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地安门

地安门

  • 字数: 229千字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苏雷 著
  • 出版日期: 2016-05-01
  • 商品条码: 978753548741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7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作者苏雷与马未都、王朔、冯小刚等是早年挚友,书中写下他们人生的交集处,和“50后”们经历的别样青春。
2. 《地安门》堪称六七十年代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
3.在一定意义上算是公路小说,可谓中国版的《在路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4.对北京特有的大院文化有着很深刻的理解,对说书人、戏曲艺人在特殊年代的生活经历、艺术坚守有着淋漓尽致的呈现。
内容简介
《地安门》是一部与王朔的《动物凶猛》齐肩、堪称“《老炮儿》前传”的长篇小说。作者“资历老炮儿”苏雷在早期的写作生活中结识了马未都、王朔、冯小刚等一众北京“老炮儿”,在十五六岁的年纪“抛头颅洒狗血”,本书镌刻下当年地安门中学停课前后少年们真正做到“说走就走”的躁动青春。
小说《地安门》中,“我”(陈星)和雪坎、酸梨、小胖等“铁磁”从小在地安门附近的八旗子弟、干部子弟聚居区长大,立志成为“对亲人、对朋友有用的人”。陈星受鼓楼后的说书人干爹影响,在地安门中学停课期间,他和朋友们闯荡天下,凭着从讲义故事里悟出的人生道理和三寸不烂之舌一次次摆脱困境,广结义友,变得成熟。荒诞而灰暗的岁月在他们“兴风作浪”的青春荷尔蒙浸染下变成“阳光灿烂的日子”。
《地安门》展示了50后一代北京“老炮儿”们别样的青春岁月,以及20世纪中期整个中国的社会风貌。作者苏雷经过多年酝酿朝花夕拾的作品为《地安门》镀上了美国作家凯鲁亚作品《在路上》的经典光芒。
作者简介
苏雷,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其戏剧作品数次获得文化部“文华奖”,全国很好剧本奖,中国戏剧家协会“金狮奖”,并被全国几十家话剧院团搬演。小说代表作:《八戒》《下辈子变只鸟》《魅力试验》等。话剧代表作:《火神与秋女》《父亲的车站》《灵魂出窍》《疯狂过年车》等。
目录
《地安门》无目录
摘要
    我是在地安门长大的。我们院的南门紧贴皇家的后花园景山,一箭之遥便是故宫紫禁城,所以地安门又叫“后门”(皇宫的后门)。
    当年慈禧太后避难时就是走地安门,出德胜门,奔了承德避暑山庄。
    早年间地安门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出溜的地方,那时地安门的城门楼子还在,它在四九城的城门里虽算不上很威风,却也是个让人肝颤的地方,外省官员走后门无不是揣着要闻急件的重差,可一旦到了这个地界,一律靠边下马,低头耷脑地听吆喝,哪位爷火烧眉毛地敢冒进,当即被斩立决都备不住,落下残疾,能喘气就算吃上好果子了。因为地安门内大街全是清政府的衙门重地,什么局、织染局、蜡库、帘子库、米粮库、油漆作??看着五行八作,可都归内务府管辖,全是些业务不多、脾气不小的主儿。
    我们住的地安门大楼,原先是蒙、满、汉公署,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军进城,军委号下这块宝地,平地起楼,建成了两座绿琉璃瓦的大屋顶楼。当时虽也有人说这建筑是“穿西服戴草帽”,但现在看来这两座建筑仍不失为匠心独具。毛病也不是没有,就是采光稍差点儿,所以本来要用作办公的大楼变成了家属宿舍,也成了我们儿时疯闹的天堂。那幽长的走廊,迷宫一样的楼梯,宽敞的六楼平台和各种鬼鬼祟祟的犄角旮旯,成就了我们当年多少梦想。
    我住的东楼是总政治部的宿舍,可以说都是文官的后代;西楼是总参谋部的宿舍,孩子普遍好斗,总称“西楼兵”。我们这帮“东楼鬼子”和“西楼兵”从记事起,就战事不断,两楼的小孩儿阵前叫板很喜欢唱的一段就是:“打竹板,板朝西,东楼的鬼子来抓鸡,抓了鸡,还不算,还让老头下鸡蛋??”
    但人终归是忘性大的动物,打归打,好归好,我优选的几个至爱亲朋就都是西楼的,雪坎、孔小宝、陈舟平、张米勒,至今都是我优选的酒肉朋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