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东极日出

东极日出

  • 字数: 7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 作者: 刘先平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161768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4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大自然文学作家刘先平全新诚意之作,根据作者的野外考察经历写成的纪实类地理科普文学作品。2. 有关气候、地貌、人文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知识:为什么佳木斯夏至时节也凉风习习?地球的时差是怎样产生的?秦岭生物多样性的成因是什么?中国火山群的成因是什么?等等,4个地区、10+种生物、40+知识点,丰富孩子们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总结归纳的能力。3.旅途趣闻:赫哲族的渔猎风采、大马哈鱼的故事、短尾猴营地奇遇等,书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知识,还有许多闻所未闻的奇闻异事,这些元素的加入,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科学、爱上自然。4. 适合讨论和写作的主题,启发孩子去思考,作者在自然中跋涉四十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以此启发孩子思考人类与自然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启迪智慧的成长。5. 高质量照片,还原考察现场,让孩子们在情景体验中,了解各地地理概况,掌握知识。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探险成长之书。本书以大自然文学作家刘先平的实际考察旅行经历为基础,通过说故事、讲地理的方式,反映了一个中国人的伟大志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部生态环保之书。作者通过讲述当地的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开阔了青少年读者的眼界,同时也传达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道德理念,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这是一部地理百科之书。本书讲述了我国东北地区、秦岭地区的地理形势、水文特点和气候特点,同时通过小贴士补充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知识,力求让青少年读者在真实情景中掌握地理知识。
作者简介
 
目录
东极日出
三江口:水色奇异、鲜明
旅行笔记:赫哲人的渔猎风采
抚远:天之美,中国东极凌晨三时日出
旅行笔记:英雄的东方第一哨
地理笔记:西极与东极的时差
三江平原:地之美,生命摇篮的五彩湿地

秦岭奇观
旅行笔记:保护区“三剑客”
西安:龙脉的神奇造化
分水岭和气候带、南北分界线是一个意思?
黄土高原与雅丹地貌
黄土从哪里来?
佛坪:海拔两千米的林海
旅途笔记:登贵州梵净山
森林里的潜伏高手
旅行笔记:四川蜂桶寨重量自然保护区
上山容易,下山难
珍稀植物:野生七叶树
旅行笔记:巴黎的香榭树大街、伦敦的格林威治的未解之谜
深山里的家蛇
河谷次生林:寻找金丝猴
旅行笔记:浮溪短尾猴营地
猎人笔记:猴子崖奇遇
大蜀山:又见七叶树
历史笔记:一棵树与一场战争

世界上第一朵花在中国辽宁朝阳绽放
皖南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以花纪年
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火山群
吉林:长白山天池
辽宁:朝阳化石群
旅行笔记:兴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摘要
     三江口:水色奇异、鲜明 天蓝得晶莹,云白得耀眼,这才是真正的蓝天白云。 离开松花江畔的佳木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碧绿、淡黄、艳红将黑土地变得生动活泼,犹如一幅幅巨大的油画不断展现在面前。你绝不会想到那是种植的大豆、甜菜、玉米、小麦,只会陶醉在色彩迷幻中。 车行两个多小时到达同江,对面是俄罗斯。高耸的雕塑是同三公路的起点,终点为海南的三亚,全长5700千米,是欧亚大陆的通道。江边一块巨石,上书“三江口”。 我们登船的码头,水色橙黄浩荡。船溯水而上,江心洲迎面。突然,水色有变:右边黑绿的水流如龙游弋,奔腾而下;再看来路,仍如黄龙翻滚。船上惊呼四起:是两江汇流!它们竟是如此平和相见! 我曾观看过长江和黄浦江相汇,两江相拥,浪高涛汹,激情澎湃,摄人心魄,至今难忘。 再看这江面,那真是色彩分明:大江之中,黄黑各半,连绵而下。可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真是一大奇观!民间传说这黄黑二龙为争夺河道,征战不息。东海龙王下旨:合江并流吧!可两龙心中不平,仍各走各的道。提起这个传说,是因为地质学家说,大江大河都有袭夺河道的禀性,也就有了汇流,也就有了百川归海。 黑龙江是条国际河流,全长4370千米,是全世界十大河流之一,北源发于蒙古国境内,南源出自我国大兴安岭,流经地域为腐殖土,因而水色黝黑,也由此得名。松花江也有南北两源,北源发于大兴安岭,南源来自长白山天池,含沙量大,水色橙黄。合江并流之后,下游的地图上就只有黑龙江了。 我很想再上溯黑龙江,可船已掉头,在黑黄分明的两江中线行驶,倒也别有一番趣味。 旅行笔记: 赫哲人的渔猎风采 《乌苏里船歌》悠扬的旋律中,赫哲族人向我们走来。 赫哲族博物馆就建在他们的聚居地三江口的江边上,建筑风格颇具赫哲人传统居所撮罗子、地窨子的特色。 赫哲族人口只有4600多人(2010年),是我国北方的渔猎民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博物馆中,独木舟、渔叉、吊在顶梁上的桦树皮摇篮、鱼皮衣、狗拉雪橇……都在叙述着历史的沧桑、生命的顽强。历史上,赫哲族曾被称为“鱼皮部”“使犬部”。他们与水、与鱼、与犬的不解之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因纽特人。当你看到他们居住的撮罗子时,也自然会想到印第安人的住所。 街津口是赫哲族聚居乡,大江边的村落已是砖墙瓦屋。民族文化村正在上演“伊玛堪”,一位赫哲族的魁梧汉子正用浑厚的男中音手舞足蹈地说唱民族英雄的业绩。当地的朋友说,这种说唱文学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一样,可说唱几天几夜。赫哲族口头传承的说唱文学现存有50多部。 演唱“赫尼娜”民间小调的是一位赫哲族大嫂,歌声婉转多变、悠扬嘹亮。她着一身鱼皮服,光彩照人,衣上流畅的云伏花纹和三两朵小花洋溢着对美的追求。大嫂说,这套鱼皮服是用几十条鲢鱼皮、鱼线缝制的。鱼皮要经过不断捶打鞣制才绵软。现在,鱼皮服只是一种工艺品,一套价值一万多元。 P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