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字数: 45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李运林 著
  • 出版日期: 2016-11-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1310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0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中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学科建设的系统总结。全书从结构体系上划分章节进行论述: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电化教—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到电化教育学科专业与电化教育学科专业理论的建设,再到信息化教育新理论的研究,最后是继承创新,促进学科继续发展。读者通过阅读本书稿,可以了解到我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与学科的发展历程与不断实践过程。
作者简介
李运林教授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退休教授,现年80岁。李运林教授195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留校.担任电工无线电教学工作,先后担任物理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主任、学校电化教育中心主任、广东省高校电化教育中心主任、学校电化教育系主任。主要业绩:产、学、研结合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全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担任全国电化教育教材编审组副组长。主编、参编的专著教材有:《电化教育导论》《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信息化教百概论》《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等十多本。对创建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1989年、1993年、1997年连续三届获重量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退休后于1996年创办了三面向教育科技园国家教委电教办樟木头培训中心,2010年创办了广州市协同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院。连续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研究课题,在信息化教育理论和协同教育理论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建立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对促进教育现代化、科学化建设,对教百信息化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1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关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二、本书的内容体系
第一章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
第一节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一、传播的含义
二、传播的类型
三、大众传播和教育传播
第二节传播的发展
一、口头传播阶段
二、文字传播阶段
三、电子传播阶段
第三节传播的功能
一、探测
二、协调
三、教育
四、娱乐
第四节传播过程的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
二、拉斯韦尔模式
三、格伯纳模式
四、香农—韦弗模式
五、奥斯古德模式
六、宣伟伯模式
七、贝罗模式
八、詹森模式
九、巴恩隆德模式
十、韦斯林模式
第五节传播的信息
一、信息的概念
二、信息的本质
三、信息的基本特征
第六节传播的符号
一、符号的类型和本质
二、语言符号
三、非语言符号
第七节传播的媒介
一、传播媒介的类型与功能
二、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
第八节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
一、子弹论
二、有限效果论
三、使用与满足论
四、采用—扩散论
五、文化规范论
六、强效果论
第二章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
第一节论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
一、开设电化教育专业的必要性
二、电化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电化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四、电化教育专业教材建设
五、电化教育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础建设
六、电化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节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十年回顾
一、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的诞生
二、办好专业的重要因素
三、十年取得丰硕成果
四、展望未来,再创佳绩
第三节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办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专业
一、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办电教专业的指导思想
二、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体的做法
三、三结合促进电教学科专业建设的实施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四、三结合促进了学校电教推广应用工作
五、三结合建立电教新专业的理论意义
六、三结合创办电化教育专业成果在国内外的评价与影响
第四节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岭南教育》电视栏目
一、概述
二、节目设计
三、实践效果
四、问题分析
五、结论
第五节论电化教育发展与电化教育专业建设
一、中国近15年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
二、中国的电教发展是异常迅速的,道路是正确的
三、电教事业、学科、专业同步发展,互相促进
四、加强电化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
第六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历程——纪念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创办20周年
一、学科专业创办前的准备历程
二、学科专业的基础建设历程
三、学科专业的高层次建设
四、几点体会
第七节协同创新30年——纪念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专业30周年
一、协同与创新
二、协同30年
三、创新30年
四、协同创新之梦
第三章电化教育学科理论建设
第一节香港的电化教育
一、高校的电化教育组织
二、香港高校电教的特点与运用
三、中小学的电化教育
第二节论电化教学过程
一、电化教学过程的模式
二、电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
三、电化教学过程中的学生
四、电化教学过程中的干扰
五、电化教学过程的本质
第三节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二、中国的教育传播理论仍处于发展阶段
三、加强研究建立中国特色教育传播理论体系
第四节教育传播研究:重要性与新领域
一、研究与运用传播理论的重要性与现状
二、是否研究与运用传播理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后果
三、对策:加强研究与应用,促进学科与专业发展
四、协同教育是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新领域
第五节中国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纪念宣伟伯、余也鲁来华南师范大学讲学30周年
一、宣伟伯、余也鲁来华南师范大学讲学的经过
二、宣伟伯、余也鲁的“教育传播”专著首先在中国出版
三、中国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
四、中国教育传播理论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论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关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
二、关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几点思考
第七节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一、前言
二、学校环境建设与信息理论
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含义
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要求和重点
第八节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研究的内容体系分析——从活动理论的视角进行探究
一、缘起
二、分析的理论基础——活动理论
三、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四、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研究的内容体系
五、结束语
……
第四章信息化教育新理论研究
第五章继承创新,中国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与学科在发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