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生不过如此/梁实秋作品

人生不过如此/梁实秋作品

  • 字数: 200000
  •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作者: 梁实秋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56992040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余光中、季羡林、韩寒“以师待之”,冰心盛赞“花一样的男人”——余光中:“没有实秋的提掖,就没有光中的今天”;季羡林:“应该算是我的老师”;韩寒:“我写散文的模范是梁实秋的文章”;冰心:“男人中,只有实秋很像一朵花”;麦家陪你读书:“会让你学会如何活成自己”。他是梁实秋,一个有才、有情、有趣的人,一个简单、雅致、从容的人。☆ 散文畅销创纪录;凡有华语处,皆读梁实秋;精中选精之选——央视新闻:“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优选纪录”;从近千篇文章中细分主题,精中选精,选出很适合当下读者阅读的梁实秋文集。☆ 全景展现梁实秋人生过往,美好生活时代的“人生美学”——梁实秋是民国的生活美学家,也是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的人生美学家。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抗战中的辗转,以及后来去台湾,去美国……他用坎坷而丰富的人生告诉我们:只有从实际中深刻体会出来的人生道理,才是很有道理的人生道理。☆ 央视新闻、人民网、人民日报、凤凰卫视、头条新闻、新浪读书十点读书、慈怀读书会、喜马拉雅FM、中国新闻周刊、有书等多次发文纪念,选摘文章总阅读量1000万+。
内容简介
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一书,是梁实秋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的作品集。梁实秋先生从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晚年,他从北京到西南,再到台湾,辗转;去过欧洲和美国,跋涉。体验过酸甜苦辣百味人生,耳闻目睹身经世态万象。这是梁实秋先生人生中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履迹,也是这有常无常、有涯无涯人生际遇变迁。
看梁实秋的人生,体会“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的人生美学,愿我们大家也能够不计较真与伪,得与失,贵与贱,富与贫,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 190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杭州)。中国有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靠前靠前个研究莎士比亚的,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文艺批评专著《浪漫的与古典的》,等等。
其散文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没有生之无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
目录
梁实秋先生的话
PART 01 少时,那时年光总无忧
童年生活
那时年光总无忧
我在小学
童时宝贵的光阴
记得当时年纪小
越是小时候的事,越记得清楚
我的暑假是怎样过的
长夏无俚,有烦忧事,也有赏心乐事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怀念自己的旧家园
故都乡情
离乡背井是一件苦事
丁香季节故园梦
人谁不爱自己的家乡
PART 02 水木清华 不负韶华
清华八年
童年到弱冠,我和清华的八年缘分
清华七十
我所接触的师友及一些琐事之回忆
清华的环境
槛外山光非凡境,窗中云影是仙居
清华学生生活之面面观(节选)
清华生活的严肃与浪漫
又逢癸亥
清华园是我第二个家
PART 03 以梦为马 归去来兮
《琵琶记》的演出
凭一股热心,演一出英语的中国戏
海啸
日出日落,日升月沉的海上生活
美国去来
美国有繁荣也有大患
感恩节的生活纪实
吃火鸡是有历史价值的
唐人自何处来
同胞之爱
回忆抗战时期
乱世羁旅,千古同嗟叹
南游杂感
甘心做一个上海的乡下人
华北视察散记
奔赴华北前线的种种见闻
PART 04 少年心 无处寻 忽尔今夏
还乡
还乡乐,还乡苦,难言也
少年心无处寻
完美人格的养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新月》前后
《新月》的缘起和没落
六朝如梦――记六十年前的南京
六十年前南京的风景人物已如梦如烟
紧张与松弛
在动荡境遇里,保持身心松弛
不亦快哉
人生快意之事何其多
时间即生命
若使生命有意义,不可浪费时间
摘要
    我在小学
    童时宝贵的光阴
    我在六七岁的时候开始描红模子,念字号儿。所谓“红模子”就是红色的单张字帖,小孩子用毛笔蘸墨把红字涂黑即可。帖上的字不外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以及“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之类。描红模子很容易描成墨猪,要练得一笔下去就横平竖直才算得功夫。所谓“字号儿”就是小方纸片,我父亲在每张纸片上写一个字,每天要我认几个字,逐日复习。后来书局印售成盒“看图识字”,一面是字,一面是画,就更有趣了,我们弟兄姊妹一大群,围坐在一张炕上的矮桌周边写字认字,有说有笑。有一次我一拱腿,把炕桌翻到地上去。母亲经常坐在炕沿上,一面做活计,一面看着我们,身边少不了一把炕笤帚,那笤帚若是倒握着在小小的脑袋上敲一记是很痛的。在那时体罚是很简捷了当的教学法。
    不久,我们住的内政部街西口内路北开了一个学堂,离我家只有四五个门。校门横楣有砖刻的五个福字,故称之为五福门。后院有一棵合欢树,俗称马缨花,落花满地,孩子们抢着拾起来玩,每天早晨谁先到校谁就可以捡到优选的花,我有早起的习惯,所以我总是拾得很多。有我一觉醒来,窗棂上有一格已经有了阳光,急得直哭,母亲匆忙给我梳小辫,打发我上学,不大工夫我就回转了,学堂尚未开门。在这学堂我学得了什么已不记得,只记得开学那,学生们都穿戴一色的缨帽呢靴站在院里,只见穿戴整齐的翎顶袍褂的提调学监们摇摇摆摆地走到前面,对着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领导全体行三跪九叩礼。
    在这个学堂里浑浑噩噩地过了一阵。不知怎么,这学校关门大吉。于是家里请了一位教师,贾文斌先生,字宪章,密云县人,口音有一点怯,是一名拔贡。我的二姊、大哥和我三个人在西院书房受教于这位老师。所用课本已经是新编的国文教科书,从“人、手、足、刀、尺”起,到“一人二手,开门见山”,以至于“司马光幼时……”。《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一段就没有经历过。贾老师的教学法是传统的“念背打”三部曲,但是第三部“打”从未实行过。不过有一次我们惹得他生了大气,那是我背书时背不出来,二姊偷偷举起书本给我看,老师本来是背对着我们的,陡然回头撞见,气得满面通红,但是没有动用桌上放着的精工雕刻的一把戒尺。还有一次也是二姊惹出来的,书房有一座大钟,每天下午钟鸣四下就放学,我们时常暗自把时针向前拨快十来分钟。老师渐渐觉得座钟不大可靠,便利用太阳光照在窗纸上的阴影用朱笔画一道线,阴影没移到线上是不放学的。日久季节变换阴影的位置也跟着移动,朱笔线也就一条条地加多。二姊想到了一个方法,趁老师不在屋里替他加上一条线,果然我们提早放学了,试行几次之后又被老师发现,我们都受了一顿训斥。    辛亥革命前二年,我和大哥进了大鹁鸽市的陶氏学堂。陶是陶端方,在当时是满清政府里的一位比较有知识的人,对于金石颇有研究,而且收藏甚富,历任要职,声势煊赫,还知道开办洋学堂,很难为他了。学堂之设主要的是为教育他的家族子弟,因为他家人口众多,不过也附带着招收外面的学生,收费甚昂,故有贵族学堂之称。父亲要我们受新式教育,所以不惜学费负担投入当时认可优选的学校,事实上却大失所望。所谓新式的洋学堂,只是徒有其表。我在这学堂读了一年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学到,除非是让我认识了一些丑恶腐败的现象。
    陶氏学堂是私立贵族学堂,陶氏子弟自成特殊阶级原无足异。但是有些现象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陶氏子弟上课时随身携带老妈子,听讲之间可以唤老妈子外出买来一壶酸梅汤送到桌下慢慢饮用。听先生讲书,随时可以写个纸条,搓成一个纸团,丢到老师讲台上去,代替口头发问,老师不以为忤。陶氏子弟个个恣肆骄纵,横冲直撞,记得其中有一位名陶?者,尤其飞扬跋扈。他们在课堂内外,成群地呼啸出入,动辄动手打人,大家为之侧目。
    国文老师是一位南方人,已不记得他的姓名,教我们读《诗经》。他根据他的秘方,教我们读,教我们背诵,就是不讲解,当然即使讲解也不是儿童所能领略。他领头扯着嗓子喊“击鼓其镗”,我们全班跟着喊“击鼓其镗”,然后我们一句句地循声朗诵“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他老先生喉咙哑了,便唤一位班长之类的学生代他吼叫。一首诗朗诵过几十遍,深深地记入在我们的脑子里,迄今有些首诗我能记得清清楚楚。脑子里记若干首诗当然是好事,但是付了多大的代价!一部分童时宝贵的光阴是这样耗去的!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