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家住宽巷子
字数: 16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 蓝炳元
出版日期: 2015-10-01
商品条码: 9787541141089
版次: 1
开本: 其他
页数: 187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
¥42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1.国内首部宽巷子原住民的口述史。讲述的是宽巷子的百年变迁和巷子里人家曲折人生和风花雪月,是一本有着鲜明成都历史文化特色的故事读本。 2.《家住宽巷子》收录多幅老成都、宽巷子老照片,民俗画家手绘宽巷子风情图首次海量放送,以飨读者。 3.随书附送70岁老成都、民俗画家手绘宽巷子全景风情图超大海报,可供珍藏、可供装裱,可做礼品。
内容简介
蓝氏家族五代世居宽巷子,作者蓝炳元1946年生于宽巷子,长于宽巷子,并在宽巷子居住了近半个世纪。他将宽窄巷子近百年来的变化,民风、民情、民俗在这条巷子里的生灭演绎,人世的悲欢离合,街头巷尾的奇闻逸事,外人不易知晓的尘封往事,在《家住宽巷子》一书中娓娓道来,以“老成都人”的记忆和情怀绘制出一幅真实、生动、传奇的宽窄巷子百年画卷。
作者简介
蓝炳元,1946年出生在成都宽巷子55号。成都七中高66届学生,1969年下乡到西昌冕宁县沙坝公社,1972年在成都市出江矿务局参加工作,1978年参加高考进入成都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调入成都市总工会工作,第八、九届市总工会常委、任重工业工作委员会主任、生产部部长等职。曾被推选为成都市围棋协会副主席,成都市职工书法协会副主席。退休后致力于家族史以及成都本土文化的研究。
目录
五代世居 见证百年
从潼南到成都
宽巷子的前世今生
恺庐里隐没的秘密
风雨如磐的日子
古城墙 严遵观 银杏树
茶馆饭馆与烧腊摊
黯然消失了的向阳巷
巷子里的曲折人生
深宅大院曲折路
黄包车夫的一家
洗衣妇和哭丧妇
从盘龙到幽巷
悄悄地来淡淡地去
四个馒头之人生
菜园子里的欢乐
巷子里的风花雪月
难堪的两亲家
无意问柳有心折花
双凤栖一树
婚姻的困惑
花开三朵话分两头
沉浸在历史文化中的陋巷
文脉潺潺留余音
记忆中的青羊宫花会
城墙根下的坝坝电影
三座仙桥之存没
书院墨香经世传
渐行渐远宽巷子
难忘的上学之路
从石犀寺到磨子桥
从漫水湾到花水湾
一幅画作寄深情
摘要
恺庐里隐没的秘密
如果宽巷子是老成都旧城面貌的一张名片,那么“恺庐”就是这张名片最显眼的一个标志。直到现在,“恺庐”那两个韵味十足的门匾题字和“恺庐”的整个造型布局仍被前来游览的人们颇费猜想且津津乐道,而曾经在此居住过的房主人究竟有些什么秘闻令来访者欲探无路而心怀怅然呢?
我的四伯父来到成都后一直住在宽巷子10号,而“恺庐”是11号,正好是两对门。后来陈西源先生搬进“恺庐”居住时,四伯父的二女儿还拜给陈西源先生做干女,我小时候曾随同我的堂姐去他家玩过,我也从四伯父那里断断续续听到过一些关于“恺庐”的事情。
门楣上题有“恺庐”二字的大门与其门后的建筑本是两回事,大门后的建筑是在原八旗营地废墟上最早修建的宅院之一,始建者为四川军阀王陵基部下的一位旅长。因为建得早,规模并不算太大,品字形住房显得比较狭小,每间屋的开间不宽,进深也不是很长,原有的门庭也不够气派。当时在原大门外与街面之间尚留出一空坝,本意是为进出的人停放车辆时用的。
那位旅长并没有在这里住多长时间,王陵基部在民国六年(1917)移军山东烟台时,他便将此处转卖给一位曾姓人家。曾家是开银号的,自然善于精计,于是在原大门外空坝处另立起一大门,顺势将围墙外延,让院内增加了些许面积,左边形成一个小院坝,右边打了口水井备自家使用。又从安全起见,保留了原旧大门,“恺庐”遂成为这条巷子里专享的有两道大门的宅院。
新建的“恺庐”大门既有古韵又有新气。大门呈高耸递次弯曲的拱形,略带西洋味,这与成都当时的建筑正兴起一股欧派风格有关,宽巷子里除11号外,18号、32号、38号院的大门也是这类仿欧式的设计。远在大邑县的刘氏庄园大片的中式建筑群里,有若干个门庭都是类似的风格。
然而“恺庐”的确有与众不同之处。首先它的方位就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巷子里所有院落的大门要么坐北朝南,要么坐南朝北,唯独“恺庐”是背靠东南面向西北。四伯父说,别人的老家在郫县,殷实富足,大门向着祖先之灵,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祖恩,咋不可以朝这个方向开?
其次,“恺庐”门楣的上方嵌入的是中式石匾,匾上“恺庐”两字既有钟鼎文风格又略带大篆味,路过者几乎无人能识。走遍成都大街小巷,这样的书体大概唯此一家,这就更加重了“恺庐”的神秘性。不少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恺”字的注释为快乐自在之意,也就简单地将“恺庐”理解为房主人是取意为这里是快乐之家,这就有失肤浅了。
旧时对人对物的命名颇为讲究,其寓意含蓄深沉,是不会这样直白地来表达的。“恺”字在古代曾是一种姓氏,出自颛顼帝高阳氏之后,“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谓之八恺……又有才子八人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揆百事,莫不时序,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八恺的后裔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恺氏。恺氏后裔又因改朝换代遭受到祸灭九族之难,逃出几个兄弟约定以后分别他姓,但见面仍是恺氏一家,以后的子孙只准念书,不准当官,这样一来“恺”字在他们的心目中又有了齐聚团圆安定和睦之意。因“恺”与“凯”二字通假,到现在恺姓者多已改称凯氏。因此,将“恺庐”理解为团聚祥和之地或这里就是恺姓人家较为妥帖。
“”中破“四旧”,审视了许久也弄不清这两个字蕴含的封建思想是什么内容,架起梯子用铁锤砸了半天,只将“庐”字砸掉个缺口。按这破损字的读法,“恺庐”变成“恺里”,院坝会误认为是巷子了。
曾家所有人都养成行为隐秘谨慎的习惯,“恺庐”的大门整天似乎都紧闭着,只有早上他家的私包人力车来拉小孩上学主人上班时,才能听到院内传来一阵吆喝声和人力车在巷子里飞跑时车铃的叮当声。
“恺庐”的第三位房主人是陈西源先生,他一家入住“恺庐”是刘文辉二十四军从雅安移驻成都以后的事情了。陈先生原是二十四军少将,任川西电台台长。有人称,蒋介石到成都时曾经来过宽巷子并进了“恺庐”拜望陈先生,这是子虚乌有的事。陈先生并不是好大一个官,蒋介石是没有必要走到这里来见一个普通的下属的。还有传说称:刘文辉起义时给解放军的降电就是在“恺庐”内发出的,这更是大笑话了。陈西源虽是电台台长,但他的住宅却不是电台报务场所,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刘文辉起义时是同邓锡侯等几位国民党旧部在离成都四十公里外的彭州发出的通电,那几天形势相当紧张,蒋介石早已安排有其他部队监视刘部,刘文辉连自己在成都的家中也不敢停留,还能在这“恺庐”里悠然自得地发收电文么?
蒋委员长没进过“恺庐”,我小时候倒是常常进出。进“恺庐”门紧接着进中式门庭,到院内不能直穿直过,需从门庭左右两侧的小门进入。向右入是一个小花园,紧靠墙边爬满矮牵牛,墙角处是一眼水井。水井口很小,刚好能放下一只水桶,井沿是用青砂石砌成,高约三十厘米,井台被脚磨得锃亮。井壁用青砖一层层砌成上小下大的圆柱形,湿冷黝黑的缝隙里,藏着仔细看才能发现的青苔。井口离水面也就三米左右,我小时常随我的两位堂姐去那口井取水,她们提出水,我帮忙抬回四伯父家。好几次我想学着提水,因为那水井修得不仅好看,而且有安全感,不会让人觉得会掉下去。但堂姐始终没有答应过我。现在想想也是,那口井虽说不容易掉人下去,但掉下去了也是不容易弄上来的。 向左入是一个小空坝,三合土地面,没栽花草,只在靠墙处有几棵桂花树,这里是房主人闻鸡起舞踏雪寻剑的地方。在左右之间可以看到品字形三排中式平房,雕花窗棂,屋檐下吊着兰草,屋里地面上镶嵌着木板,有些地板已变形,踩上去立即发出难听的吱吱声。
成都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西源先生在地方上挂个闲职,仍住在老地方。他是个和善的长辈,见了谁都会微微点头以示招呼。有段时间因四伯父做蔬菜生意,我和堂姐堂兄常在他家门口整理蔬菜,顺便从他家井里提水来草草冲洗,难免要影响到他的进出,他左绕右避,从来没有斥责过我们。
他的子女多,十一个,刚好和门牌号相符。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的小孩从第一个到第十个竟全是女儿。陈先生不甘心,将老十取名为“满满”,希望家中降临的女娃到此为止,决心再生一个试试。皇天不负有心人,果然生出来的老幺是个儿子,大号就叫十一弟。这很容易让人觉得陈先生才是真资格的“超生游击队队长”。那时他家的住房很像一所简陋的幼儿园,屋子里摆满了小床,每张床边置一痰盂和一小方凳,方凳上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有两位昔日陈先生的勤务兵,一个姓李,另一个姓简,一直与他全家生活在一起,为他照看众多的小孩,并一如既往地承担着日常琐事。陈家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比较平静,直到20世纪60年代因“”的冲击,各方面条件急剧恶化,一家人靠制作折扇为生。不久之后,他家就迁居别处,离开这个别具一格的“恺庐”了。
现在的“恺庐”是宽巷子里极少的没有被拆除的房屋之一,每当我路过那里,看到那两个有着亘古久远韵味的字迹,年复一年附着在青黑色砖墙上的杂草,怀念旧时巷子里所有一切的情绪便会从心底里油然而生。
P18-2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