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抉择 决定中国企业命运的关键时刻 1978-2018

大抉择 决定中国企业命运的关键时刻 1978-2018

  • 字数: 21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397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书选取了在这场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公司为采访对象,扣紧关键节点,每个关键时刻选取五六家(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人物,如以金融业、地产业、传统行业以及新兴电商业等如北京银行、恒大地产、博纳影业和京东等为代表,讲述这些企业在决定自身命运的关键时刻的思考与抉择,探询企业领军人物的心路历程,做出深入剖析,写出背后的故事,展现改革开放中的经济面孔。
目录
第一章 追梦
汉能李河君:一个时代的“追梦人”
广药集团:千亿级新航母驶向世界五百强
迪马股份:改革开放成就重庆少有上市民企
华谊兄弟王中磊:二十四年走了很多人不敢走的路
博纳于冬:市场化改革带给博纳最重要的机遇
百胜中国故事:伴随一代中国人成长
第二章 实干
碧桂园二十六年涅槃之路
恒大二十二年崛起造就地产传奇
金地三十再出发:平衡哲学下做优等全科生
特区奇迹: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天安数码城
祈福集团:第一邨二十七年“慢火煲汤”
第三章 坚守
北京银行:用二十年,讲一个中小银行腾飞的故事
平安银行发展史:折射中国银行业变迁
陈继武:投资老将的新征程
阚治东的创投人生
小牛资本成长史:坚守实体经济,融合科技创新样本
第四章 开创
王传福思变:二十三岁比亚迪再筑开放之梦
创维黄宏生:三十年成就彩电大王梦
微医成长之路:互联网医疗进化的“中国样本”
创新引领·砥砺前行
——联合电服公司为大湾区智慧交通发展谱新篇
“国民京东”的创业之路:科技是第一驱动力
摘要
    汉能李河君:一个时代的“追梦人”
     刘娟
     1997年,伴随着来势汹汹的亚洲金融风暴,还不是亚洲首富的李嘉诚选择北上,将地产开发的重点从香港转向内地;与此同时,一个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年轻人选择南下,将自己经商几年得来的8()()0万元全部投入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水电行业,最终他建成了世界上优选的民营水电站。他叫李河君,汉能的创始人。
     李河君从来不惮于挑战难题,思路是出路的钥匙,国家是命运的基石。别人避之不及的两场经济危机,李河君却准确地抓住了机遇,缔造了两大能源传奇。
     他的创业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风云激荡的历程。作为中国“智造”名片的新能源行业,经历了崛起和奋进,正迎来了时代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时代的见证者,李河君感慨,是国家的强大,让汉能强大:“国运则我运。”他坚信,企业家将获得新时代的更多馈赠,获得与中国共同成长的更多机会。
     如今,李河君要讲一个新故事,希望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世界最很好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帮助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领先一把”。线索就在万亿量级的移动能源里,“到2022年底,汉能要成为像苹果、微软、谷歌一样有影响力的全球伟大的公司之一”。
     风起河源
     1992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十三。时年八十八岁的在女儿邓楠搀扶下,悄悄地登上一列没有编排车次的普通绿皮火车。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趟列车的运行轨迹,将会改变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
     这一年的初春,中国大地乍暖还寒。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在徘徊不决、欲进还退的关头,姓“社”姓“资”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南方谈话定了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这一年,广东河源人李河君刚满二十五岁,但已先一步跳进“下海”这股时代洪流中。
     “交大(北京交通大学)那时候还包分配,让我去广东铁路局,但我把名额让给同学了,”李河君要创业的选择,惊呆了所有人,“坦白讲,那时候所有人都认为成功不了。”
     满脑子都是赚钱想法的李河君,要去中关村落脚。那里是英雄草创的大舞台,杨元庆那会还在白颐路上扫街,寻找联想电脑的第一家代理。爱国者冯军,当时绰号还叫“冯五块”,只要能挣五块钱,他就蹬三轮板车给人送机箱去。
     倒卖过电子产品、玩具、矿泉水等生意,三四年间,李河君从跟教授借五万块起步的毛头小子,成为了拥有数千万资产的“成功人士”。
     拿着钱,李河君反而发愁了,两个抉择在他脑子里打架,“炒股呢,还是去买资产?”
     就在这时,李河君收到中学同学邀请,回河源第一次考察了水电项目。再次站在家乡的河边,地方上对能源的需求,震撼了这个已经在商海摸爬滚打多年的年轻人。1994年,李河君用1000多万元收购了河源老家东江上的一座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他的命运从此就和清洁能源绑在了一起。
     那一年,世界上规模优选的水电站――中国的三峡工程开始动工;那一年,曾经被国企垄断的水电投资开始对民营企业敞开怀抱,华睿集团(汉能集团前身)的故事翻开扉页。
     都说是水成就了李河君。河源三面环水,四年后,李河君揣着几千万资金再次回到家乡河源,决定投资建设木京水电站。
     “当时公司考察了十几个项目,这个是经济指标最差的一个”,为汉能的水电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汉能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刘兴荣,一开始也并不看好这个项目,不止是他,公司内部一片反对声。
     这个电站一度电平均要投资0.7元,而当时的电价才每度0.2元。这个看起来肯定会赔本的项目,在李河君之前一直没有人愿意投资。
     刘兴荣回忆,做项目调研时,上至国家发改委电力工业部、广东省政府,下到河源市供电局,都向他传达着一个态度:木京项目,根本不可能上马。
     那时,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国燃油发电全部倒闭,在建百万级以上燃煤火电停工,已建成水电只有60%装机发电,没有人看好建水电站的未来。“农村里一个灯泡就行了,你发电发出来给谁啊”,连李河君的朋友都不止一次去劝诫他。
     但李河君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未来:当时河源市人均用电量才450度,但100多千米外的深圳人均用电已经超过3000度,发达国家甚至达到了4500度。作为香港、澳门和深圳的后花园,河源肯定要发展。“等别人都看好了,就没我们什么事了。”
     就这样,3万千瓦装机的木京水电站,仅用了20个月首台机组就投产发电。2002年,李河君等待的“风”就来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电荒已经开始,全国有22个省拉闸限电。电,一下子成了中国社会的生命线。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