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玉龙村纪事/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

玉龙村纪事/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

  • 字数: 17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作者: 马烽
  • 出版日期: 2015-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7841764
  • 版次: 1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玉龙村纪事》写1947年农村土改前夕,玉龙村不同身份、不同性格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土改的惧怕、兴奋、冷静,浮躁等心态。反映农村的阶级斗争。作者马烽以高度的现实主义责任感如实地反映了对土改运动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作者认为:“今天的读者,了解一点过去的情况,至少不会有什么坏处。”
作者简介
马烽(1922-2004),山西孝义人。党员。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晋绥大众报》主编,晋绥出版社总编辑,中央文学研究所副秘书长,中国作协青年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山西分会,山西省文联,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山西省政协副,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名誉副。著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泪痕》等。
目录
一、玉龙村的来历
二、石狮院的主人
三、牛冬生的身世
四、张玉龙的战友
五、古坟茔整顿族规
六、蔡文玉攀高结贵
七、度春荒借粮
八、王大有惹气
九、胡踢蹋耍赖
十、牛冬生请医
十一、死里逃生创奇迹
十二、土改对象议村政
十三、清查户口遇“花案”
十四、家丑且当一着棋
十五、跤场引出爱情篇
十六、糊涂官司糊涂断
十七、沉渣泛起水不清
十八、群丑包围工作员
十九、血染文昌庙
二十、走失马丽英
二十一、冯二海进退维谷
二十二、假疯子识破后台
二十三、动真情寡妇提亲
二十四、涂红榜引起混乱
二十五、冯二海的奇遇
二十六、半夜里的枪声
尾声
摘要
    一、玉龙村的来历
    山西北部,有个二百多户人家的村庄,名叫“玉龙村”。村前是浑浊的滹沱河,村后是连绵起伏的山岭。山的形势像一张巨大的弓,远远地围着村子绕了半圈,滹沱河正好似弓上的弦一样。玉龙村就坐落在弓和弦之间的这一大片平地上。玉龙村河西面是广阔的大平川,那是全县*富足的地区,县城也在平川里。这里距县城只有三十多里路,可是要进趟城真不容易。冬天河水结了冰,来来往往还可以从冰上过。一到开春冰消雪化,过河可就难了。河上既没桥,又没船。搭桥吧,河面太宽,河床又经常移来倒去不固定;行船吧,水又太浅,靠近两岸的地方还不到一尺深。每逢这个季节,过往的人、牲口只好从冰凉的水里?。可是河里到处是泥沙旋涡,一步走不对就陷进去了。因此,没有紧要事,谁也不想去受这个罪,冒这个险。至于夏秋之间发了洪水,和平川里的交通干脆就断绝了。俗话说“隔河千里远”,真是一点也不假。按说玉龙村也算平川的一部分,河对面的田平镇就是区公所,相距只有五六里地,就因为隔了这条河,就变成了个偏僻地方了。
    玉龙村村当中有座文昌庙,把村子分成了东西两半个。东半个村子是正南直北,正东直西的十字街,街道两旁的房舍都很整齐。不是黑漆大门高楼房,就是牌坊街门四合院;*不好的住宅也是泥土墙砖根脚的大瓦房,
    并且墙上都用白灰泥抹得光光溜溜。西半个村子却大不相同了,房屋很乱杂,说不来有几条街,全数是破破烂烂的泥房草舍,而且各家院子的方向也不正。有的门朝西南,有的门朝东北。也许这家的房角正对那家的大门;也许那家的破院墙紧接着这家的窗户。还有的人家连院墙也没有,就那么孤孤单单两间破房。门前边说是街道吧,又堆着些柴草禾秸,放着些破旧家具,像是个没院墙的院子;说是院子吧,来来往往人牲口都经这里走,又像是街道。总而言之一句话,西半个村子,就是杂杂乱乱这么一大堆人家。
    全玉龙村二百多户人家中,姓冯的是一大族,占了一半。这些人家,大部分都住在东半村。其余的人家是杂姓。如果把各家的姓氏抄写下来,差点能当半本《百家姓》念。这些杂姓人家,多半都住在西半村。不过,这只是大概的说法。实际上按门门细数起来,东半村也有一些杂姓,只是和别的杂姓人家不同,不是家里有点房产土地,就是外边有点生意买卖。而西半村也有姓冯的,但和东半村姓冯的人家也不一样,不是靠租种地过活,就是靠揽长工打短工养家。
    玉龙村以前村名,叫“冯家堡”。老年人们访起古来说,在老老辈子手里,也不叫冯家堡,而叫作“牛家庄”。相传,在老古老古年间,这里根本是没有人烟的乱石河湾。至后有一户姓牛的人家移来了这里,在河滩筑坝淤地;在山坡上开荒种田。生男育女,分家离户。经过好多年,慢慢才兴旺起来。后来就起了个村名叫:牛家庄。再后来,陆续又移来好些人家,有姓冯的、姓李的、姓张的……那时候,人家都住在如今的西半村,如今的东半村还是一片空地。这样平平安安过了好几代。
    到了大清初年,姓冯的出了个举人,世事就变了。有一年七月间,夜里下了一场雷雨,北山跟底有一片土崖塌了。第二天清早,冯举人的儿子、兄弟们说,土崖里塌出一块古碑来。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人都知道 了,男男女女都跑来看稀奇。果然见乱土堆中有块石碑,碑上弯弯扭扭刻着一些古体字。大家都不认得,**冯举人能认出来,他说碑上刻的是:“方圆三里内之平地,均属冯氏所有”。因此,姓冯的说这村的平地,原初都是他家的,是别姓人家霸占去了。如今各家都要给冯家缴租子。人们议论:十有八九是预先设好圈套,可是谁也不敢出面争辩,因为大家都知道冯举人的厉害。后来有一个叫牛大海的串联了一部分人,就和冯家打了官司。从县里打到州里,从州又打到府里。*后官司还是打输了。牛大海还挨了四十大板。牛大海气不过,回到村里之后,一夜工夫把姓冯的家杀了五口子。当时正好举人不在家,算是没挨这一刀。牛大海怕连累别人,第二天用口袋装着五颗人头,跑到县大堂上自首投了案。结果判了个“凌迟处决”,就是人们常说的:千刀万剐。
    姓冯的家虽然死了五口人,不过从此以后,全村的平地就都姓冯了。
    那时,冯家嫌西半村太乱杂,人性不好,于是就在如今的东半村起房盖舍,重新开了门面。因为冯家有钱有势,又出了举人,便在村里盖了座文昌庙,把村名也改成了冯家堡。从那时起,村子就分成了东西两半个。东半个村子因为房舍好,有钱人多,俗称“财神堡”;西半个村子因为房舍乱,杂姓多,俗称“杂烩堡”。其实是连着的一个村子。就这样一直相传了好多年代。
    以上传说是真是假?无从查考。下边的事倒是有据可查的。
    抗日战争期间,这杂烩堡村出了个抗日英雄,名字叫张玉龙,领导着一把子暗民兵和敌人斗争,经常到田平镇敌人据点去活动,摸哨兵,割电线,烧仓库,救民夫……光他自己亲手打死的敌人,少说也有十来个。当时,张玉龙在这一带很有点名气。伪军汉奸们一听到“张玉龙”三个字,不由得脊背上就冒冷汗。可惜这人没等到抗战胜利就英勇牺牲了。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