神
第三节儒家论社会美的“中和”精神
第四节儒家论情感美的“节情”精神
第五节儒家论艺术内涵美的“沉郁”精神
第六节儒家论文艺形式美的“中的”精神
第三章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家精神
第一节以“无”为美:道家论至美在无限
第二节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第三节以“淡”为美:道家论大浓化淡之美
第四节以“柔”为美:道家论以退为进的人生美
第五节“自然”为美:道家论美的无意识性
第六节“生气”为美:道家论美在生命
第七节“适性”为美:道家论美的自主性和自由性
第四章中华传统美学的佛家精神
第一节“色即是空”:佛教对现实美的基本否定
第二节“涅?极乐”:佛教对本体美的独特肯定
第三节“醍醐灌顶”:佛教对味觉美的变相肯定
第四节“法无定相”:佛教对视觉美的变相肯定
第五节“光中极尊”:佛教对光明美的变相肯定
第六节“圆全无缺”:佛教对圆相美的变相肯定
第七节“十十无尽”:佛教对十全美的变相肯定
第八节“法音清净”:佛教对听觉美的变相肯定
第九节“香气普熏”:佛教对嗅觉美的变相肯定
第十节“莲花最胜”:佛教对世俗美的变相肯定
第十一节“七宝和合”:佛教对功利美的变相肯定
第五章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表现精神
第一节文艺创作过程的表现精神
第二节文艺作品中的表现精神
第三节文艺鉴赏中的表现精神
第六章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尚象精神
第一节“意象”说的历史演变脉络
第二节“意境”范畴的审美意涵
第三节“意境”与“形象”“典型”的异同
第七章中华传统美学的美感特征思想
第一节美感的愉乐性
第二节美感的直觉性
第三节美感的主观性
第四节美感的客观性
第五节美感的真实性
第八章中华传统美学的审美方法思想
第一节“咀嚼回味”的“体味”方法
第二节“以物观物”的“静观”方法
第三节“以我观物”的“情观”方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