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古画风雅
字数: 26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苏三公子
出版日期: 2021-03-01
商品条码: 9787559835604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7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主题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读古画,品古人风雅。当然,关于古人风雅的一面,古代诗词已经写得很多了。而作者察觉到诗与画之间的微妙联系,将两者予以交融解读,为我们打开了品读古画的另一扇大门,也为我们理解古诗词提供了更直观的载体。 如,在赏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这幅画时,作者用杜甫诗《丽人行》和张祜《集灵台》中的诗句“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来予以诠释;而写到夏圭《雪堂客话图》,作者自然联想到苏轼被贬黄州时修盖的“雪堂”,在回顾苏轼这段经历时,又自然引出他的《寒食帖》;马远根据宁宗皇帝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创作的抒情小品《山径春行图》,是程颐笔下的“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是欧阳修所写的“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也是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样的旁征博引书中比比皆是,使作者的解读远离了枯燥乏味,而充满文学的意味、古雅的气息。
内容简介
古画风雅,读懂不易。本书正是一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书画与诗词艺术的优质读本,蕴含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艺术、诗词文学、历史与美学知识。根据绘画品类的不同,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美人如玉”“山光水色”“活色生香”“文人雅事”及“历史传承”。作者从专业角度对各绘画品类的技法进行赏析,佐以相关的诗词文化、名人逸事等予以交融解读,同时还挖掘出古画中所刻画的花事、茶事、渔隐、抚琴、博古、雅集等古代生活细节,生动再现了古人景景入画、事事用心的生活美学,使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感受古画的艺术之美和古人的生活之美。
作者简介
苏三公子,古画爱好者、文字工作者。小说、散文、书画评论等作品散见于《金钥匙》《海关文学》《艺术广场》《城市漫步》等杂志;编辑出版有深圳海关《风采聚焦》《雄关印记》等图书。
目录
辑一 美人如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仕女画
千古风流事——“好色”的明朝画家
扫眉才子笔玲珑——女性画家
辑二 山光水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画
结庐在人境——诗意栖居
山色空蒙雨亦奇——雨景·雨声
辑三 活色生香
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花鸟画
一案四时春——花事
花开堪折直须折——宋人·春天
辑四 文人风雅
此事只关风与月——雅事
诗酒唱和领群雄——雅集
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渔隐
辑五 历史传承
寒夜客来茶当酒——茶文化
高山流水觅知音——抱琴、又化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博古文化
摘要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仕女画 很难知道从哪一天起,我们的祖先开始用绘画记载当下的生活状况;又是在哪一天,他们仰望天上的星空,俯视脚踩的山河,突然想到:我要记录下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要记录下这呐喊着欢呼着的人们,这奔跑着舞蹈着的人群。从那一天开始,历史被记载下来,岁月流光不再寂寞无声。 翻看世界艺术发展史,几乎所有民族绘画的开始都是人物画,如同结绳记事,如同象形文字,最早的绘画是记录“我们”。又过了许许多多年,人类进人文明时代,中国古代开始出现形象清晰的人物画,而其中以女性形象为主的人物画被称为“仕女画”。 就现今发现的仕女画而言,最早的应该是在长沙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约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据说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具有独立意义的、完整的绘画作品。 但是,最早有文字记载,成为一个独立画种的仕女画,则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把这段时期称作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魏晋:清瘦之美 魏晋时期是一个风采特异的时代,至今我们仍然会带着无上的敬意回看那些魏晋士人的潇洒风采。这是中国人“人生艺术”的巅峰时期,是一个崇尚玄学、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时代。在绘画方面,关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侧重于表现高逸超脱之美,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形象一般来自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我们从现存的画作中,可窥见魏晋时期的美女风姿——瘦、秀、清,气度高雅,脱俗飘逸,颇有道骨仙风。 这一时期的画家是顾恺之。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无锡人,出身名门望族。很小就博览群书,多才多艺,能诗善赋,擅长书法音律,尤其精于绘画。他在中国绘画目前名垂千古,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之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他的作品大都散失了,现在保存下来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均是后人摹本,一直为历代视如珍宝。谢安说:“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说顾恺之的画,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现在看来此话有些夸张,但是试想公元4世纪之时,人类发展目前的许多事情正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而顾恺之的画已经相当成熟,不得不说已经是一种传奇。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展开联想而作,山川、树木背景营造出一种奇异飘渺的梦幻场景,其中的洛神、仙女等仕女形象线条流畅,显得仙气缭绕,又让人感到一种飘逸浪漫、诗意盎然的意境美。 他的传世名作《女史箴图》,以西晋有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为题材而画制。当其时,西晋皇帝昏庸无能,贾后专权,张华作《女史箴》,以女史的口吻写宫廷规箴,规劝教育宫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借机讽喻放荡性妒、擅权祸国的贾后。而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便是这篇文章的连环画版本。 其中一段《修容饰性》描绘的是宫廷贵妇清晨起来梳妆打扮的情景。图中女子容貌端庄,神情也很柔和,侍女梳发的姿势描画得非常优雅而抒情。画中的线描用笔十分流畅老道,这是顾恺之线描的特色,被形容为“春蚕浮空,流水行地”,人称“春蚕吐丝描”,又叫“琴弦描”或者“高占游丝描”,为后世画作各种线条(尤其是白描和行云流水描等)的演变打下了基础。 妇女梳妆为何也算是一种道德规箴呢?原文是:“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衍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修容饰性,意指以修外在之美饰内在之美。魏晋时期尤其注重外表容貌的修饰,从《世说新语》中就能看到许多美男子的故事,比如有“玉树临风之态,飘逸飒爽之姿”的潘安,比如“风神秀异”最后被“看杀”的卫玠,等等,都充分说明了修容饰性对当时名士们的重要性,表示的是一种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 《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除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之外,其还具有难以比拟的史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是世界美术目前公认的“中国超级国宝”。目前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另一幅为唐人摹本。据说后者最得原版风采,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被盗往国外,后来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该摹本从不公开展出,一直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只供研究使用。 唐朝:圆润之英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到隋唐时局势才算稳定下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疆域对外展拓,经济空前繁荣,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及国际交流空前频繁,思想空前活跃,妇女也得到了空前解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唐朝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人们的审美观由魏晋时期的崇尚纤瘦变为崇尚健硕丰腴,仕女画也,随之,进入繁荣兴盛阶段。 P3-6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