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稻谷熟了 松江乡村随笔

稻谷熟了 松江乡村随笔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 作者: 稼穑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861673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随笔集,收录作者于2016-2020年间撰写的37篇乡村散文。作者长期从事三农工作,以充满感情的笔触,描述了上海市松江区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和变化,堪称一幅上海松江农业全景的写实长卷,一首抒情长诗。书中既有对农民、作物、农事的生动描述,也有对乡村休闲生活方式的有趣追述;既有对传统村落模式消失的惋惜,也有对新农村、乡村振兴模式的赞许和期待;既寄托了对美丽农村的乡愁,也包含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对绿色生态发展模式的倡导与追求。
作者简介
封坚强,笔名稼穑,1958年生于松江。长期从事三农工作,也在报刊发表农经类文章与乡村随笔。
目录
序/1
飘散的炊烟/1
失落的村庄/6
最后的迷茫/15
我想住到小镇去/20
夏夜寻萤火,何处听蛙声/25
乡村不远,去走走/28
待渡/33
春暖菜花开/39
乡约/46
欢乐的季节/55
秋收时节/59
让土地不老/67
乡村的芬芳/72
遇见幸福老人村/80
松江稻作/84
田野、音乐、爱默生——一个美国人在上海的种菜人生/91
稻谷熟了——松江稻米纪实/106
养猪,吃肉,更肥田/123
乡村的记忆/133
乡村的魅力/156
《农民的儿子》序/160
《与陈永康在一起的日子里》序/163
佘山兰笋松林肉/167
乡间味道·兰花落苏/171
佘山有茶/175
麦熟梅至问酱香/180
泖田蟹塘草青青/184
饭稻/190
饭、饭碗/193
好看不过新米粥/196
留住舌尖上的乡愁/199
菜花塘鲤鱼/203
叶榭软糕/206
人生不过一碗好饭/210
浦江之首望水乡/213
江南的底色/220
一路稻花谁是主/223
今日惊蛰/227
后记/230
摘要
     飘散的炊烟 惊蛰刚过,春分将来,大地回暖,万物苏醒,又是一年春三月。 去年,也是在这个时节,我与一起长大的、一起跳出农门的又将至退休的赤膊兄弟一起回乡,看看乡村,感觉乡味,寻觅儿时踪迹,真是一番滋味又上心头。 今春赴约,城里长大的90后小同事兴趣盎然,要随我同行,增添了许多活力和乐趣。 一路上,90后问这问那,使我想起了许多年前的往事。他问:“这个时节什么东西优选吃?什么是让你至今难忘的美味?”我说:“你这个小朋友,与我同行是为寻吃的吗?也是,民以食为天嘛。我们那个年代就是为了吃饱。要说最难忘的美味,那说起来话可长了,你有耐心听,我就慢慢说。”90后兴奋地直呼“好”,我略沉思.眼前涌现出几十年前的记忆…… 惊蛰是春天到来的标志,春雷一响,把小草小花小蜜蜂都惊醒了,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河岸田埂荠菜、马兰遍地,菜园里莴笋、菜心嫩生生,这些时令野菜、蔬菜不仅鲜嫩清秀,又有药用价值,都是药食同源之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灵人杰就靠这些食材滋养。 要说这个时节优选吃的。还是腌笃鲜。腌笃鲜的食材,主要是腊肉、春笋、鲜猪肉。冬天里腌制的肉叫腊肉,晒得比火腿的颜色还要诱人,皮似蜡,膘如玉,精肉像红木,看着就想吃。再用新鲜的春笋、新鲜的草包猪肉或者老母鸡,温火烧开后炖焖,色香味俱全,鲜味不比南方的佛跳墙逊色。但在当时,能吃得起这道菜的人家不多。那时的肉很贵,做一天工挣七八毛钱买不了一斤肉,鸡也不是每家每户都可以自由饲养的(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竹园少,竹笋也贵,有竹园的人家才有的吃。所以,这道腌笃鲜是人们春季最向往的美味佳肴,但是大部分人家吃不起,我小时候也没吃过,只是在农田里劳动时听村里长辈说得口水直流。 小同事听罢,感叹道:“说了半天,原来是道吃不到的美味。也许由于吃不到,所以才一直惦记着吧。那么,有什么美味是你吃过的、印象最深却又最平常、家家户户都能吃到的呢?”我拍拍90后的肩膀,笑着说:“有呀,当时的美味,现在恐怕你们都不敢吃了。” 要说那时最简单而又一直记着的,就是猪油拌饭了。记得每年秋收的时节(当时叫“三秋”,秋收、秋种、秋管),是一年三个农忙中最重要、最忙碌、农民最期盼的一个季节。因为可以吃新米了。吃了新米饭,小孩子们又要长一岁了。 西风渐起,新谷登场。生产队按照每家的人口劳力分配新谷。上午割稻,第二天下午收稻、轧稻(脱粒),晒上半天,到下午三四点钟,生产队开始分谷。分到新谷后,大家急急忙忙地挑着新谷到大队稻米加工厂轧米(那个时候,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一个稻米加工厂),未等新米凉爽就急急忙忙地赶回家烧新米饭了。 那个时候烧饭都是用土灶。烧饭炒菜,人不离灶,边在灶上烧,边在灶后添柴火。新米烧时水要比陈米少,因为新米的水分含量足。烧饭的柴火也是新柴,新柴生火时一下子难点燃,刚点燃时,一股青烟熏得人直流眼泪,但一旦烧旺之后,噼里啪啦秸秆爆裂的清脆声,还伴随着一股新柴的清香。 这个时候,天色近晚,斜阳西下,家家户户热气腾腾、炊烟袅袅,也是一道乡村风景。在农田里干活的人们看到自家烟囱里冒着炊烟,肚子咕咕叫,但干活的劲头十足,因为收工后可以吃新米饭了。 那时候的新米饭特别好吃。因为米饭在生铁锅里,用木锅盖盖着煮。烧开后,热腾腾的蒸汽透过木头锅盖散发出来.不仅是香气.新米中的湿气也散发掉了。灶肚里烧着稻草,不添新柴,余热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使米饭慢慢后熟、涨爽、散尽湿气(不像现在的电饭锅把所有东西都闷在里面),饭好后还要闷一些时间才好吃。 这时,可把菜卤蛋放在砂锅里,利用稻柴烧成草木灰后的余热焖。还可以把山芋(红薯)埋在草木灰里烤,又香又甜。不论是菜卤蛋,还是山芋,这个味道现在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江南水乡湿重,稻米也有湿气,木头锅盖与稻柴余热上下配合,蒸发了新米的湿气。草木灰冷却后,倒在猪舍里,既做肥料,又给猪防病,我们老祖宗真是智慧极了。新米饭又香又甜,又软又糯,盛到碗里还冒着香气,马上用筷子挑一块猪油放在中间,再加些酱油搅拌一下,热乎乎的饭把猪油融化了,米饭粒粒透亮,吃在嘴里香软甜肥,真不想咽下去。但此时,饥肠辘辘,不是狼吞虎咽,也早已迫不及待,转眼间,一碗新米饭吃得精光。 90后还在神往之中。我突然问他:“现在猪油拌饭敢吃吗?” 他缓过神来,睁大眼睛说:“现在连肥肉都不吃了,不要说猪油了。” “是啊,现在谁还会吃呢,但猪都长得膘肥体壮。那时候猪也吃得清淡,柴糠米糠青饲料,猪长得慢,长得瘦,人想吃点油,它却长得少,但这油白里透黄,香肥极了。每到农忙季节,家家户户总要备一点猪油来拌饭或泡猪油酱油汤,简便又营养。再说,那时我正在生长发育期,胃口好,吃得下,猪油拌新米饭一顿吃的要比你一天吃的还多。所以现在想想,普通的、平淡的也是最难忘的就是猪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