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魔都漫步

魔都漫步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澎湃新闻·澎湃研究所 编
  • 出版日期: 2018-12-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5444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经验有独到感受和见解的一些作家、文艺爱好者、热心读者一起“再生产”,通过实地漫步的形式,追溯地方历史。
作者简介
澎湃新闻澎湃研究所为澎湃新闻旗下机构,致力于打造立足上海、以城市研究为核心的新型智库。该研究所以人为本,理解城市社群的组织与行为:以务实与创新,提供城市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希望让世界真正理解中国城镇化的脉络,采用与国际城市研究接轨的话语体系,与全球城市对话,汲取国际城市经验。
目录
前言 为什么漫步城市
皋兰路
追溯丨一个人的地标:皋兰路
重构丨重访皋兰路
景云里
追溯丨寻访鲁迅在虹口的足迹:以横浜路、多伦路、山阴路为中心
重构丨景云深处的鲁迅及其他上钢新村
追溯丨上钢新村:起源、兴衰与转用
重构丨钢铁厂连柿子都是硬的――关于上钢新村&上钢字体的对话
鞍山新村
追溯丨鞍山新村,从单位统筹到学区房
重构丨如果鞍山新村对应着人体的不同部分
虹口戏院
追溯丨早期上海的电影记忆――虹口
重构丨我们怎样能算对某地有了真正的记忆
二手书店
追溯丨书之旅:从文庙出发
重构丨用数据说话,二手书是门怎样的生意
江湾镇
追溯丨江湾镇旧时回忆录
重构丨说起江湾镇:你知道吗?
漫步者聚会实录丨生活在城市,你的归属感
摘要
    追溯丨一个人的地标:皋兰路
     图、文/btr
     要选一个地方作上海的地标,绝不是桩容易的事。景点很多,甚至让人一眼就能在大脑里超级链接到上海的景点也不少,但一想到要由它们来标记上海,又多少有点不甘心。像奥运选拔赛,或选一部电影角逐奥斯卡很好外语片似的,唯恐选出的城市一角落了下风。因此,我回到这个词的源头,从更私人、更自我的角度想了想:在这个城市,究竟有什么是会触动我的,究竟哪里对于自己才是真正重要的。就这样,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条马路――皋兰路。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曾有一个有趣的想法,他说人在年幼时与土地是最为亲近的――因为年幼时身材矮小,就会更容易关注地上发生的事,比如观察蚂蚁如何成群结队地运输面包屑。或注意到地上的一朵小花或人们遗落的一枚硬币。而“地”标,从最直接的字面意义来看,更应该与“地”有关,所以我决定将那些“天”标――比如上海中心、东方明珠、金茂、IFC等等――排除在外,回到与“地”最为接近的童年时代。这时,答案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在大学住校之前,我一直住在卢湾区(如今已不复存在的行政区划)瑞金二路、南昌路与皋兰路之间的一条新式里弄(69弄)里,那段时间几乎占据了迄今人生的一半时光。而离家不足30米的皋兰路便成为了那样一个地方,每次你走近它――即使已搬离那儿多年――依旧会觉得:到家了,或更准确地说,到真正的家了。这种感觉中当然有怀旧的意味,但这怀旧是有点特别的。因为皋兰路上的建筑外貌在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没有拆迁,没有造高楼,没有像邻近的南昌路或思南路那样开出各种时髦小店,而是近乎固执地保持着原貌。在这个总是奔跑着的城市,单这一点,就很特别了。但说它固守着过去的时光一成不变,也不是事实。因为皋兰路上的很多建筑虽然外观不变,其功用、内在甚或主人都在悄然改变着。而正是这变与不变,最耐人寻味。
     皋兰路很短。照那酋流行曲《忠孝东路走九遍》的算法,皋兰路接近可以在一小时内来回走个九遍。《上海市卢湾区地名志》里有对于这条马路的基本描述:“东起复兴公园,向西经思南路,迄于瑞金二路。长273.1米,宽12.3一12.6米。其中车行道宽7.3―7.4米,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植悬铃木。”数字本身有点枯燥乏味,但里面也暗藏着一些信息。比如,那个12.3米,折算后几乎恰好就是40英尺――而40英尺,正是当时老上海工部局董事会所规定的租界内所筑道路宽度的大力度优惠限值。
     对,我从小居住的这个街区,以前属于法租界。皋兰路,这条1914年新筑的道路最初也有一个法语名字――高乃依路(Rue Corneille)。这里的高乃依,正是法国十七世纪的有名诗人皮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熙德》、《庞培之死》、《罗多庚》及《西奥多》的作者,与莫里哀和拉辛齐名的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有趣的是,当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马路纷纷改由国内城镇名命名时,这条马路的命名者选择了一个读音最近似“高乃依”的中国地名――位于甘肃省的皋兰县。于是,1964年后,“皋兰路”便继续以这个新名字隐约暗示着它曾经的法国“血统”。
     皋兰路的最西侧。曾经是我的小学。从我家所在的瑞金二路69弄到我的小学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大概只有30米左右的距离,因此我经常早上七点二十分后才姗姗离家,步行去学校,即使如此时间也绰绰有余。那还是民风淳朴的年代,哪怕是小学生,住在附近的也都自行步行上学。放学时会引起交通拥塞的家长驾车接送,都是后来的事。那也是阳光依旧灿烂、无需监测PM2.5、可以把被子随意晾晒在路边的年代。记得外婆常常要我放学后把晒在皋兰路上的被子取回,那下载在被子里面的阳光味道,真是遥远的香味。如今,我从前的小学已变为“上海市第四聋校”,但校园一切如旧,还是那栋古老的三层红砖房,只是操场似乎变小了――当然这是错觉,在小孩子感知的世界里,一切都要比现实更大一些。
     小孩子的活动范围有限。家周围的几条街,尤其是毋需过马路便能到达的几条街,对他们而言就是整个世界。从我家的弄堂出门,顺时针绕一圈,依次便是瑞金二路、南昌路、思南路和皋兰路。这四条马路皆是法国梧桐茂密的安静街道。除了新式里弄,多是两三层高的花园洋房,但有一栋例外――位于皋兰路16号的一座教堂:圣尼古拉教堂。教堂名字里的“尼古拉”,指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白俄侨民为了纪念他以此命名。这些事情,我都是从外公那里听来的,口耳相传的街区历史,更有几分传奇色彩。
     P4-1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