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分析

  • 字数: 16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媛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31322559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研究,深入考察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形态,尤其是从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阐释文化认同形成、流变的机制和路径特征,由此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在今天所遭遇的问题的本质,继而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战略提出新看法。本书采用文化认同的研究视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发展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方式。
目录
绪论
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一个全球性问题
第一节文明冲突与全球文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生存
第二节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冲突问题:如何面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节传统向现代的转向:不同文明间如何建立彼此的认同
第二章文化认同理论: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
第一节遗产、记忆与认同
第二节文化认同与空间生产理论
第三节“非遗”作为文化认同表征系统的形态构成与特点
第四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的时空建构特征
第三章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体系:以梁祝传说为例
第一节梁祝传说的文本记载与情节变化
第二节梁祝传说的多元地区流布与异文建构
第三节梁祝民俗空间生产与价值整合
第四节梁祝文化:多样性符号文本叙事与爱情言说
第四章社会意义的表征与民俗空间生产:以传统年画为例
第一节年画题材的历史演变与意义结构形成
第二节年画题材的地域格局与意义结构差异
第三节社会意义的公共选择与年画话语的生成
第四节从年画到年俗:民俗空间的意义生产与集体认同
第五章文化空间意义再现与认同的多向性选择:以皮影戏为例
第一节皮影戏历史流变的时空格局与地域认同
第二节皮影戏双重意义叙事机制与文化空间生产
第三节皮影戏表演空间历史流转与意义结构变化
第四节从文本意义到空间意义:皮影戏价值认同的多向性选择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认同路径的四重性
第一节文化认同的意义生产与再生产
第二节文化认同的多样性与非连续性
第三节文化认同的空间整合与社会意义的公共选择
第四节文化认同的意义结构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同构
第七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认同的现代建构
第一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认同遭遇的现实性挑战
第二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保护手段的局限性
第三节“生活性保护”:对“生产性保护”理念的补充与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