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国画论史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 张曼华
出版日期: 2021-01-01
商品条码: 9787549419340
版次: 2
开本: 其他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86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中国画论是历代画家长期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中国画创作(画家作品)、批评、思潮等绘画现象的理论升华。中国画论史的分期建立在绘画发展的基础上,而中国画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时代条件密切相关。
目录
"绪 论/ 001 第一节 儒道释三家思想与中国画论/ 003 一、儒家之“道”及其在画论中的体现/ 005 二、老庄思想的影响力/ 008 三、禅宗之“道”与画论/ 010 第二节 中国画论的发展与分期/ 013 一、绘画的起源与中国画论的萌生/ 013 二、中国画论的发展与分期/ 015 第一章 先秦两汉——中国画论的萌芽时期/ 017 第一节 孔子论画/ 022 一、“绘事后素”/ 022 二、明镜察形/ 024 三、“恶紫之夺朱”/ 025 第二节 《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 / 026 第三节 《左传》“使民知神奸”/ 028 第四节 老庄的美恶观/ 029 一、“五色令人目盲”/ 029 二、“解衣般礴”/ 030 第五节 韩非子“犬马难,鬼魅易”/ 032 第六节 刘安 《淮南子》论画 / 035 一、“君形者”说/ 035 二、“画者谨毛而失貌”/ 035 第七节 王充论画/ 037 一、文章“所载灿然”,图画“不见言行”/ 037 二、“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反对“虚妄之象”/ 038 三、反对“尊古卑今”/ 038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中国画论的重要开始时期/ 041 第一节 曹植、陆机、王廙论画/ 045 一、曹植“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045 二、陆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047 三、王廙“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 048 第二节 顾恺之论画/ 050 一、顾恺之三篇画论篇名的确定/ 051 二、《论画》:论“迁想妙得”/ 054 三、《摹拓妙法》:论“以形写神”/ 056 四、《画云台山记》:以山水为背景的人物故事画构思/ 057 第三节 山水画论/ 060 一、宗炳《画山水序》/ 061 1.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062 2.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063 3. “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063 4. “应目会心”“栖形感类”/ 064 5. “畅神”/ 065 二、王微《叙画》/ 066 1. 绘画“与《易》象同体”/ 066 2. “容势”/ 066 3. “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 067 4. “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067 5. 首次提出山水画中的书法用笔:“曲”“趣”“叐”“点”/ 068 6. “神飞扬”“思浩荡”/ 068 三、(传)梁元帝《山水松石格》/ 068 1. “格高而思逸”/ 070 2. “炎绯寒碧,暖日凉星”/ 070 3. “秋毛冬骨,夏荫春英”/ 070 4. 首次提出“破墨”法/ 071 5. “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 071 第四节 绘画品评著述/ 072 一、谢赫《画品》/ 073 1. “六法”/ 074 (1)气韵生动/ 074 (2)骨法用笔/ 075 (3)应物象形/ 076 (4)随类赋彩/ 076 (5)经营位置/ 076 (6)传移模写/ 076 2. 以“六法”为标准将画家分为“六品”/ 077 (1)以“意”评画/ 079 (2)由“以形写神”到“取之象外”/ 079 二、姚最《续画品》/ 080 1. “自娱”“观者悦情”/ 080 2. “心师造化”/ 081 3. “通变”“文变今情”/ 081 第三章 唐五代——中国画论的成熟时期/ 083 第一节 唐代画品与著录中的画论/ 089 一、彦悰《后画录》/ 089 1. 推重画家的师承关系/ 091 2. “变古象今”/ 091 3. “触物为情”/ 091 二、窦蒙《画拾遗录》/ 092 1. 首创“风格”一词/ 092 2. “气正迹高”/ 093 三、李嗣真《续画品录》/ 093 1. “得妙物于神会”/ 094 2. “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 094 3. “动笔形似,化外有情”/ 094 四、张怀瓘论画/ 095 “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095 五、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096 1. “妙将入神,灵则通圣”/ 098 2. “有象”与“无形”/ 099 3. 论“写真”,重“神气”/ 099 4. 首次提出“逸品”/ 100 六、裴孝源论画/ 103 “心存懿迹,默匠仪形”/ 103 第二节 唐五代山水画论/ 105 一、王维论画/ 105 “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 105 二、张璪论画/ 106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06 三、荆浩《笔法记》/ 108 1. “图真”/ 108 2. “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110 3. “四势”:筋、肉、骨、气/ 111 4. 二病:“有形病”“无形病”/ 112 5. “图画”可“代去杂欲”/ 113 6. “神”“妙”“奇”“巧”/ 113 7. “水晕墨章,兴吾唐代”/ 114 第三节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 115 一、首次全面阐述绘画的审美功能/ 116 二、论绘画之起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117 三、首次阐释谢赫“六法”/ 118 1. 论气韵与形似的关系/ 118 2. 论立意与用笔的关系/ 118 3. “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119 4. “传移模写,乃画家末事”/ 119 四、首次梳理山水画的发展变化规律/ 119 五、论用笔/ 121 1.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121 2. “死画”与“真画”/ 122 3. “疏密二体”/ 122 六、“运墨而五色具”/ 122 七、“了”与“不了”/ 123 八、首次关注书画之异同/ 124 九、“妙悟”/ 126 十、绘画品评论/ 127 1. “以自然品为上品之上”/ 128 2. 评画者的个人修养与评画法则/ 128 十一、收录保存了早期画论珍贵文献/ 129 第四节 唐代题画诗论画/ 130 一、以“真”赞画,以画夺“真”/ 133 二、“意匠惨淡经营”/ 134 三、“象外更生意”/ 134 四、“功夫在笔端”“元气淋漓障犹湿”/ 135 五、“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 137 六、“乘兴遣画沧洲趣”/ 138 七、“幹惟画肉不画骨”/ 138 第四章 宋元——中国画论的重要发展时期/ 141 第一节 文人画思想的发生与活跃/ 146 一、文人画发展的渊源/ 146 二、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全面发展/ 147 1. 文人画家的学养/ 147 2. 庄禅论画之风的兴起/ 148 3. 创作中重感兴/ 149 第二节 两宋文人画论/ 150 一、苏轼论画/ 150 1. 论“艺”与“道”/ 151 2.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153 3. “常形”与“常理”/ 154 4. “得之于象外”/ 156 5.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157 6. 论“胸有成竹”/ 159 7. 文人画家典范形象的确立/ 160 二、欧阳修论画/ 163 1. “闲和严静”“趣远之心”/ 163 2. “古画画意不画形”/ 163 3. “富贵者之乐”与“山林者之乐”/ 164 三、黄庭坚论画/ 166 1. 参禅而知画理/ 166 2. “凡书画当观韵”/ 168 3. “俗不可医”/ 169 4. “墨戏”的提出/ 170 四、米芾、米友仁论画/ 170 1. 尚古雅:“不使一笔入吴生”“出尘格”/ 172 2. 尚自然:“平淡天真”/ 173 五、沈括《梦溪笔谈》论画/ 175 1. 以神韵为旨:“书画之妙,当以神会”/ 175 2. 以人鉴画:“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 179 3. “败墙张素”以求“活笔”/ 181 4. “以大观小”的山水画观照方式/ 182 第三节 元代文人画论/ 185 一、赵孟 论画/ 185 1. “作画贵有古意”/ 186 2. “须知书画本来同”/ 190 二、钱选“士气”说/ 194 三、倪瓒论“逸笔”与“逸气”/ 195 第四节 宋元品评、著录的理论贡献/ 199 一、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论画/ 199 “四格”/ 199 二、刘道醇《宋朝名画评》论画/ 203 “六要”“六长”/ 203 三、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画辨》/ 205 1. 论人物、花鸟、山水之“妙手”“谬笔”/ 205 2. “睛活则有生意”/ 206 四、《宣和画谱》论画/ 207 1. 中国画按题材分科/ 207 2. “画亦艺也,进乎妙”/ 208 3. 论“词人墨卿之作”/ 209 (1)“心传目击之妙”/ 210 (2)绘事之妙“与诗人相表里”/ 210 (3)首次提出“不求形似”/ 210 五、汤垕《画鉴》论画/ 211 “观画之法,先观气韵”/ 211 第五节 两宋画史《图画见闻志》《画继》中的绘画观/ 214 一、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画/ 214 1. “推今考古,事绝理穷”/ 214 2. 论“气韵非师”/ 215 3. 论意与笔:“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 218 4. 用笔“三病”——板、刻、结/ 218 5. 画人物必须分清“贵贱气貌”/ 219 6. 论画家的艺术风格/ 219 二、邓椿《画继》论画/ 225 1. “画者,文之极也”/ 225 2. “九朽一罢”/ 227 第六节 宋元山水画论/ 229 一、郭熙、郭思《林泉高致》/ 229 1. 山水画的“本意”/ 230 2. 山水观照方式的全面阐释/ 231 3. “三远”/ 232 4. 首次提出“境界”/ 235 5. 画家修养:“兼收并览,广议博考”“饱游饫看”/ 236 6. 作画态度:“四必”/ 236 二、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 237 1. 论山名、水色及“三远”/ 238 2. 创山石皴法之名/ 239 3. “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 241 三、范宽论画/ 244 “师人”“师物”“师心”/ 244 四、饶自然《绘宗十二忌》/ 245 五、黄公望《写山水诀》/ 247 1. “作画只是一个‘理’字最紧要”/ 248 2. “去邪、甜、俗、赖”/ 248 第七节 宋元人物画论/ 250 一、苏轼《传神记》论画/ 250 1. “传神写影”/ 250 2. “凡人意思各有所在”/ 251 二、陈造论画/ 251 “熟想而默识”/ 251 三、陈郁论画/ 252 “传其神必写其心”/ 252 四、王绎《写像秘诀》/ 253 1. “写像须通晓相法”/ 253 2. “默识于心”/ 254 第八节 论画梅竹/ 255 一、梅谱/ 255 二、李衎《竹谱详录》/ 259 1. 墨竹画溯其源流/ 259 2. “措意于法度之中”/ 261 第五章 明清——中国画论因袭与创见的交错时期/ 263 第一节 明清泛论/ 267 一、明初重新倡导绘画的教化功能/ 267 二、托名王绂的《书画传习录》论画/ 268 1. “兴至则神超理得”“兴尽则得意忘象”/ 269 2. “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 270 三、顾凝远《画引》/ 271 1. 论画兴:“真气有时盛衰”/ 271 2. 论笔墨与生拙/ 272 3. 气韵“取之于四时寒暑、晴雨晦明”/ 274 4. 论“取势”/ 275 5. “画从心生,亦与时开闭”/ 275 6. “正见”/ 279 四、李日华论画/ 282 “形”“势”“韵”“性”/ 282 五、沈颢《画麈》论画/ 284 1. “天然候款处”/ 284 2. 临古应“似而不似,不似而似”/ 285 六、王昱《东庄论画》/ 286 1. “清空二字,画家三昧尽矣”/ 286 2. “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287 3. 奇“在气韵之间”“在无形处”/ 287 4. “修养心性,则理正气清”/ 288 5. “未作画前,全在养兴”/ 289 七、方薰《山静居画论》/ 290 1. 论形神:以“活语参解”形神/ 291 2. 论雅俗:“写意画最易入作家气”/ 291 3. 论奇正:“气格要奇,笔法须正”/ 291 4. 论巧拙:“巧以取奇,拙以入古”/ 292 八、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 293 1. “四法”/ 293 2. 四“不可穷”/ 294 九、邵梅臣《画耕偶录》/ 294 1. “神与古合,法与古离”/ 295 2. 写意画必有“意”“趣”“神”/ 296 十、范玑《过云庐画论》/ 297 1. “画论理不论体”/ 297 2. 画、文、书的关系:“学画难于作文,并难于学书”/ 297 3. 气之“正格”与“变格”/ 298 十一、松年《颐园论画》/ 299 1. “惟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 299 2. “人之作画亦如天地以气造物”/ 301 十二、华翼纶《画说》/ 302 1. “愈古愈拙,愈古愈厚”/ 302 2. 画家分“大家”与“名家”/ 303 3. “腹稿”:“变化在心,造化在手”/ 304 4. “精神在浓处,尤在淡处”/ 306 5. “画不可有习气”/ 306 第二节 明清品评鉴赏论/ 310 一、李开先《中麓画品》论画/ 310 用笔“六要”“四病”/ 310 二、何良俊论画/ 316 1. “正脉”与“院体”/ 316 2. “行家”与“利家”/ 316 三、詹景凤论画/ 319 1. 论画之“古雅”“冲雅”“秀雅”“精雅”/ 319 2. “拙处是昔人高处”/ 323 3. “精奇”“奇趣”“奇变”/ 325 四、高濂《燕闲清赏笺》论画/ 326 “天趣”“人趣”“物趣”/ 326 五、张庚《浦山论画》/ 328 1. “以地别为派”/ 328 2. 气韵“发于无意者为上”/ 330 六、黄钺《二十四画品》论画/ 333 “以四言韵语曲达画趣”/ 333 七、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论画/ 335 1. “勿拘拘于宗派”/ 335 2. “逃而为逸品”/ 337 第三节 董其昌论画/ 338 一、由“师古人”到“师天地”的创作观/ 338 二、提出“文人之画”概念/ 340 三、论笔墨:“绝去甜俗蹊径”“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 341 四、“寄乐于画”/ 343 五、“气韵不可学”“也有学得处”/ 344 六、“南北宗”论的正式提出及其影响/ 346 1. 南北分宗——文人画和院体画审美异趣的发展/ 349 2. “南北宗”论的影响及其价值/ 356 (1)沈颢:褒南贬北/ 356 (2)恽向:南北宗“各可取而化”/ 359 (3)方薰:“法派不同,各有妙诣”/ 359 (4)唐岱:画学“正传”/ 360 (5)布颜图:以禅喻画道,溯南宗之源/ 360 (6)钱杜:斥马夏一派“皆画中魔道”/ 362 第四节 明清山水画论/ 365 一、王履《华山图序》/ 365 1. 论“形”与“意”/ 366 2. “处夫宗与不宗之间”/ 367 3.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367 二、唐志契《绘事微言》/ 368 1. “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 368 2. “师其意而不师其迹”/ 370 3. “看真山水”“得山水性情”/ 371 4. “山林逸趣”的追求/ 373 5. “意境”在画论中首次提出/ 374 6. 论“丘壑藏露”/ 375 7. 以“理法”论流派之弊:“苏松品格同异”/ 376 三、李流芳论画/ 378 画与自然:“眼中谱熟手中生”/ 378 四、恽向论画/ 381 “画品高贵在繁简之外”/ 381 五、龚贤论画/ 383 1. “画家四要”:论笔墨、丘壑与气韵/ 383 2. “笔要中锋为第一”/ 384 3. “奇而安”/ 386 六、清初“四王”论画/ 389 1. 与古人“同鼻孔出气”/ 390 2. 王原祁“龙脉”/ 393 七、石涛论画/ 395 1. 论“具古以化”与“泥古不化”/ 395 2.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 396 3.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397 4. “不似之似似之”/ 399 5. “笔墨当随时代”/ 400 6. “一画”论/ 401 八、恽寿平《南田画跋》/ 403 1. “优入古人法度中”/ 404 2. “逸”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405 3. “绚烂之极,仍归自然”/ 408 4. “摄情”说/ 411 九、笪重光《画筌》论意境/ 412 1. “实境”“真境”“神境”/ 412 2.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413 十、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水》/ 415 “五雅”“五俗”/ 415 十一、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画/ 421 “十六家皴法”源于自然/ 422 十二、戴熙《习苦斋画絮》论画/ 424 画有“四美”/ 424 十三、华琳《南宗抉秘》/ 427 1. “笔活”:“欲出纸,先入纸”/ 427 2. 由“规矩为先”到“画到无痕时候”/ 428 第五节 明清花鸟画论/ 430 一、徐渭论画/ 430 1. 借物抒情/ 430 2. “不求形似求生韵”/ 431 3.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433 4. “舍形而悦影”/ 433 二、郑燮论画/ 437 1.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437 2. “维新特立”/ 439 3. 论美与丑/ 441 4. “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443 5.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 445 6. “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 445 三、李方膺论画/ 446 1.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446 2. “我于难处夺天工”/ 447 3. “画平肝气”“画医目疾”/ 449 4. 画兰“出山不比在山香”/ 450 四、李鱓论画/ 451 1. “水墨传神好画家”/ 451 2. “不徇索画者意,亦不固执己意”/ 453 3. “以气味为鉴赏”/ 455 五、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画艺》论画竹、兰/ 456 1. “写影者,写神也”/ 456 2. “不入雅,便入俗”/ 457 3. 画竹“六法”与“六病”/ 458 六、邹一桂《小山画谱》/ 459 1. “八法”/ 460 2. “四知”/ 460 3. 论“活”“脱”/ 461 4. “画忌六气”/ 462 5. 西洋画“不入画品”/ 462 第六节 明清人物画论/ 466 一、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论人物画/ 466 1. 用笔:“不模糊”“不着迹”/ 467 2. 章法:“笔笔相生,物物相需”/ 468 二、丁皋《写真秘诀》/ 469 1. “惟其有阴有阳,故笔有虚有实”/ 470 2. “发于心,领于目,应于手”/ 470 3. “眼为一身之日月,五内之精华”/ 471 4. 忌“酒肉气”/ 471 第六章 近现代——中国画论的振兴时期/ 473 第一节 近现代中国画论研究概况/ 476 第二节 中西绘画的比较分析/ 478 一、“中西画应无鸿沟之分”/ 478 二、中西绘画之比较——“ 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 西人之画与建筑雕刻为缘”/ 479 第三节 中国画革新论/ 483 一、康有为论画/483 “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 483 二、陈独秀论画/ 484 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 484 第四节 以传统为根基的中国画发展论/ 486 一、陈师曾论画/ 486 “文人画之价值”/ 486 二、齐白石论画/ 488 1. “天道酬勤”/ 488 2.“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489 三、黄宾虹论画/ 491 1. 山水画创作的四个过程/ 491 2. 画中有“龙蛇”与“活眼”/ 492 3.“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 493 4. “超出古人理法之外”/ 494 (1)“繁、简在意,不徒在貌”/ 494 (2)“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 494 (3)“不齐而齐,齐而不齐”/ 495 四、潘天寿论画/ 496 1. “拟而不同”/ 496 2. “画为心物熔冶之结晶”/ 496 五、吕凤子论画/ 498 1. “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 498 2. 中国画“以渗透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 499 3. 论“势”/ 501 六、傅抱石论画/ 503 1. “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 503 2. 中国画的“三大要素”和“三原则”/ 503 七、石鲁论画/ 506 1. “以神造形”/ 506 2. “笔墨当归于性情”/ 509 八、李可染论画/ 509 1. “以优选的功力钻进去,以优选的勇气攻出来”/ 509 2. 论“意境”/ 510 第五节 中西融合观/ 515 一、刘海粟论画/ 516 1. “精神万古、气节千载”/ 516 2. 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创作观/ 516 二、徐悲鸿论画/ 518 1. “艺术以‘真’为贵”/ 519 2. 中国画改良方法:“守之”“继之”“改之”“增之”“融之”/ 525 三、林风眠论画/ 526 1. 主张从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 526 2. “艺术根本是情感的产物”/ 528 3. “天然美”“人工美”“创造美”/ 529 四、高剑父论画/ 530 中西合璧的“现代画观”/ 530 参考文献/ 535 后 记/ 538 "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