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千里走乌江 当代乌江流域考察实录

千里走乌江 当代乌江流域考察实录

  • 字数: 2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向泽映,程必忠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5689317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线报道,素材鲜活、内容丰富、语言生动
内容简介
千里乌江,千古乌江。 一条横跨渝黔的名江大川,出乌蒙,穿娄山,斩武陵,吞长江,大气磅礴,浩浩荡荡。起于贵州威宁,止于重庆涪陵,全程1037公里,流域面积8万余平方公里。乌江,古名巴江,又名涪水、黔江。渝黔两地,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根,如何一起面对贫困与反贫困、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现实课题。该书汇集了 一线采录的大型系列报道——《千里走乌江》的新闻作品,作者先后途经36个区县,采访了数百个贫困乡镇,行程4800多公里,,全方位、多视角、原生态再现乌江流域经济发展、社会演进、文化交流等实况与变迁。《千里走乌江》堪称中国当代新闻界“走转改”中的“大手笔”,思想深刻、内容厚重、艺术性强,是一部优秀的新闻纪实作品集。
作者简介
向泽映,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高级记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党委副书记。 程必忠,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主任记者。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51370部队。从部队开始,从事新闻工作长达20年,先后在《重庆商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风窗》《重庆日报》等媒体从事一线采编工作。
目录
第一部分千里走乌江
开篇的话
洞天福地活水来
毕节:从试验到经验
屯堡犹存大明风
四在农家,好在农家
信用比金子还值钱
千里乌江第一镇
息烽:红色旅游烽火不息
三阳开泰与一枝独秀
夜宿瓮安话平安
品牌·名牌·品牌
点石成金发石财
山沟沟飞出绿凤凰
水体污染令人愁
相同印江,不同印象
乌江天险重飞渡
……
摘要
     刚好是8月的最后一周,网站上电视上连篇累牍报道乌江干旱及污染事件,于是想到了乌江源。 兵贵神速。收拾几件换洗衣服,准备了几袋干粮,启程。我们从渝中区发车,一路狂飙,经渝南,越遵义,转大方,过黔西,七弯八拐,十来个小时就到了乌江发源地——贵州毕节。 乌江的得名因源出乌蒙山脉,而乌江却有多个源头。 大体有南北两源:北源六冲河,南源三岔河,习惯上以南源三岔河为乌江干流。 三岔河,发源于云贵交界的乌蒙山脉东麓,源头一说是草海,后经专家考证,确认在今威宁县盐仓镇营洞村石缸洞,海拔2260米。汽车离开威宁草海镇,沿326国道行驶,在约十来公里处的半山腰停下。我们顺着崎岖山道步行,下到沟底,就到营洞村的石缸洞。 这洞还真像个石缸,天然岩石围住,成一方正形状,没有人工痕迹,全是天然生成,也许这就是石缸洞名称的由来。 出水的洞口并不大,像一个龙嘴汩汩吐水。前方是个两三平方米的小潭,泉水自然地翻下石坎,溅起白白的浪花。这泉水,像矿泉水一样清亮,用手一摸,冰沁沁的。泉塘边有好几株高大、茂密的水杉树、核桃树,就像撑开的巨伞,为游人送来凉爽与清新。 “看那儿,雕刻!”果然,石缸洞在侧面不远处的岩石上,刻有“乌江之源”四字。 住在坡上的一位苏姓老人介绍:“这里常有重庆人来探源。”20世纪80年代,四川涪陵师专(现长江师范学院)的十几位师生搞田野考察,当地人才知道石缸洞就是千里乌江的“老祖宗”。这批人1990年8月故地重游,并立了一座石碑,上书:“千里乌江行”。 “那块碑也是涪陵师专立的。”洞口的斜对面还有一块方形石碑,上书:“吸乌江之灵气,报乌江之恩泽——保护乌江,世代不息。”原来,2000年暑假,重庆涪陵师专发起了以“关注环境、保护乌江”为主题的“千里乌江徒步考察”活动。考察团一行15人,除13名青年教师、学生外,还有宣传部、《涪陵日报》社的记者。队员们沿乌江一路跋涉,了解沿途党政部门有关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政策和措施,并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保护母亲河。共建美好家园。7月7日,考察团抵达乌江源头,便立下了这块环保纪念碑。 听当地人讲,乌江源一带叫“龙山坡”,传说坡上有99股水,有大岩洞、小岩洞、石缸洞、落水洞等。我们顺着石缸洞下行几百米,发现还有两个井口,右边的叫作黑鱼洞,左边的叫作花鱼洞,花鱼洞因产花鱼得名,黑鱼洞因产黑鱼得名。 这黑鱼洞呀,水要比花鱼洞小些,只是它一年四季都没多大变化,雨季不大,旱季不小。而花鱼洞的水看上去就比黑鱼洞的大,但它一到旱季,就慢慢干涸。“当地的习俗,每年都要祭祀龙井,把龙井奉若神灵,井里的鱼谁都不敢弄来吃。”一位看热闹的彝族小伙子神秘地笑着说。 “乌江源有可能成为旅游景点?”这次,村民们见我们来采访,都非常兴奋。据说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人来此寻访,有的就住在附近农家。该村现有400多户1800多人,主要种植苞谷和洋芋,年人均收入八九百元,人均吃粮仅300公斤。一个字:穷。乌江源头所在的盐仓镇,清朝康熙年间曾设盐仓府,管辖地域到云南曲靖,可现在落后了。该镇是威宁自治县较贫困的乡镇,16个村26000人,人均年收入不足干元。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是地势高寒、土地贫瘠、信息不畅。当地人希望把乌江源头作为特色品牌,吸引更多的山外人来旅游、观光。 政府也有此意。县里明确要打造乌江源这张生态旅游牌,并列为建设重点。威宁县地处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是乌江和珠江源头地区。针对一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县里投资上千万元,对乌江源头数十公里区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几年下来,在乌江源头开山造林19000亩,退耕还林2000亩,坡改梯18000亩,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如今的乌江源头,已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喜人景象。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1年9月了日,《蕈庆日报》第一版 我们从赫章县的妈可公路分路,进入辅处乡兴旺村的一个彝族寨子。寨里有一口井,人称兴旺龙井。井水漫过井口成为小溪,一路东流,渐成大河,这就是乌江北源——六冲河,一条横贯毕节全境的母亲河。 毕节地区位于黔西北,从地理条件来看,是集中的喀斯特地区,而湍急的河流带来的是地貌破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贵州省有13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地区,占全省面积的73%,而毕节的喀斯特地区又占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73%左右。 出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毕节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1985年,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的一篇报道写道:“在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3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一家四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终年不见食油,一年有3个月缺盐,4个人只有3个碗,当时已经断粮5天。”笔者在赫章县采访,搜集到当年的一首民谣:“好个大坪子,荞麦过日子,要想吃顿苞谷饭,除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