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支毛笔的青春

一支毛笔的青春

  • 字数: 11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作者: 何光锐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786451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一支毛笔的青春》由何光锐著
作者简介
何光锐,1971年出生于福建平潭。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和理论研究,在雅昌网等多家艺术媒体开设评论专栏。
目录
中国人为什么拿一支软笔"为难"自己?
"古"是什么?
倪云林为何不可复制?
"程式"有罪?
黄宾虹到底可不可以学?
如何正确地玩"虚"?
画有别才?
反者"艺"之动?
怎一个"松"字了得?
笔墨之"厚"为何物?
面具?面目?
"远意"是怎样实现的?
中国画是一种"功夫画"?
"繁"与"简",孰高下?
"有余"乎,"不足"乎?
"必然"耶,"偶然"耶?
……
摘要
     中国人为什么拿一支软笔 “为难”自己? 东汉蔡邕的书论《九势》中,有这样一句话——“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真是一句“奇怪”的话。何谓“笔软”?何谓“奇怪”?何以“笔软”则“奇怪生焉”?针对它的真实含义,历来聚讼纷纷,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如果书写者笔力软弱,则书写过程中不能如意,笔下出现各种不合规范的丑怪线条和结构;第二种解释与之相反,认为因毛笔富于弹性的特点,如果书写者运用得法,就能产生变化多端、出人意表的精彩效果。 我们知道,释读古文,必须“原汤化原食”,把句子放到原文的整个语境中加以理解,而不能断章取义。蔡邕的那段原话是这样的:“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唯笔软则奇怪生焉。”细细咀嚼体会之后,就可以把第一种解释排除。因为文中连续出现的“自然”“阴阳”“藏头护尾”“肌肤之丽”“势来”“势去”等词语,环环相扣,都与毛笔富于弹性的特点,亦即“笔软”直接相关。唯“笔软”,方可“藏头护尾”,方有“肌肤之丽”,方能“形势出矣”“奇怪生焉”。 实际上,这段文字包含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一大奥妙。世界各民族文字,在其肇端之际,多以契刻或硬物描画为主。中国人后来发明出毛笔,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在毛笔产生后的几千年中,多少智者能人日日操弄使用,竟然没有想到去推翻这位性格“柔软”的“管城侯”,以一种更便利的工具取代之。只要拿过毛笔的都知道,这支笔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多么的难以控制,笔毫一入纸,立即就失去“平衡”,不是太重就是太轻,快了不成慢了更不成,那种无所适从的尴尬,就像从未溜过冰的人被套上冰鞋推到了场地中央。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似乎自找麻烦,专门跟自己过不去。因为我们的先贤在原本相对劲挺的兔、狼毫笔之外,又增添了更软更不易对付的羊毫笔,而且还要加长笔锋。在纸张的应用上也是如此,从表面光滑硬朗的熟纸,演进到柔软而易于渗化的生宣。他们的用意,无异于要“戴着镣铐跳舞”。而深究其理,则可以明了为何只有中国发展出以文字书写为形式的“纯抽象”的书法艺术,以及中国画何以形成“笔墨中心论”。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曾经触及这一问题,他说:中国之毛笔,具有传达韵律变动形式之特殊效能,而中国的字体,学理上是均衡的方形,但却用最奇特不整的笔姿组合起来,而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书家自己去决定创造。 注重表达内在节奏韵律,抒发情性,呈现哲理,是所有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趣向。对于书法而言,正是这些“形而上”的需要,对工具材料提出了要求,这就是毛笔诞生的必然性所在。 换句玄虚点的话说,唯具“弹性”之物方能“载道”。如若无法传递韵律,则无“流美”可言,更谈不上体现情性与哲理,谈不上“书为心画”“书如其人”了。因此,书法之所以成为一种生命化的艺术,成为“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毛笔的特殊性不容忽视。 “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所用的“奇怪”一词,提示了书法线条在艺术表现上的丰富性——浓、淡、枯、润、粗、细、刚、柔,稳与险、畅与涩、老与嫩、奇与正,张扬与蕴蓄、精微与浑茫、迅捷与雍容、雄壮与优雅、豪迈与谨严、洒脱与沉郁……任何一门艺术,都建立在对复杂多重矛盾关系的驾驭调和上,艺术的高度与艺术的难度紧密相关。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