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乱世清流 王伯群及其时代

乱世清流 王伯群及其时代

  • 字数: 3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作者: 汤涛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582024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四卷。第一卷以大夏大学创立者身份入手,讲述了王伯群为创建、保护大夏大学做出的很好贡献;第二卷“大道为公”,以时间为序描述了王伯群加入同盟会、策划护国运动、参与南北议和、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等不同时代的政治身份;第三卷“大时代”讲述王伯群与民国时代多位名人的交往史;第四卷则主要叙述王伯群的家庭生活和对乡梓的情怀。
目录
序 胡晓明
序 王德辅
卷一 大夏大学
吾大夏校友,服务国家,尤须力行“公诚”二字,以发扬大夏之精神。
为国育才:“大夏之父”王伯群
允公允诚:从校董到董事长的孙科
谊符丽泽:最爱护大夏的何应钦
棫朴作人:谋事为王,成事是欧
且行且惜:为吴泽霖苗裔研究撰序
尊闻行知:丽娃河畔的教授们
最后岁月:抗战烽火西迁路
卷二 大道为公
只欲为人类谋幸福,为国家求复兴,民族求生存,如何牺牲,余亦愿为也。
浮槎东渡:东京返黔见闻录
南北和谈:一九一九年前后
交通四政:革新、合作与摩擦
川滇黔专使:视察西南及其观察
扶危持颠:第二次入黔组阁始末
铁路规划:西南交通的实践构想
“永年烟土”案:事先张扬的乌龙事件
兴观群怨:诗词背后的历史图像
卷三 大时代
余追随先总理奔走革命于今三十余年。革命成功之有日,此心亦无憾矣。
未及问君安:志匡邦国的李烈钧
锦瑟惊弦:与汪精卫的交往和冲突
訏谟廊庙:引介孔祥熙加入道社
志同气合:联手宋子文为蒋介石筹款
共克时艰:蒋百里派人登门求见
谨慎而谦恭:劝募杜月笙捐资办学
乱世潜波:民国官场现形记
卷四 大国大民
桑梓之地,生育之邦,祖宗坵墓田园,戚族老幼在此,未能片刻忘怀。
亦师亦友:资助姚华出版《弗堂类稿》
伉侠好义:帮助王若飞和保护鲁迅
笃念故旧:周素园编撰《果严剩稿》
着手成春:用轿子接送王聘贤治病
送李仲公:君行千里乏酒一巵
琴瑟鹣鲽:一波三折的王保婚姻
事亲尤孝:“母病未痊,请节劳少起”
家声教养:为国族而愿牺牲一切
未曾忘怀:继承先人遗业而光辉之

摘要
     为国育才:“大夏之父”王伯群 世人每每提到大夏大学,就想到王伯群,王伯群与大夏大学不可分离。 王伯群单枪匹马,在国内连年军阀混战、民穷财尽状况之下,于上海创成大夏大学,在中国教育目前也属罕见。 古人对道德高尚、学识宏通、传业启世的大师硕儒,不论是受业门人还是私淑弟子,多仿效古代谥法之义,表示尊师重教之敬意。笔者以为,以“大夏之父”之名奉献于王伯群,以表敬意,是再恰当不过了。 王伯群(一八八五—一九四四),名文选,字伯群,以字行。乳名震章,自号云崇山人、天游、容公等,别名王致良,书斋名双雨山馆。贵州兴义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有名教育家。一九○五年加入同盟会,一九一四年任贵州护军使署参赞。一九一五年与蔡锷、唐继尧等组织策划护国运动,领导贵州独立。次年出任贵州督军府总参赞、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黔中道尹等职。一九一八年追随孙中山参与护法运动,任广东军政府交通部长、贵州省长。北伐期间,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参议。一九二七年四月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交通部长、招商局监督等职。 作为很好的教育家,王伯群除创办大夏大学,担任董事长和校长外,还先后执掌交通大学和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一、缔造大夏:校址六迁,道长且阻 一九二四年五月,福建厦门大学爆发学潮,任教于该校的欧元怀、王毓祥等教授,应三百三十余失学青年要求,决定北赴上海筹办新校。前贵州省长王伯群认为国家根本端赖教育,在学生代表何纵炎[1]的引介下,接待欧元怀等来访后,决定竭力赞助、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 彼时的王伯群是激情的革命者。早在一九一五年因参与组织护国运动,名播天下。后来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护法运动和南北和议。那么,一九二四年的王伯群为何捐资办大学,他办学的思想基础在哪里?这盖与他的家学渊源有关。王外祖父刘官礼在贵州兴义曾创办过二十多所学堂[2],他母亲创办过当地第一所女子学校,从小的耳濡目染,养成他对教育的情有独钟。自此,除参与政治活动之外,他的后半生的事业,全情投入大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大夏创办之时,新生的大学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滩的大学多达二十五所[3],竞争殊为激烈。在王伯群的执掌下,大夏拥有沪校、黔校、并短暂开设香港分校,同时开办上海大夏附中、贵阳附中、南宁附中和重庆附中,共培养了二万余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 王伯群既是大夏的创建者,也是大夏的坚定擘划者和精神引领者。自大夏创办至一九五一年与光华大学等合并组成华东师范大学,在二十七年的办学历程中,大夏校址历经小三迁和大三迁,共计六迁。如此播迁,既是不断挣扎和求生存的过程,也是不断壮大扩容之历程。 蜗居在弄堂。一九二四年七月七日,大夏大学筹备处在上海贝禘鏖路(今成都南路)美仁里二十四号挂牌设立。“所谓大夏大学临时筹备处,系设在上海弄堂内的一楼一底房屋的楼上,大门口还贴‘请走后门’字条,因楼下系房东卧室,为方便起见,筹备处必须由后门出入。”[4]初拟名“大厦大学”,后定名“大夏大学”,以志校史系由厦大嬗变而来,并寓光大华夏之意,英文名为The University of Great China [5] 一迁宜昌路为临时校舍。大夏挂牌成立后,先租宜昌路一一五号,因该屋与宿舍距离太远,乃改租小沙渡路二○一号。办学条件为“低檐暗室,形同古庙。蠖屈于是者,阅两学期”[6]。 二迁胶州路办学。学校开张后,由于租房不敷使用,一九二五年五月,大夏决定在胶州路建设新校舍,开始第二迁。新校舍为砖木结构方形三层大楼,第一层为礼堂、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第二层有教室十四间;第三层为学生宿舍,有寝室五十二间,可容纳学生约三百人。[7)校舍旁有空地约二十亩,学校租为操场。在新校舍附近,另建女生宿舍,并在劳勃生路致和里,租民房十余幢为教职员宿舍。九月新建校舍落成,当年注册学生七百余人,教授七十余人[8]。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