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梁宗岱传

梁宗岱传

  • 字数: 28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黄建华,赵守仁
  • 出版日期: 2013-10-01
  • 商品条码: 97872180902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所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余光中誉为“很好翻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游学于欧洲,与瓦雷里、罗曼·罗兰相识。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大学。后随中山大学外语系转至广东外语学院,任法语教授。著有《诗与真》、《芦笛风》、《晚祷》。
    《梁宗岱传(插图本)》是靠前外迄今为止专享一部系统反映梁宗岱教授生平事迹的传记作品,依靠档案文献、与梁氏同时代人的回忆文字等资料全面地描述了梁宗岱教授精彩的人生,展现了老一辈学人的学养和人文情怀,立场客观,资料性强,为读者深入了解梁宗岱教授提供参考。本书作者之一的黄建华是梁宗岱教授的学生和同事,以亲历者的身份写作此书,一定程度上是对记述梁宗岱教授生平的各类文献修正或补充,附录中的《梁宗岱年谱简编》、《关于宗岱生平的参考书目》为作者定制整理,极具资料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崭露头角
一、家世与童年
二、培正与“南国诗人”
三、进文学研究会前后的新诗创作
第二章 旅欧游学
一、从岭大至日内瓦大学
二、同文人交往,与艺术结缘
三、结识桂冠诗人瓦雷里
四、同文学大师罗曼?罗兰的交往
五、攀山搏水临诗境  异国他乡恋情深
第三章 执教北大
一、执教北大与探索象征主义
二、与徐志摩切磋——闪烁诗歌的真知灼见
三、婚姻纠葛及与胡适交恶
第四章 《一切的峰顶》
一、 与沉樱相识相爱
二、 同沉樱共赴日本游学
三、 执教南开与探究诗论
第五章 辗转西南
一、 辗转至重庆复旦任教
……
摘要
    一、家世与童年
    梁宗岱是在西方人文主义文化观念熏陶中成长起来的诗人、翻译家、学者,而他的名字却渊源于《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和唐代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等典故和诗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他的祖籍和故土亦颇耐人寻味。
    梁家本姓区,远祖原籍浙江钱塘。北宋末年(1126),受金人人侵之威胁迁徙至广东南雄府始兴县。据族谱记载:南迁之初,区朝揖、区朝弼、区朝栋三位始祖均做了大官。朝弼考取高宗丁丑科(1157)进士,官至大司马,是三公之一,掌军旅之事;朝揖考取孝宗壬辰科(1172)进士,官至湖广蕲州刺史,赠朝列大夫;朝栋官授靖江司户。朝弼生有二子:大兴、大伦;大兴生子崇真。开禧元年(1205),崇真因“天灾地劫民不堪命”乃与始兴居民联名赴县陈词,乞给文引,南迁新会。自此以后,新会就成为梁氏家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崇真南迁后,连生四子一女,麟暹、凤暹、龙暹、虎暹,女不知名,嫁新会隔水村梁可用。虎暹生一子,日勇,幼失怙恃,姑丈无嗣将其抚养,遂沿用梁姓,成为梁氏家族繁衍之始。梁勇长大成人,以勇力应募从军,屡立军功,授官晋爵,显仕朝廷,广置产业。九房儿孙,繁衍昌盛。但梁勇的后代见诸文字记载者甚少。宗岱家族的二房稍有记载,也只有寥寥数行,“二世祖考讳治新,字国诏,号云岩,系藿氏夫人所生,好读书,鼓琴瑟,兼文武,擅医卜,于弓马初选武才。”
    嗣后,由于梁家子弟并无辉煌业绩,族谱再无特出记载。自梁勇经二十世传至宗岱的祖父。
    宗岱祖父梁玉介,字祖胄,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即是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的那一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腐朽积弱暴露无遗,欧美列强乘机相继侵凌,存亡朝夕未卜。祖胄就是在那种国运飘零的环境下长大成人的。他虽说是农家出身,却也不是贫家子弟。他在未到百色投入商界以前,在乡已有闲暇去学文习武,并娶妻汤氏,生儿育女,拥有一个小康之家。但这小康农家、坐食农村,终非长远之计。在当时“闯世界”的风潮影响下,梁祖胄不惜离乡背井,告别妻子儿女,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千里迢迢,从新会来到百色谋求发展。
    百色是广西边陲一座重镇,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镇设治,是桂黔滇三省交通要冲,右江航运的终点,下行达南宁、梧州乃至广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名的百色起义及红七军就诞生在这座山城。百色这座小城,四周山峦起伏,林木郁郁葱葱,从高处俯瞰,城镇的地形颇似一只大鹅,故又称鹅城。它虽然地处边陲,但由于交通方便,商旅往来频繁,商业相当发达,广东商人在这里尤其活跃。当年商人大多散居在城外及沿河一带,他们建住宅、店铺,筑街巷、码头,修会馆、庙堂,简直建……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