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曾国藩家书(名人家书典藏系列)

曾国藩家书(名人家书典藏系列)

  • 字数: 34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清)曾国藩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702171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为人、治学、从政、治国典范之作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标杆人物晚晴名臣曾国藩智慧结晶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作家唐浩明精选晚清名臣曾国藩写给其家人的近两百封书信汇辑而成,并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方面予以评析,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将有所了解。该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奋斗经历的归纳总结,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中国近代有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唐浩明,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等荣誉称号,并获第一届、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有《曾国藩全集》。
目录
禀父母(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评点:破天荒翰林
禀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评点:一个不同凡庸的乡村农民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评点:为学譬如熬肉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评点:读书之要在格物致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评点:戒烟写日记主静
致温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评点:感春诗慷慨悲歌
致诸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评点: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致温弟沅弟(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评点:盈虚消息之理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评点:作如火如荼之文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评点:治学以有恒为主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评点:以杜门谢客为好
禀祖父(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评点:连升四级
禀父母(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评点:曾府的五个千金
禀父母(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四日)
评点:接续家风的大功臣郭筠
禀父母(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
评点:升授礼部侍郎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评点:不存做官发财之念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评点:官宦之家与孝友之家
致诸弟(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评点:直言上疏
致诸弟(咸丰元年十月十二日)
评点:因贺女庶出而暂缓亲事
致诸弟(咸丰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评点:老父训斥侍郎儿
谕纪泽(咸丰二年九月十八日)
评点: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
禀父(咸丰三年十月初四日)
评点:由侍郎变为湘军统帅
禀父(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评点:让人快速致富的战争吸引乡民
致诸弟(咸丰四年四月十四日)
评点:守耕读之家本色
致诸弟(咸丰四年五月初九日)
评点:百年旧档重见天日
致诸弟(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
评点:只做了七天署理湖北巡抚
致诸弟(咸丰四年十一月初七日)
评点:享荣名而寸心兢兢
致诸弟(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三夜)
评点: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致诸弟(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评点:忍辱包羞屈心抑志
致诸弟(咸丰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评点:让儿孙一无可恃
谕纪鸿(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评点:愿子孙做君子不做大官
致澄弟(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评点:不妄取丝毫公款
致沅弟(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七夜)
评点:将才四大端
致沅弟(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评点:人才第一
致沅弟(咸丰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评点:在江西郁郁不得意
致沅弟(咸丰八年正月初四夜)
评点:去机巧求笃实
致沅弟(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
评点:脚踏实地克勤小物
致沅弟(咸丰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评点:善事的三种做法
致沅弟(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评点:长傲多言为凶德
致沅弟(咸丰八年三月三十日)
评点:以“平和”养德保身
致沅弟(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
评点:人生适意之时
致沅弟(咸丰八年六月初四日)
评点:由程朱到申韩到黄老
谕纪泽(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评点:读书之法与做人之道
谕纪泽(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评点:读书宜体察涵泳
致诸弟(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评点:祸福由天善恶由人
致诸弟(咸丰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评点:得意之时与失意之事
致诸弟(咸丰九年三月十三日)
评点:“一门忠义”竟成谶语
致澄弟沅弟(咸丰九年八月十二日)
评点:以“拖”来对付朝廷
谕纪泽(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
评点:《冰鉴》不是曾国藩所著
致澄弟(咸丰十年四月十四日)
评点:江南大营崩溃与湘军腾飞
谕纪泽(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评点:文章当珠圆玉润
致沅弟季弟(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八日)
评点:终于有了地方实权
致季弟(咸丰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评点:讲求将略品行学术
致沅弟(咸丰十年七月十五日)
评点:与人相处疏疏落落
致沅弟季弟(咸丰十年八月十二日)
评点:由高亢渐归平实
致沅弟(咸丰十年九月初十日)
评点:为何发这么大的火
致沅弟(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三日)
评点:庸人以惰致败才人以傲致败
致沅弟季弟(咸丰十年十月初四夜)
评点:深以子侄辈骄傲之气为虑
谕纪泽纪鸿(咸丰十年十月十六日)
评点:戒轻易
致澄弟(咸丰十年十一月十四日)
评点:坦然怡然对待生死
致沅弟季弟(咸丰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评点:资夷力师夷智
致沅弟季弟(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评点:持以谨静专一之气应付危局
致澄弟(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评点:立身处世之“八本”
谕纪泽纪鸿(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评点:文人的遗憾
致沅弟(咸丰十一年四月初三日)
评点:凡办大事半人力半天事
致澄弟(咸丰十一年六月十四日)
评点:情意与钱物
谕纪泽(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
评点:以二百金办女儿奁具
致澄弟沅弟(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
评点:礼之厚薄与八君子辅政
致沅弟(同治元年正月十八日)
评点:朝廷着意笼络老九
谕纪泽(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
评点:有常是第一美德
谕纪泽纪鸿(
摘要
     禀父母(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大人膝下: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男在汉口寄家信,付湘潭人和纸行,不知已收到否?后于二十一日在汉口开车,二人共雇二把手小车六辆,男占三辆半。行三百余里,至河南八里汊度岁。正月初二日开车,初七日至周家口,即换大车。雇三套篷车二辆,每套钱十五千文。男占四套,朱占二套。初九日开车,十二日至河南省城,拜客耽搁四天,获百余金。十六日起行,即于是日三更,趁风平浪静,径渡黄河,二十八日到京。一路清吉平安,天气亦好,惟过年二天微雪耳。 到京在长郡会馆卸车。二月初一日移寓南横街千佛庵。屋四间,每月赁钱四千文,与梅、陈二人居址甚近。三人联会,间日一课,每课一赋一诗誊真。初八日是汤中堂老师大课,题“智若禹之行水赋”,以“行所无事则智大矣”为韵,诗题赋得“池面鱼吹柳絮行”,得“吹”字,三月尚有大课一次。同年未到者不过一二人,梅、陈二人皆正月始到。岱云江南、山东之行无甚佳处,到京除偿债外,不过存二三百金,又有八口之家。 男路上用去百金,刻下光景颇好。接家眷之说,郑小珊现无回信。伊若允诺,似尽妥妙;如其不可,则另图善计,或缓一二年亦可,因儿子太小故也。 家中诸事都不挂念,惟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丹阁叔大作亦望寄示。男在京一切谨慎,家中尽可放心。 又禀者,大行皇后于正月十一日升遐,百日以内禁剃发,期年禁燕会音乐。何仙槎年伯于二月初五日溘逝。是日男在何家早饭,并未闻其大病,不数刻而凶问至矣。没后,加太子太保衔。其次子何子毅,已于去年十一月物故。自前年出京后,同乡相继殂逝者:夏一卿、李高衢、杨宝筠三主事,熊子谦、谢庵及何氏父子凡七人,光景为之一变。男现慎保身体,自奉颇厚。 季仙九师升正詹,放浙江学政,初十日出京。廖钰夫师升尚书。吴甄甫师任福建巡抚。朱师、徐师灵榇并已回南矣。 詹有乾家墨,到京竟不可用,以胶太重也,拟仍付回,或退或用随便。接家眷事,三月又有信回家中。信来,须将本房及各亲戚家附载详明,堂上各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 谨此跪禀万福金安。 评点:破天荒翰林 这是现存曾国藩家书中年代最早的一封。 曾氏于道光十八年第三次会试中式,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后由道光帝拔置为第二名,改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通过三年教习后还有一次考试,谓之散馆。散馆合格者留在翰林院,不合格者或改任县令,或分发各部。教习期间可留在北京,也可不留。曾氏未留北京,请假回湖南。这次来北京,系参加散馆考试。两个月后他通过了考试,被授职翰林院检讨,从七品衔,成为京师一名小官员。在京师,曾氏微不足道,但在曾家,他可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因为曾氏家族五六百年来从未有人与功名打过交道,这次一下子便出了个翰林,真可谓大大地破了天荒。 这封信是曾氏刚抵北京时写给父母的平安家信。他的父亲名叫曾麟书,号竹亭。曾麟书也是个读书人,但考运不好,一连考了十七次,考到四十三岁那年才录取个秀才。曾麟书一生以教蒙童为业,直到晚年才因儿子的地位而升为乡绅。曾麟书虽从未做过官,但因为是曾家第一个秀才,也算是有脸面的人。不过,这位孜孜不倦于考试的蒙师可能真的平庸。曾氏为其父母写墓表时,对于父亲的一生,几乎乏善可陈,而其祖父,居然可以在稠人广坐之中,大声呵斥已为人父的这个长子。孝顺固然是孝顺,但性格懦弱、办事才干欠缺大概也是实在的。晚年,他曾自撰一副传诵甚广的联语:“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对联写得很洒脱,然在洒脱的背后,也透露出撰联者那种乏才又不遇的无奈和自嘲。 曾氏的母亲江氏比丈夫大五岁。她的性格与丈夫正好相反:刚烈、好强,且勤快能干。曾麟书夫妇共育有五子四女,曾氏为他们的长子。 父母的性格在曾氏的身上有着明显的遗传。曾氏多次说过自己“胆气薄弱”。从他带兵之初两次因失败而欲投江自杀的记录来看,可知其性格中有着脆弱的一面。这显然源于其弱父的遗传,但他又有“打脱牙齿和血吞”“屡败屡战”的倔强,明显带着强母的天赋。 信中所提到的儿子,即曾氏次子纪泽。曾氏结婚四年后于道光十七年十月生长子祯第,此子一岁多后与其小姑同时因染痘症而夭殇。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纪泽降生。就在这一天,曾氏在隆重的祭祖鞭炮声中离家北上,次年正月二十八日抵京。从湖南湘乡到北京,途中走了八十多天,由此可见当年进京赶考之艰难。 曾氏在北京,最挂念的是诸弟的学业。长兄点了翰林,诸弟脸上自然有光,巴望自己早日中试之心也便更加急迫,对大哥的指点也便抱有更高的期盼。做兄长的自然于此责无旁贷,故一到京城,便急着要诸弟把近日所作诗赋寄来,好切实指导。 信的末尾,曾氏希望家里今后给他写信“以烦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