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清华走来 心迹与感悟

从清华走来 心迹与感悟

  • 字数: 1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 作者: 李石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80768342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提起“清华”,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历史上的四大导师、明信片上的二校门风光……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有了大师,就有了一批批敏而好学、活跃多才的学子…… 本书便是一部清华人讲述自己求学历程和成长经历的小传,记录了政治哲学教授李石从一名不起眼的、甚至在校园里遭受冷落的清华女生出落成一位成熟学者、走向世界的蜕变过程。 身为佼佼者的贵州高中毕业生李石以“干训保送生”的身份进入清华,却在校园生活中屡受挫折;身为化学系本科生的她,却因着某种机缘而与人文学科结缘,最终走上哲学之路;从清华园到罗马LUISS,她手握一张漂亮的学术履历书,却在归国求职时不被看好、屡遭拒绝…… 在自强不息的性格下,众多“逆向反转”非但不是绊脚石,而是成长旅途中的助力器,也决定了这部小传的“出圈”潜能——不仅只献给清华及校友。它足以走出圈子,献给更多年轻学子,以及追求进步、热爱生活的人。
内容简介
适逢清华建校110周年,本书是学者李石博士的“成长相册”,以文字为载体,记录了作者从家乡高中经过特试而进入清华,又从清华远涉重洋求学罗马,再从罗马返回北大的求学足迹。作者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付诸笔端,呈现的既是一个平凡女生的成长故事,又从中折射出“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与塑造;对域外求学与访学经历的记述,则好比一部“思想游记”,以女学者的视角带出充满人文情味的意大利和英国风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万俊人作序推荐。
作者简介
李石,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哲学硕士,意大利LUISS大学政治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已出版专著三部:《积极自由的悖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平等理论的谱系——西方现代平等理论探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政治哲学十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编著一部:《自由:公共领域的私人空间》(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并在《哲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目录
001 序 露天里的思结 万俊人
辑一 园子里的故事
011 幸运的背后
031 露天,极美的一个词
041 我与火石
044 诗歌、诗人与诗社
052 问渠那得清如许
记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系的第一天
059 化学72班的“骑士”们
066 美丽的清华女生
尴尬的境遇,生命的至美
071 我与海淀图书城
078 怀念,却不愿那般轻易

辑二 我的学术旅程
108 我的学术旅程
118 教皇的葬礼
123 开春第一游
126 我与英国政治哲学的情缘
146 思想之路
剑桥大学图书馆六百年庆典展览
156 哲学中的女性
剑桥大学女哲学家社团
162 自由的霍金
167 剑桥淘书记
176 旧衣服、DIY与慈善
182 路人的微笑
185 夫复何求
190 诗人,无家可归的人生
194 从“适者生存”到“弱者的天堂”
199 我在英国挖化石
207 我轻轻地离开,不带走一枚硬币

辑三 路弯弯
212 一趟开往梦想的列车
218 一个哲学女博士的求职经历
225 记与韩水法先生交往的二三事
230 与“病”为友
235 车友小玄
240 时 差
244 父 亲
255 爱与教育
262 为什么打球?
观电影《夺冠》有感
266 “名牌”意识还是少一点好
271 路弯弯
277 梦想的意义
282 错过幸福
286 校友,“责任”而非“优待”
结语 我与母校
摘要
     选摘一 幸运的背后(节选) 翻开我的履历,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我是个幸运的人。尤其是在学业上,自从中考之后,我就似乎没有经历过决定命运的考试。保送上大学、保送读硕士,申请博士留学、申请博士后工作……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基本没耽搁。然而,就像观赏绚丽惊险的花样滑冰的观众们看不到运动员在练习时会摔倒多少次,会付出怎样痛彻心扉的伤痛一样,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在这些幸运的背后都是什么。是明智的选择、残酷的竞争、亲人的鼓励,是坚持,是无奈,甚至是悲天悯人,这一切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一、一臂之力 二十多年后,我的高中同学们仍然会谈起我高三保送清华这件事,就像这里面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似的。然而,当我回忆起二十多年前那个夏天发生的一切时,我却只能找到一个原因,那就是“幸运”。当然,幸运之所以眷顾于我,还缺不了父亲最终助我的“一臂之力”。 那是1997年的6月,我父母刚结束了一年的非洲之行,回到贵阳。他们回来的第二天,学校里就发布了一个关于“清华保送生”的通知。通知里说:清华大学要在贵州省招收两名“保送生”。(后来我才知道,清华每年会在全国招收大概90名具有领导才能、各方面综合素质较好,同时成绩也很优秀的学生。这些保送生被称为“干训保送生”。他们进入清华后会直接担任各班的班长或团支书,并参与组织学生活动。当时,清华每年大概招收90个班,每个班30人。)保送通知里明确指出,这两名学生会直接进入化学系化学专业。(按道理说,“干训保送生”并没有明确的专业。但是,到贵州招生的老师是化学系的,他大概非常想为化学系招到优秀的学生,所以了专业。)关于保送名额的分配,由于贵阳一中是贵州省优选的高中,每年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最多,因此,一个保送名额分给贵阳一中,另一个保送名额则留给贵阳市以外的学校竞争。 接到这个通知后,我第二天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一方面,我对于专业还没有什么特定的偏好。分文理科的时候,父母曾建议我读文科,但我一心想着要参加省里的数理化奥赛,所以执意要上理科。临近高考,我还一直怀着要当科学家的梦想,对于身边正在兴起的“经济浪潮”毫无知觉,也还没有考虑今后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另一方面,我的成绩在全校排在第一阵营靠后、第二阵营靠前的位置,这样的成绩发挥得好能考上清华北大,发挥不好就考不上清华北大。 与此同时,出乎我意料的是,学校里那些处在第一阵营的“学霸们”都没有报名,大概是由于专业的,这些好学生都情愿凭自己的努力考热门专业。另一方面,有传闻说学校里准备要推荐某位王姓大官的儿子参加竞争,但这位王姓大官的儿子与我正好是初中同学,他的成绩当时在班里处在中间位置,而我在初中一直是全校第一第二的成绩。后来,不知怎么他就自动放弃了。最后,学校推荐了七八个成绩在全年级前20名左右的同学参加面试。我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名。 面试那天,我穿着妈妈自己设计的红色灯芯绒蝙蝠衫,梳着短短的头发,拎着一大袋子证书就去了。这些证书里有“会考9A”证书、数理化省级获奖证书、手风琴全国比赛获奖证书、篮球比赛获奖证书等等。面试老师细致地询问了学习、课外活动以及做班级干部(我当时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的各种情况,最后还进行了英语口试。 我自己感觉面试效果很好,给老师留下了不错的印象。面试过程还被录制下来,在第二个周一的校园新闻里播放,让我一下子成了学校里的名人。面试之后,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选取了两个候选人进行笔试,而我又一次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 笔试是在学校的一个会议室里进行的,屋里就我们两个竞争者和招生老师。考题包括数理化和英语,考试时间两小时。题量不大,但非常难。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