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给青少年的大师国史课

给青少年的大师国史课

  • 字数: 27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作者: 张荫麟,吕思勉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5395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了从上古时代直到近代的中国历史,在述事的同时,重点讲述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富有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目录
第一讲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 商代文化
第二节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 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 周代与外族
第二讲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 奴隶
第三节 庶民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 家庭
第六节 士
第七节 宗教
第八节 卿大夫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讲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的兴起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 晋楚争霸
第四节 吴越代兴
第五节 郑子产
第四讲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第二节 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 秦的变法
第四节 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
第五讲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嬴政
第二节 六国混一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管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第六讲 秦汉之际
第一节 陈胜之起灭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第七讲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八讲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 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 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 新朝的倾覆
第九讲 东汉的复兴
第一节 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第二节 后汉的政治
第三节 两汉的制度
第四节 两汉对外的交通
第五节 两汉的学术
第六节 佛教和道教
第七节 两汉的社会
第十讲 世家大族的魏晋
第一节 三国的鼎立
第二节 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三节 南北朝的对峙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一讲 盛世隋唐
第一节 隋之统一与政治
第二节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第三节 隋唐的对外交通
第四节 隋唐的制度
第五节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第六节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七节 隋唐的社会
第十二讲 积贫积弱的两宋
第一节 五代的混乱
第二节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节 变法和党争
第四节 辽夏金的兴起
第五节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六节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七节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八节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十三讲 迅速崛起的元帝国
第一节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节 元的制度
第四节 元帝国的瓦解
第十四讲 缓慢发展的明朝
第一节 明初的政局
第二节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三节 明末的政局
第四节 明的制度
第十五讲 盛极而衰的清朝
第一节 明清之际
第二节 清初的内政
第三节 鸦片战争
第四节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第五节 英法联军之役
第六节 晚清的政局
第七节 中日战争
第八节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第九节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十节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十一节 清代的制度
第十二节 清代的学术
第十三节 清代的社会
第十六讲 辛亥革命及近世
第一节 清季的革命运动
第二节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三节 二次革命的经过
第四节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第五节 《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六节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第七节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八节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第九节 国民革命的经过
第十节 日本的侵略东北
摘要
     第一节 商代文化 商朝在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们称这二百七十多年为商朝的后期,我们之所以确知商朝已有文字记录乃因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来殷都遗址——即所谓殷墟的发现和发掘。 殷墟出土的遗物,除了大批的铜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无数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至少有十万片以上。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档案。原来商人要预测未来的吉凶或探问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块龟腹甲间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间有用肋骨的,在一面加以钻凿,却不令穿透,然后在钻凿处灼火,另一面便现出裂纹,这叫做“兆”。卜人看兆而断定鬼神或一种神妙的势力对于所问的反应。所问的事情,有时连日后的“应验”,就刻在兆的旁边,这可称为卜辞。卜辞的内容以关于祖先的祭祀的为最多,如卜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种类、用牲的数目等;有关于气象的,如卜雨、晴、风、雪等;有关于岁收的丰歉的;有关于征伐、渔猎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有关于疾病、胎孕和梦征的;有所谓卜旬和卜夕的,即于一旬之末卜下一旬有无灾害,和于日间卜是夕有无灾害的。还有别的事项这里不能尽举。卜辞以外,甲骨文书中也有少数短短的记事,例如记颁发矛若干,某人取贝若干,某日某人入觐之类;又有田猎获兽的记录,刻在兽头骨上的。甲骨文书全是商朝后期的遗物。根据甲骨文书、甲骨文字的分析、商代的其他遗物遗迹和后人关于商朝的记载,我们可作商代的文化的速写如下。 商人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法。农作物有黍、稷、稻、麦、蚕桑。卜辞中“卜黍年”、“贞卜问我受黍年”、“贞其登黍”的记录很多,而此等处的黍字从未见有用别的植物名来替代的,可知黍为商人主要的农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从糸的字的存在,证明丝织工艺的发达。有酒,以黍酿造。耕种全用人力。农具有耒耜。原始的耒耜,盖全以木为之。耒是一根拗曲的木棒,下端歧而为二,歧头上安一横木,以便脚踏。这是起土用的。耜和耒的分别是下端斜锐而不分歧,利于刺地而不利于起土,大约过于坚实的土,耒不能起便先用耜去刺松。耒当是利用树桠做成。商人是否已用铜做耒耜的下部,不得而确知。 渔猎和畜牧也是商人的盛大的生产副业。鱼的种类不见于卜辞。猎品,除野猪、鹿、狼、兕、兔、雉外,还有象。商王田猎的记录中,获鹿有一次三百八十四头的,获猪有一次一百十三头的,获狼有一次四十一头的。可见殷都附近的开辟程度。供食的家畜,除牛、羊、鸡、猪外,还有狗。牧畜业之盛从王室祭祀用牲之多可见,每有一次用牛羊三四百头的。驯役的动物除牛旱牛和水牛、马、犬外,还有象。至迟在商朝末年,商人还曾利用象去作战。 商人已有铸造青铜铜锡合金器的工艺,铸造工场的遗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铜液十二三公斤的陶制炼锅,有铜制的型范,有铜矿石,有炼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铜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遗物中有铜制的戈头、矛头、瞿、箭镞、锛、小刀、针;石制的矛头、枪头、箭镞、刀、斧、粟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头、箭镞和骨锥。骨角制的兵器也许是仅作明器用的。 商人铸铜技术之优选的造就,乃在王宫和宗庙里所陈列的供饮食和盛载用的种种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饮器、罍、食器、方彝、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缛丽的花纹的。可惜写此段时,殷墟的铜器,作者尚无缘寓目。兹根据他人参观民国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会所陈列者的报告,略记二器,以见一斑。一为提梁卣:器分三层,上层为一盖,以练系于梁间,下层为卣的本体,中层搁上是一盖,取下来却是一觚,提梁的两端,各有一生动的兔形的兽头,全器周围是细致的花纹。一为盂形器:当中有一柱,柱顶成莲花形,其旁四龙拱绕,两龙锐角,两龙钝角,四龙相连,可以环柱为轴而旋转,盂身和柱周围也是细致的花纹。 此外,殷墟铜器之可注意的有盘、壶、铲、勺、漏勺、筷子等,还有战士戴的盔。 殷墟的陶器包括种类繁多的饮器、食器、盛器和烹饪器,其质地有灰色、红色的粗陶,黑色、白色的细陶和一种经高度烧加釉的陶;其纹饰多数是刻划的。细陶的纹饰极复杂,其母题有动物形、几何图案和图案化的动物形。 商人牙、骨、玉、石雕刻工艺在殷墟的遗迹也很丰富,举其特别可注意的:有镶嵌绿松石的象牙鸱尊;有一种雕纹的也有绘纹的骨制玩器,仿佛后世“如意”一类的东西,长形略曲,其花纹为龙、凤或蝉形,偶或嵌着绿松石;有各种式的佩玉,或作圆圈,或作半圆,或作长筒,或双龙相对成一圆形,或两鱼相对成一半圆,或状人物、人面、兽头、虎、兔、象、鸮、燕、鸽、鱼、蛙、蝉、长尾鸟、蝙蝠等;又有巨大的大理石的立体雕刻品,状人物、虎、龟、鸮、蟾、双兽等,以供陈设之用。 从状人物的雕刻品和其他遗物,我们知道商人是席地而坐的;知道当时一部分人的服装是交领、右衽、短衣、短裙、束带、其鞋翘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