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童玩(平)

我的童玩(平)

  • 字数: 14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作者: 林海音
  • 出版日期: 2017-03-01
  • 商品条码: 978752020325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林海音《我的童玩》近期新选编;2.收录林海音描写城南“童玩”最全的选集;3.三-五年级小学生阅读推荐选目,郎朗上口。
内容简介
林海音,原名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3岁时随家人返回台湾。后又因父亲不甘屈辱过着殖民的日子,于1923年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在北京长大,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在北京上学、工作和生活的这段人生经历,使她身上蕴含浓厚的北京味。我的童玩,是林海音的散文集,收录林海音回忆北京的散文十九篇,这十九篇,围绕老北京的吃、喝、赏、玩展开。如“小脚儿娘”“挝子儿”“跳绳”“踢毽子”“活玩意儿”“洋取灯儿”,如“炙子肉”“烧饼麻花儿”“羊肉包子”“羊肉床子”“猪肉杠”;如“天桥”“西山”“厂甸师大附小”“虎坊桥”等等。很多直到现在还在北京的南城存在着。林海音的书写充满回忆,更让很多故事具有了穿越时光的意义。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国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人,生于日本大阪。早年随父母到北京,曾就读于北平女子师范和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并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到台湾,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等职。1967年创办《纯文学》月刊,经营纯文学出版社。著有长篇小说《晓云》《孟珠的旅程》《春风》,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散文集《窗》《剪影话文坛》等。
目录
林海音与老北京
文华阁剪发记
虎坊桥
北平漫笔
天桥上当记
苦念北平
骑小驴儿上西山
英子的乡恋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我的童玩
旧时三女子
在胡同里长大
家住书坊边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访母校?忆儿时
城墙?天桥?四合院儿
地坛乐园
茶花女轶事
难忘的两座桥
闲庭寂寂景萧条
摘要
    林海音与老北京
     林海音(1918―2001)的原籍是台湾苗栗。父亲是客家人,母亲是台北县的闽南人。母亲婚后怀着她到了日本,在日本第二大城大阪的回生病院生下了小英子。照理,那该是她的第二故乡吧!不,她心里时刻不能忘怀的是北平!她三岁时随父母从日本返回台湾,父亲先到了北京,母女俩在苗栗和台北住了两年,等父亲安排好了一切。小英子便在五岁那年同母亲坐了大轮船到天津而后转到了北京。
     这里才是林海音的第二故乡!她在北平住得太久了,童年,少女,而后妇人,好看好的生命都在这里度过,像树生了根一样。她在北平住了二十六年,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这座古城。她是多么熟悉这里的季节啊!她会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到中山公园细细地品赏牡丹、芍药。许多夏季的黄昏,她懒洋洋地倒在太庙静穆松林遮掩下的藤椅上,捧着一本心爱的书,喝几口清淡的香片茶,听几声悠长的夏蝉鸣。
     北平秋的气味优选闻。林海音小的时候,逢秋最爱去的是西单牌楼。那里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街道上和人群中。刚捧定一包热栗子,另有阵阵清香的味儿飘过来,嗬,原来是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部上市了。海音喜欢吃这些秋之果。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掰两截,水都不流,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嫩而无渣。“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秋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合不拢嘴。西山枫叶红透的时候,海音常约了同学踏上海淀道去寻秋。看红叶,听松涛,或者把牛肉带到山上,吃鲜美的松枝烤肉。回来时,不忘摘几片红叶,夹在书里。
     到了冬天,骆驼队来了,就停在英子家的门前。看过电影《城南旧事》的读者该记得这样一个好玩的情景:英子站在骆驼的面前,它们咀嚼着吃草料。丑脸,长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了胡须,它们咀嚼得那样安静。英子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不自觉跟着动了起来。
     领头儿的骆驼长脖子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路来“当、当、当”地响。英子问爸爸为什么会这样。爸爸说骆驼很怕狼,脖子上挂个铃铛,狼听见了,知道有人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英子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与大人不同的想法,她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童年的冬阳随着骆驼队的远走一去不还,但那缓慢悦耳的铃声,始终萦绕在心头。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英子是多么想念北平,想念童年住在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她住过的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她默默地想,默默地写,北平的景色、童年和人物就扑面而来,于是就有了展现二十年代北京风土人情和生活真态的《城南旧事》。它以朴素的写实风格,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有学者说它是“人生最朴素的写实,它在暴行、罪恶和污秽占满文学篇幅之前,抢救了许多我们必须保存的东西”。它是那么的亲切、自然,有一股让人觉得热乎乎的亲和力,充满了生气、情调和乐趣。而这一切,均来自林海音生命里的真和性情里的热。高阳先生对林海音的作品有过这样的评价:“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
     林海音怎么忘得了北平。在三十岁离开大陆以后,一直到八十多岁的她,连语言带生活形态,依旧“比北京人还北京”。听她在电话里用纯粹的京腔聊天特别开心,那话语又甜又脆又热,开心极了。这时,我眼前便浮现出了带调皮劲儿的英子来。
     她苦念着北平。当她在阔别大陆四十余年后重访旧地时,发现她心底感性的北京城没有了,城墙、牌楼,下雨淌泥的小胡同,都不见了,一声“我的城墙呢”足以让人心酸落泪。她这不单纯是孩子般的情感,她当然明白,历史是要变迁的,城市也要现代化建设,但人家罗马有那么多废墟古迹,残垣断壁都那么晾着不打掉,供人凭吊。要是老北京城依照五十年代梁思成的提议,照原样儿地保留下来,那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集成的博物馆了。现在,政府有时要在保护古建与城市建设之间艰难地抉择,想想这也是当初不听“梁”言相劝留下的后遗症。反正在我眼里,紫禁城、北海、景山已成了都市盆景,古都的风采神韵不再。拓宽的商业街,林立的商城大厦,以及商品化了的人群,几乎把古城的美丽和谐打碎。老北京,不能再拆了,她的心在流血呵!等拆过后再让百姓献城砖修复一段古城墙,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在已建成的现代建筑上添上点琉璃瓦盖顶,就意味着保留了古都风貌?实在有点不伦不类。其结果是,现代建筑的艺术设计想象力被那莫名其妙的琉璃瓦所约束,古建的风采也一点看不出来。奈何!
     林海音回大陆曾两访旧居,每回都去了椿树胡同,看着胡同口的大黑门,一道来的侄女还说:“门里住着一个疯女人,是我同学的姑姑。”林海音爽声说:“那就是我《惠安馆》故事里的秀贞呀!”《城南旧事》里的几篇故事,家人、宋妈都一点儿不差,只有惠安馆的疯子,看海天的小偷,人是亲见,故事都经过一番编排。而除了故事,林海音在城南的真实生活大部分和英子一样,她的乳名儿也正是“英子”。她家的事便和英子接近一模一样了。比如她的父亲收容革命学生,宋妈失去的子女,附小的学生生活,等等。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