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拾翠洲边(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读者征文集)

拾翠洲边(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读者征文集)

  • 字数: 4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作者: 编者:王鸿鹏
  • 出版日期: 2017-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12565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7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王鸿鹏主编的《拾翠洲边(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读者征文集)》是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历年读者征文的选编,是从读者的角度记录图书馆。它既有对图书馆的盛情礼赞,也有读书的心灵感悟和自己的习作佳篇。它多角度地记录了图书馆昨天的努力与今日的辉煌,见证了图书馆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和服务理念,讴歌了图书馆人始终如一、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也是对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的献礼。
目录
第―辑 书海听涛赞东图
东图:离家最近的“天堂书库”
一座图书馆温暖一座城
北京人的“心灵之家”
除却南北是“东图”
薪火相传代代年年
东图,遇上你是我的缘
四季讲堂无虚座,一杯茶水有醇香
万里之外品读你
难忘的诵读会
我与东图的点滴
听刘震云讲课
竖起耳朵倾听王力,静下心来反省我们
那些年,我在东图听的讲座
海涛拍岸韵自来
我的点滴体会
期待
第二辑 书海情缘话东图
良师益友亦知音
东图、东图,惠我以读
我与东图的情缘
浴火重生的殿堂
东图有一支过硬的队伍
东城图书馆让我永远年轻
我与东图的“三缘”
我与东图缘
东图是我的“娘家”
北京东图,我的“良师益友”
图书馆点燃我青春的梦
六岁女孩与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的故事
东图让我俏夕阳
东图书山学海游
东图恋
书缘
东城图书馆带来的“悦”读风尚
东城区图书馆先走了一步
希望总会在彩虹的尽头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我与东图缘
我与东图不解之缘的故事
我与东图的情
我们与东图的情缘
我喜欢东城图书馆
我的东图缘
文化共享
东图开启了我的阅读生涯
意外的收获
多读书读好书
温暖的陪伴
深巷的图书馆
心灵深处的一抹绿色
东图伴我成长
我与东总布图书馆的故事
记忆中东总布图书馆的巨大变迁
京城老人追求忙
我与图书馆
我的终身第二课堂
爱书
开卷有益读好书
成长
知识为我增添了奋飞的翅膀
我与图书馆
图书馆是我技术创新的推动力
书非借不能读
第三辑 书海撷英寄东图
重谈“开卷有益”
“京味语言”之我见
文“话”不讲一句空
旧北平琐忆
国庆怀情
展望21世纪――未来的中国
世纪之交谈“钟王”
我爱方块汉字
读史札记三则
辨字歌谣
“绝对”“妙对”的趣话
读书的元素
感悟“艺术”之美
设计应是商业和创新的桥梁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哲学精神
论艺术服装与现实生活的区别
论近代女权运动对女性文学的影响
我的经营价值观
第四辑 书海拾贝在东图
嘱托
诗意人生
将风织心
金银花死了
品茶也休闲
奶奶睡着了
情感足音
初恋,一个长长的梦
我爱小草
春游北海
雪落无声
想念爷爷

香山晨曲
野餐
山村雨景
大海断想

壮族蓝牙姑娘
南珠的故事
北海寻梦

走入春天
观鸟见闻
一副鞋垫
我的好妈妈
育儿两篇
生活采偶二则
第五辑 书海谈荟聚东图
为爱导航
一幅壮丽的战争画卷
盛极而衰的真实写照
引东学西融,建不世之功
读经典文学名著?做好看读者
从安适之当院长谈起
浅析《今夜有暴风雪》的人物形象
孙犁作品淘读
读苏文洋《交道口24号》有感
读《散文拈花录》感言
理想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
真实、热情地讴歌生活
书记“心烦”的警示
《推拿》之我见
断想三则
一部成功之作
《航空母舰梦》读后感
包公的“家训”让人深思
第六辑 书海雅韵汇东图
静美孕育东馆相伴
祝贺东城区图书馆建馆60周年诗歌两首
走进图书馆
我爱你――东城图书馆
致东图
书海听涛,名扬天下
安静长大
东总布图书馆记
走进你――东图
永恒的心灵家园
我与图书馆
代替
九寨沟印象(外二首)
赠台湾旧友来访
感怀
和杜甫《对雪》
屈原
贺俞平伯九十寿
梅花四律
过圆明园
雪后出庭

八声甘州二首
咏菊
天涯心底共神州
我是庐山
十二生肖吟

京城新景观
国庆五十年华诞感怀

登长城
感谢东城图书馆对“三爱诗社”老同志的关心
编后语
摘要
    一座图书馆 温暖一座城
     许福元
     十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东城区图书馆听课,一步就迈进了春天的门槛。
     门口的迎春花开得黄灿灿惹眼,热情的明黄、藤黄、橙黄、鹅黄向你扑过来,如抖开了一幅欢迎你的金色横幅,飞舞的蜜蜂嗡嗡嗡地也加入欢迎你的阵势。还是株株白玉兰矜持,娴静地闪在路边,落落大方踮着脚尖列队站在那里,羞口半开。一夜春风,哗的一下,片片花瓣如打开的书本。
     三层报告厅是作家、教授、文化精英公益讲座之所在,名日:书海听涛。十年来,讲坛上人物常新,涛声依旧。
     莫言坐在那里,那是在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夕。宽阔的前额,静如坐佛。莫言不善言辞,讲起话来,缓慢而深沉。他认为,每个作家所展示的,是自己独有的资源。家乡山东高密,就是自己独有的资源。有些事件是在别处发生的,但不妨也可以将这些事件移到自己的家乡来描写。对一个人价值的判断,他有这样一个标准,就是占有的资源少而贡献大。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和崇拜的。
     王蒙坐在那里,八十多岁仍思维敏捷。他讲了自己终身学习的体会。一是童子功,家学深厚。从咿呀学语时就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二是聆听名师。青年时上夜校听课,讲课者谁?讲文学者,茅盾、老舍;讲历史者,范文澜;讲哲学者,艾思奇。讲诗歌者,何其芳。如今垂垂老矣,仍写长篇,悟《老子》。他笑谈,终身学习优选的受益者是自己,能延缓老年痴呆。
     蒋子龙坐在那里,喘息甫定。他早上乘车从天津赶来东图,遇高速封路、堵车等系列烦人事情,不免笑引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段话:这是优选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引用毕他笑说,这样引用未必准确。但中国人的道德滑坡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某些人已无道德的底线,假酒假药假疫苗假文凭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沟油。中国原是礼仪之邦,信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人的阅读滑坡与道德滑坡几乎同步如黄河,在上游发源地三江源水是清的,如历史上的商周秦汉;黄河到了中段,如唐、宋,开始变浑;自明、清以降至现在,如黄河下游,泥沙俱下。
     书海听涛,是国内作家相互交流的场所:河南作家群,在此聚会,共同探讨中原文学的崛起;中、法作家在此沟通,做一席谈,商议作品译介之事;新、老学者又在此对面剥葱,发生碰撞。刘心武对话张颐武,话题是:《我们的时代与人生》,提出一个主题:要与时代讲和。
     在三层报告厅,开过无数次的新书发布会,从严歌苓的《归来》到刘一达的《北京老规矩》;从残疾玻璃孩的《感悟生命》到阎肃的《文艺界的旗帜和楷模》。在书海听涛报告厅,探讨过从历史到当下严肃而沉重的话题――《明初朱元璋反腐》;同时,这里又是高雅艺术的殿堂:有才女在此焚檀香,弹古筝;有昆曲爱好者在此载歌载舞甩水袖,表演《牡丹亭》。
     更不用说这里进行过故宫十讲,对馆藏文物的欣赏从深宫走向民间;大画家讲工笔、小写意与大写意;书法家讲用笔方法与间架结构;工程师讲中国古建北方之雄、南方之秀。
     报告厅很雅致,但也纳俗。探讨北京胡同的变迁、牌楼的兴废、节日的习俗、京腔京味大碗茶及各种小吃各样风味甚至再现走街串巷小贩们各种吆喝声,充盈着人间烟火气。
     书海听涛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就是主讲人演讲毕,留有半个小时讲者与听众互动时间。听者提问,讲者作答。这个时间往往提问者举手如林,回答者妙语连珠。作家肖复兴讲小说创作体会毕,有听者提问:写小说最忌讳什么?肖复兴答:最忌讳,胡同赶猪――直来直去。听众之中,不乏退休的老师、封笔的作家、归来的游子、在校的学生。讲者与听者,共同感受到时代脉搏的律动,谁也不当历史的旁观者,往往会心一笑鼓掌相合而水涨船高。
     在这里,人与人的交流是对等的交流,是心灵的盛筵,是精神的会餐,敏感而活泼。两朵云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难怪肖复兴面对座无虚席的一百多位听众,顿生感慨:我应邀到台湾讲学,只有七个听众,其中还有一个是精神病人。
     说座无虚席其实是很保守。报告厅的后排空档处,往往要加备用椅。后排坐严了,就堵塞在过道。过道填满了,就拥挤在门外。所以,双扇门只好洞开。如预计下次人满为患,要改换地方,到更大的二层报告中厅或更大的一层报告大厅,还要提前发票。
     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一月又一月,无论严寒酷暑、风雨阴晴,任凭门前花开花落、叶绿叶黄。每到星期六上午9时许,人们背包挎伞,或开车,或乘车,或骑车,或步行,进入东图这道文化之门。他们来自西城或南城,丰台或大兴,顺义或密云,怀柔或延庆。他们之中,有垂暮之年的苍苍老者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有放下锄头的农民和上班的白领,还有爷爷奶奶带着一团稚气的儿童。
     是什么样的魅力吸引这么多的人在此汇聚?是什么样的精彩使人们在此共度双休日时光?是什么样的星座使东城区图书馆“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成为人们为之倾心,心灵为之慰藉,精神为之寄托的地方?应该说,图书馆的建筑绝说不上宏伟,但它在读者的心中,自有其巍峨。因为在这座殿堂里,余音绕梁,回荡着智者的声音。
     我寻找东图这块磁石的谜底,求解答案。出门向东一箭之地,隔一个门楣,就是欧阳中石题写的校名――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脸上泛着青春光泽的青年学子,抱着书本进进出出。再向东往北拐两站地,是国子监。这座旧时代的优选学府与孔庙连为一体。今天,行走在槐荫深处,仍能感受到辉煌的国学从历史深处所散发的文化芬芳。出门往西望,即看得见钟鼓楼的楼顶,早晨的阳光优选照射在翼然翘然的飞檐斗拱上,闪耀着古都文韵的光辉。这时你才悟到,一条文脉在此成为节点,绝非偶然。对于东城区图书馆,它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
     P8-1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