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

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

  • 字数: 36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 作者: 张传燧
  • 出版日期: 2013-12-01
  • 商品条码: 978753476015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2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作者张传燧)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之一。从课程与教学论的本体问题、基本问题、专题问题和各个时期与教学改革的试验问题、各级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所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重大教育问题史系列研究丛书: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是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方晓东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中国重大教育问题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本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的教育问题入手,追根寻源,梳理这些问题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研究这些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张传燧,1956年5月生,侗族,贵州石阡人。张传燧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教师教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重量、部省级科研与教学研究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主编全国统编高校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近150篇(其中,分别被《新华文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ISSCI全文收录3篇和40余篇),科研与教学成果多次获重量、部省级一、二、三等奖,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学术声誉。
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4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转载;多项科研与教学成果获全国、部、省级一、二等奖。主要著作有:《中国教学论史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教育史》、《中国传统教育》、《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等。代表性论文有《教育到底应如何面对生活》、《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教育史学>的反思与重构》、《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中国教学论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前瞻》、《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本体问题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性质及其关系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涵及其关系研究
一、课程与教学的内涵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地位及其价值研究
一、课程的地位及其价值
二、教学的地位及其价值
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整合研究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当代整合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式及方法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基本问题研究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研究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与特点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结构与功能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四、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主体研究
一、课程与教学主体概说
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师职业发展及其养成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研究
一、教学过程研究
二、教学模式研究
第四节 教学技术手段研究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技术手段的变革
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发展的新要求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问题研究
第一节 关于全面发展等重大教学问题讨论的研究
一、关于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讨论的研究
二、关于量力性与循序渐进讨论的研究
三、关于理论联系实际讨论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问题讨论的研究
一、关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问题讨论的历程
二、关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问题讨论的主要观点
三、关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问题讨论的成果与理性反忌
第三节 关于元教学论研究的研究
一、元教学论研究的过程分析
二、元教学论研究的内容透视
三、元教学论研究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来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十七年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背景与
进程
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主要内容及其做法
三、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反思与借鉴
第二节 “”时期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一、“”时期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背景
二、“”时期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具体内容
三、“”时期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反思
第三节 20世纪80―90年代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一、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背景与进程
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主要内容
三、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节 新世纪初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一、新课程改革的准备
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第五章
各级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一、20世纪50年代:幼儿园课程的全盘苏化和社会主义化
二、20世纪80-90年代:幼儿园课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进入新世纪:幼儿园课程的人文化和现代化
四、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及其启示
第二节 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一、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
二、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三、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
第三节 中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一、新中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
二、新中国中学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三、新中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反思
第四节 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阶段及其背景
二、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及其措施
三、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要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四、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策略
后记
摘要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课程与教学作为实现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必须首先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方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要弄清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与要求。学生年龄阶段不一样,其需要就不一样,发展任务也不相同。教师要很好地研究与探讨,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领悟”,教师如果不能认识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性就发挥不出来,教学效率就不高。因此,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特点、兴趣、需要进行研究,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
     2.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学生社会化,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理所当然地应将社会需要作为重要依据。美国教育家泰勒将社会生活的需求分为以下七个方面: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和公民。每种社会生活领域都有其特定的需求。这为我们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提供了参考。
     在把社会生活的需求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注意把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整个人类和自然的需求相统一,把人的发展放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要求;其次要注意社会需求的代表性、典型性,从一个公民的角度去要求;再次要关注未来社会,不能仅停留于今天,而要放眼未来。
     3.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
     课程与教学是通过学科知识的传递来进行的,因此,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水平应成为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
     所谓学科知识即学科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分科的联系。当我们把学科知识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时,应弄清学科的功能。一般认为,学科知识一方面具有培养专门化研究领域推荐能力的功能,这是学科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又具有适应所有领域的工具功能,即一般功能。在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人们常常重视特殊功能,学科内容为培养精英而设置,从而忽视了大部分人的需要,使得学生的学习又专又窄,很难适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各生活领域高度综合与统整,我们抱着学科知识的特殊功能不放是行不通的。
     在将学科知识的发展作为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时,我们应首先考虑学科专家的建议,因为他们具有该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但学科专家往往把它作为专享的目标来制定,结果导致目标太专门化、精英化。因此,我们还必须考虑该学科对社会发展、对学生发展和对普通公民发展的功能与意义。
     总之,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我们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科知识的发展为三个基本依据,并且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个依据是交叉融合的,共同构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我们不能过分强调任何一方,否则就会陷入历史上的“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和“学科中心”的泥潭,最终导致失败。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流程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依目标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宏观目标的制定往往政策性强、指导性强、抽象性高;微观目标的制定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中制定或生成的;中观的目标层次是在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层次。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它必须为课程与教学规划一个蓝图,设计一个规范,提供一个标准。要使这种标准更合理、更科学,就应该弄清培养对象的特点,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以及学校自身应完成的任务,得出较为准确的参照标准。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切教育活动总的指导思想和要完成的根本任务,任何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它为准绳。在它的指导下,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的性质与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贯彻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