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结庐在人境
字数: 242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作者: 房蒙
出版日期: 2019-07-01
商品条码: 9787569930733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
¥45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写作终究是一种内心的独白,是“我”同自己的对话。《结庐在人境》一书,正是作者以优美而细腻的文笔、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将自己对过往岁月中的点滴感悟形成文字的独白方式。在这些美丽而略带忧郁的文字背后,房蒙先生将生活场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希望与失望、热闹与孤独、尊崇与卑微,有度有量,娓娓道来。可以说,房蒙先生的文字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在感知世界爱与美的同时,带给我们更多果敢与勇气,鼓励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根羽毛。
内容简介
《结庐在人境》一书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分“东篱”“结庐”“人境”“心远”“忘言”“相与”6个部分共75篇文章。其中,有自然生活的白描,也有自我情感的流淌,作者对具象生活的讴歌与感悟,其实是对人生种种的意象理解与表达,人世间纷繁芜杂的对立无处不在,而他又企图通过文字来消解这种对立。他笔下的“溪坪”是他多年前“逃离”的地方,却又像是每一个人身体的出发地和心灵的归宿地。全书以散文随笔为主,语言冲淡,极富韵律的美感;情感细腻,直达人性最柔软的区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体现了作者对文字的热爱与虔诚。
作者简介
房蒙,山东淄博人,1983年出生。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青岛日报》《北京青年报》《扬子晚报》《草地》《特别关注》等,出版散文集《小扇扑流萤》,现从事水利行业。
目录
自序:最后的羽毛辑一:东篱故乡饮食散记雨天如寄九水明漪乡村闹钟七步恙痛青春自述一梦十年暮色苍茫浮生半日辑二:结庐无寐离离大地空空如也下雨月光缓慢的冬天寒冷低眉稍逝恹恹沉吟所谓孤独辑三:人境余烬芸芸花语消失的匕首蓝色翅膀宝藏疑似脚印后来的知情人雪地上的脚印你来看此花时冷漠天荒坪老斑鸠辑四:心远存在时间夜雨退却秘密访客关关敌手尘埃致牙沉默之外克孜勒苏河畔随想辑五:忘言沉默风吹花落天涯归去来兮萧萧小扇扑流萤曾经游必有方雪落南山你不知道的事祖母的笑回家的路辑六:相与味道点点肖谜底礼物月亮鸡蛋青鸟殷勤桥伞白日与青春冬至的雪夜行的快乐双城后记
摘要
故乡
因为工作缘故,我走过许多地方,有春雨杏花的江南小镇,也有铁马西风的塞外边关,领略过最荒鄙的僻野,也目睹过最卑微的生活。多年前的寒冬时节,穿行于川西北海拔四千多米的石渠县城,我曾生出过这样一个疑问:这些满目萧索的苦寒之地,有什么值得人留恋的呢?
我从不怀疑在另外的季节里,它会呈现出摄人心魄的自然之美,但这似乎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我曾以为,或许只是他们走不出而已――命运的人口与出口之间横隔着一个巨大的迷宫,与此相对应的词语应该是:贫穷、寒腹短识、故步自封和陈陈相因――一定是这些东西将他们封死在原地,使他们无法摆脱终老于此的宿命。
可是慢慢地,我内心里不再认同这类词汇,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种答案。我想,留住他们的,或许只是一杯故土而已,贫瘠也罢,肥沃也罢。
说起来,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回过家乡了――那个被称作溪坪的村庄。我不知道如今的它会是怎样的一副模样,两年多的时间接近可以改变很多的事物、很多的人。
在我的想象里,有的地方会变得荒芜,斯人逝去后残破的庭院里杂草丛生。这是树木的生机,却是人世的荒疏。人一旦退出某个地方,草木马上就会乘隙而入,它们最擅长见缝插针了,起码能够卑微地活着。在这一点上它们似乎比人类更懂得如何顺应自然而不是耿耿于怀。而有的地方会变得光鲜,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欣欣样貌。还有的地方,在原本荒芜了许多年后,被人推倒重来,仿佛再不需要此生此世活过的证据。
我虽久不回故乡,却常听到某某离世的消息。那些我熟悉的人,命运一个个地将他们收割,扬长而去。我甚至来不及认真地同他们道别,从此你与他们之间的某件旧事、某种恩怨只有你一个人知晓,从而成为孤独的知情者。或许正是这样的身份让人感到哀戚。还有一些人,我已经记不起他们的面貌了,名字或者身份的后面空空如也,只剩下高高矮矮、胖胖瘦瘦的一些轮廓,仿佛村子里从来就没有这么一个人,却在死后忽地浮现,其人生的旧事像是一夜间成书的一本小说,若干情节使人长久地记住。是的,或许是我走过了太多太远的地方,遇到了太多太复杂的人,原谅我无法一一将他们记起。这并非我的本意,但我要为此说声抱歉。
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样的经验愈积愈多,故乡的概念也越发深刻。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直到有一天我忽然领悟到,即使再豪阔再奢华的居所,也无法接近消解我的这种漂泊感。从此,我的胸前别起一枚叫作“故乡”的徽章,正式成为一个有故乡的人,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外乡人,只是我不知道该为此感到悲哀还是当作一种荣耀。
我闲暇时曾认真怀想过溪坪的历史。这个三面皆山,一面横拦着一条河的不大的村子,世世代代的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来不曾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即便有一些出格的事情,也只会惹人一番当下的闲谈,绝不会被长久地挂在口上。也没有人会被长久地记住,所有的人到头来只剩下族谱里的一个名字,而名字背后的所有细节统统被岁月卷走,再离奇的故事都将湮没无闻。所有的这些使人生出一种活在结绳记事、口口相传时代的错觉。
即便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也请原谅我无法向你们一一道来。有人曾告诫过我:在你用文字重述一个你所体验过的情境的同时,会慢慢失去你对它的记忆。我担心在我一次又一次地描述所历经的往事之后,会失去故乡在我内心里的真实投射。这是我对文字的怀疑之一。可是丢失了现实里的记忆,是否可以收获内心生活的证据呢?对于这一点我如今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所以依然可以审慎地用文字记录一些几近湮灭的往事。而且我的记忆力已经开始出现衰颓的迹象,我不希望如溪坪那般长于遗忘的宿命会降临到我个人身上。
对于故乡概念的建立,应是我去到县城读高中之后。在此之前,我从来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所有的人生计划都是以溪坪为蓝图的,仿佛即便做了帝王,也尽可以把都城建在此地。我认真对待关于它的每一件事情,如同关心每一个我所爱的人。我曾将屋后阴暗处的一株花椒树苗移到向阳的院子里,我想象多年后,能从它那里收获一些属于自己的果实。还有外婆院子东边的一块田地,我曾仔细地翻垦过一遍,又疏通畦垄,整顿沟塍,预备种一些豌豆或者西瓜。这样的事情想来我做过不少。所有的这些都是我对溪坪作久远打算的证明。
可是,有一天,你忽然发现,你再也不能成年累月地身处于故乡的怀抱之中了,那个未知的世界正以一种前所未见的光鲜吸引着你去探索、去远离,仿佛听得见两种情绪将你撕扯的声响。其实,对于离开家乡这件事情,是我为数不多的及早就明白的事情之一,与出走的决绝相比,那些貌似久远的打算显然不堪一击。事实上,你移栽的树苗,并没有按你预想的姿态按部就班地长成一棵能结出许多果实的大树,而那片细心整饬过的田地,终于在你该种豌豆还是西瓜的纠结中错过了时节。所以,从一开始我就自认作是一个背叛者,始终背负着一种难言的歉疚之情。
说真的,我专享能够期望的就是使故乡免于走向荒芜的境地,至少在我有生之年保有一丝倔强的光鲜。可是,你永远无法左右任何一件阳光下的事物走向崩坏,那些你住过然后离开的地方,无一例外地遍地荒芜。那一间间的屋子,它们一旦捕捉不到烟火的气息,就会感到一种深深的遗弃,必定会赌气般地快速朽塌,直到人们再无法追赶它的步伐,不得不在这种对抗中败下阵来。还有那些树,它们有的是天空,本可以毫无忌惮地延伸生长,却也如此迅速地萎落干枯,仿佛只有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才能表达对人事种种的眷恋。
我曾认真盘算过退休后回乡居住的可能,大概亦可以在此终老,从而使人之一生有一个完满的回还。但后来我意识到,这件事远没有想象中那般简单,我料得多年之后的溪坪,又有几个是我熟识的故人呢?那些悄悄到来又慢慢长大的人,对我来说一定是陌生的。他们有着同父辈们相似的样貌和轮廓,却与我有着无法逾越的隔膜,在这般故乡里生活是否会有一种异乡人的错觉呢?P2-4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