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七年半

七年半

  • 字数: 45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刘守华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0526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1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刘守华著的这本《七年半》是一位国内发行量优选的晚报总编辑在2006年下半年到2013年七年半时间里的评报速录。129篇评报文章,提供了490多个(组)发生在《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和《金陵晚报》等报纸上的新闻实战案例及对这些案例的解剖与思考,披露并见证了南京乃至全国晚报都市报激烈竞争的内幕故事和冲刺巅峰的历史。
全书体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工匠精神,主张在当前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更需要借由这种工匠精神精造产品、精造媒体。
作者简介
刘守华,1956年8月出生于江苏常州戚墅堰。1975年5月至1978年5月在常州茅山林场插队,曾任赤脚医生。1982年7月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河海大学中文教研室任教。1985年12月调至新华日报社《扬子晚报》,历任《扬子晚报》记者、新闻一部副主任、科教卫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2006年6月13日起任《扬子晚报》总编辑。2013年12月4日至2014年1月1日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扬子晚报》总编辑。2014年1月2日至2016年9月18日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现为江苏省第十一届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
1994年被破格评为主任记者,2001年被评为高级编辑。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目录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自序)
第一辑:“脱胎换骨”(2006年下半年)
1.“你这岗位影响大,但是责任更大”
2.只争朝夕,“为伊消得人憔悴”
3.一夜间,南京再无“晚报”
4.两个座谈会,评说扬子“脱胎换骨”
5.“大纛一张,知所趋赴”
第二辑:两个“章程”(2007年)
6.报纸总编网上向读者视频拜年
7.影响有影响力的读者
8.13位市委书记贺新春彰显权威性
9.好稿还是差稿,考评机制说了算
10.每天有亮点与“一俊遮百丑”
11.“新闻日历”防止临时抱佛脚
12.强调新闻整合,却忽视了事件新闻
13.这是挑战新闻规律吗?
14.亮点特点,加一个刊头更能彰显
15.新闻的“眼睛”要明了、灵动
16.奇招怪招抓捕新闻线索
17.“高考30年”特刊让读者厚爱的理由
18.新闻报道项目组:“1+1>2”
19.见微知著,莫以善小而不为
20.告别晚报思维,凸显硬新闻冲击力
21.广告专刊内容要有主题策划
22.“担心钱被偷,帮老汉口袋缝了34针”的导向
23.“我们需要精益求精的执行者”
24.报纸也能培养名主持人
25.敏感新闻,不采访核实怎敢署名?
26.“夺命钥匙”与新闻敏感
27.流程督察总监的诞生
28.没有爆燃,却说有“一团火球”、“两条火龙”
29.两个“章程”,把报纸办得又好又快
30.从三个发力点打造报纸核心竞争力
第三辑:独立思想(2008年)
31.“扬子时评”,围绕热点集束发力
32.头版主图是读者对报纸的第一印象
33.不陶醉表扬,要让更多读者认可
34.陈冠希“艳照门”内涵与引导
35.同样的素材为何写得不一样
36.“无零不活”:看医院附近报摊零售
37.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广告宣传
38.一天出了160版的里程碑意义
39.“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脑力当自己脑力”
40.看美、加报刊应对互联网冲击
41.一次壮观的报网集群式传播行为
42.“汶川一月”相册“用心令人钦佩”
43.品牌就是平时的日积月累
44.突发性新闻是对媒体的“大考”
45.这篇评论是“周老虎”报道的优选亮点
46.奥运报道是对报纸实力的检阅
47.“网上割肉卖月饼”洋相的背后
48.学做广告专版专刊的CEO
49.这些“血肉细节”是怎么丢失的?
50.怎样成才的三层意思六个字
51.不吝版面承载人间真善美
第四辑:主流气质(2009年)
52.从接力报道“中国红”看创意魅力
53.重复“精心”是为了强调“精心”
54.“招考飞信”实时发布一招制胜
55.定制栏目,为读者多炒“小锅菜”
56.过程管理从“汗水型”走向“智能型”
57.做标题时追问自己三个问题
58.粗心,就是功力不够
59.广告,宁可让利也不能让地
60.号称“超市”,就得排列有序
61.让报纸更加好看、好印、好卖
62.再改版,读者说报纸更大气了
63.“‘富三代’剁指拒接家业”的遗憾
64.“顺手牵羊”交给读者科学知识
65.版式要让人易读、快读、悦读
66.两个颁奖会的气场绷满张力
67.做区域强报,年利润首破亿元
第五辑:赚“注意力”(2010年)
68.节日间网上“贡献”三篇暖新闻
69.冰壶“制胜三要素”的启示
70.定制新闻每天起码有一个
71.敏感新闻多报过程慎作结论
72.创刊以来规模优选的境外采访
73.3D号外赚到了读者“注意力”
74.用好用多图片,重在三个环节
75.让发散性思维擦出火花
76.从三个融合创意项目看信息的增值
77.报纸的微博让报纸更亲近可感
78.追踪式报道也是报纸的核心内容
79.“伊春空难报道你们最准确”
80.炮轰“拆报亭”,一个成功的批评报道案例
81.一组形象创意广告很煽情
82.请大家思考个人核心竞争力
第六辑:找“别别窍”(2011年)
83.影响力=发行量+关注度+转载率
84.在另外的报道空间再突破
85.记者亲历的“年味”接地气
86.漏掉“信义夫妻”是扼腕之痛
87.一周三个亮点,却都没有写成消息
88.整合的新闻不能没有“脑袋”
89.新闻叙述结构在实战中进化
90.“我哪能代表省委省政府呀?!”
91.就是要选择“拒绝平庸”的不归路
92.靠双脚“刨”出来的红歌故事
93.三大新闻突然在周六“大碰头”后
94.好标题就像是随口说出来的
95.网络新闻部为什么要改名
96.版面需要更多“别别窍新闻”
97.主动营销,好酒也要吆喝
第七辑:品牌集群(2012年)
98.“长假七日谈”寻常中见奇崛
99.焦点新闻,前面版面集装箱式铺陈
100.创意大赛比拼“奇思妙想”
101.这类稿子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02.第一批全媒体记者上岗了
103.神九升空,报道时扯上了“神秘发光体”
104.这篇报道给了“高富帅”近期新诠释
105.以刚性新闻的落地挑战网络
106.新开的两个专版健脑、健身
107.“三个‘知道’一个‘傻等’”惹麻烦
108.阳光学子,扬子品牌的特别亮色
109.以网上信息的落地“回敬”网络
110.15米助威横幅见证舜天战恒大
111.2分40秒,年会主题视频震撼华文报纸老总
112.“江苏官员抛售房产”与三无产品
113.向报纸品牌注入融合发展内涵
第八辑:矩阵传播(2013年)
114.两篇时评催生“扬子今日谈”
115.缺本土新闻,报纸就缺本土印记
116.在时政报道上面打上扬子烙印
117.对“第一夫人”报道不按常规破茧成蝶
118.两张报纸从长报又改回短报的启示
119.“新闻内核要反复擦拭才能显现”
120.再办一张“扬网”实现深度融合
121.凭综合实力闯入“百强报纸”
122.李岚清祝贺《扬子晚报》出刊1万期
123.向下打50米,向外打20米
124.克服和扭转快餐式传播的习惯
125.建章立制推进矩阵传播
126.“一定要把人的精神境界往上拉”
127.“如果知道是我父亲,用这文章就要请示”
128.在品牌力量号召下融合发展
129.三句话与扬子人共勉
七年半《扬子晚报》版面活页
七年半作者工作照片活页
附一:作者31年主要新闻作品目录
附二:“从清晰定位到执行到位”――《七年半》一书呈现的媒体精造精神及启示
重印后记
摘要
    新闻报道项目组:“1+1>2”
     时间:2007年7月14日
     改版后,我们启动了重大新闻报道的项目组机制。这项目组和我们平常所说的部门内部合作有一个最明显的区别标志,就是跨部门、即时性。一个新闻项目确定后,编委会即指定一名编委或部主任作为总责任人成立项目组,总责任人跨部门组合人员,开始对项目整体策划。整体策划中,要在项目组内落实各分解子项的责任人,各责任人完成各子项任务后,再由总责任人统筹,一直到版面进行整体组装。现在看来,项目组的实践,越来越见到了效果,而且是“1+1>2”的直接效果。
     从“‘9?11’走进美国”、“传奇长征”、省和全国“两会”、省党代会报道,到“宝马车主发威,环卫女工下跪”系列报道,包括“高考30年”特刊等,都是通过一个个项目组运作的,很顺畅,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这次推出的“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特刊,也是项目组机制的硕果,是顾燕牵头的吧,策划方案中拟定了“风暴蔓延”、“走进东南亚”、“中国之思”三大版块,整合了财经部、特派行动部等部门的沈春宁、陈春林、王娟、朱昕磊、冯海青等,分赴国内外定位定向采写稿件。沈春宁还争取到了一笔赞助,解决了大家出去的费用问题。稿件成形后,再分装到各版块,大家又跟版做版,确保了策划思路的贯彻落实。见报后的特刊名为“忆危思机”,刊名独特,版面大气,内容可看又可思,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给读者以启发与服务,反映很好。此前“头文字D铁路提速”、“股市飞跃5000点”、“香港回归10周年”特刊等,都有得益于项目制的效果。
     另外,改版以后大家可以感觉到,我们扬子对每天共有的新闻资源的整合,和每天定制的新闻资源的整合应该讲是打了一个“翻身仗”。改版之前许社长等多少同志跟我说过,《扬子晚报》新闻资源整合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很难形成冲击力和竞争力,改版以后,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新闻整合好了,可以锦上添花,可以增加感染力;如果是一般的新闻,整合得好还能化腐朽为神奇。
     新闻的整合,有的是整合一个事件、一个主题,我们会链接,会展开来做很多东西,言论也会放上去。
     前天A3版这个稿子很不错,稿子主标题是“月薪7000辞职重读大学”,副标题是“扬州大学这位‘父亲新生’付出约50万元代价只为重新选择真正喜欢的专业”。这位“父亲新生”大学毕业两三年了,在上海是白领,(薛兵:关键是结了婚,还生过小孩了。)他从小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当医生,于是决定辞职重新考医学院,考分还很高。这个例子很好,我不知道当地媒体有没有报。(刘孝浦:没有。)这篇稿子非常注意整合,有一个新闻提示,这才是真正的提示,看了以后很撩人。下面开始展开:
     [郁闷],就是“违心读了不喜欢专业”,[解脱],就是“以50万元代价从头开始”,接着还有[探访]:“特殊考生开始呈现‘表率’作用”,还拍了照片,按道理说这样做出来就可以结束了,但是我们在最后还加了一个[先例]:“去年曾有教师‘回炉’学导演”,旁边边栏还有一个[热议]:“‘回炉’重读演变高考‘个性化’轨迹”,把内涵揭示了出来,已经毕业的大学生重新考回大学读他自己喜欢的专业,这种现象体现了高考的个性化。高考肯定是为了拿学历,为了更好的工作,现在有人参加高考就是为了上理想的专业。
     新闻资源整合的好处就是一网打尽,让你看了过瘾。还有一种新闻的整合是整合同一类题材、同一类主题的内容,整合得好就会很出挑,比如专副刊部最近对”人物故事”版的整合,搞了个“纪念建军80周年?人物故事”的策划,连续几天把一个版的人物故事全部集中在共和国将帅上,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很好看。(陈申:现在很多网站都有转载,搜狐他们都做到头条了。)
     最后一个事,最近出现了稿荒,改版后还没出现过这个情况。稿子少,版子也不敢增加,增加了怕版面上被注水。我想,这是不是跟最近我们有不少人在炒股有关系啊?我提醒大家,炒股决不能影响工作,你们注意看,那些企业里的工人或者商场里的营业员,如果是上班炒股,那他怎么炒啊,站在那个地方,都是流水作业。我那天听谁讲,46楼全是炒股的,很多不炒股的同志,经不住诱惑和忽悠,一窝蜂都进去了。“杨百万”那次来参加我们组织的报告会,讲了一句话:“不要做死空头,也不要做死多头,要做滑头。”我觉得我们扬子人炒股,要么做死空头,要么做死多头,不能做“滑头”。要么不进去,就像戴平说的:“我不进去,不赚钱也不亏,也不影响做事情”,死多头也不会影响工作,最怕做“滑头”,整天忙进忙出,能安心吗?
     P50-5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