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审美与阐释——文学阐释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解析

审美与阐释——文学阐释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解析

  • 字数: 17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肖田田 等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569031584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13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审美与阐释:文学阐释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解析》内容以诗歌、小说为中心,结合中外阐释学理论知识,从3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阐释学观念。
《审美与阐释:文学阐释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解析》上篇尝试运用中国古代阐释学观念,对古代诗词以及诗学观念进行恰当的分析。第一章以《诗经》为例,探讨诗歌背后隐含的时代精神;第二章以稼轩词为例,分析“香草美人”比兴传统的文学、文化渊源;第三章以《文心雕龙·隐秀》为例,探讨古人对于诗文内容与形式、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看法。
中篇对小说的阐释中,主要以人物形象为中心,探讨《聊斋志异》《西游记》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多重寓意。具体来说,小说刻画人物的方式主要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本部分内容正是通过对小说人物描写的阐释,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对主人公形象进行全面的分析。第四章以《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形象为例,分析刚烈人格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第五章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探讨《聊斋志异》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观念;第六章通过对《西游记》中的神与魔形象的分析,发掘其背后所隐含的多重寓意;第七章从《红楼梦》中探春与赵姨娘的母女关系人手,探讨其背后所隐含的人格特征与社会文化内涵。
目录
上篇 象与喻:诗词文本的审美阐释
第一章 时代背景:《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与婚俗观
第一节 多姿多彩的爱情婚姻诗
第二节 爱情婚姻诗中的婚俗观
第二章 象喻思维:“香草美人”传统与稼轩词《摸鱼儿》
第一节 “香草美人”的文学渊源
第二节 稼轩词中的“香草美人
第三节 《摸鱼儿》与”香草美人
第三章 剖情析采:《文心雕龙·隐秀》的诗学内涵
第一节 “隐”“秀”之诗学渊源
第二节 “隐”“秀”之美学追求
第三节 “隐秀”在后世的发展
中篇 人与境:叙事作品的文化阐释
第四章 知人论世:《聊斋志异》中的烈女子形象
第一节 爱情故事中的烈女子形象
第二节 刚烈人格的文学文化渊源
第三节 明末清初启蒙思潮的影响
第五章 三重人格:《聊斋志异》所体现的精神分析观念
第一节 生与死的本能
第二节 俄狄浦斯情结
第三节 三重人格结构
第四节 梦中的潜意识
第五节 作家的白日梦
第六章 象征寓意:《西游记》中神魔形象的多重内涵
第一节 形貌各异的神魔形象
第二节 神与魔的对立性关系
第三节 神魔对立的象征寓意
第七章 矛盾人格:《红楼梦》中探春与赵姨娘的变异母女情
第一节 矛盾冲突与变异亲情
第二节 智敏探春与愚呆姨娘
下篇 阐释的循环:文体阐释理论
第八章 历史与本事:诗歌阐释中的历史倾向
第一节 以史释诗
第二节 诗之本事
第九章 心灵的观照:文学的心理学阐释
第一节 文学与心理学的交汇融合
第二节 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精神分析在文学中的运用
第十章 自我的实现:人格的心理学阐释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三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第四节 人格心理学观念的运用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