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育才:“大夏之父”王伯群
世人每每提到大夏大学,就想到王伯群,王伯群与大夏大学不可分离。
王伯群单枪匹马,在国内连年军阀混战、民穷财尽状况之下,于上海创成大夏大学,在中国教育目前也属罕见。
古人对道德高尚、学识宏通、传业启世的大师硕儒,不论是受业门人还是私淑弟子,多仿效古代谥法之义,表示尊师重教之敬意。笔者以为,以“大夏之父”之名奉献于王伯群,以表敬意,是再恰当不过了。
王伯群(一八八五—一九四四),名文选,字伯群,以字行。乳名震章,自号云崇山人、天游、容公等,别名王致良,书斋名双雨山馆。贵州兴义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有名教育家。一九○五年加入同盟会,一九一四年任贵州护军使署参赞。一九一五年与蔡锷、唐继尧等组织策划护国运动,领导贵州独立。次年出任贵州督军府总参赞、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黔中道尹等职。一九一八年追随孙中山参与护法运动,任广东军政府交通部长、贵州省长。北伐期间,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参议。一九二七年四月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交通部长、招商局监督等职。
作为很好的教育家,王伯群除创办大夏大学,担任董事长和校长外,还先后执掌交通大学和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一、缔造大夏:校址六迁,道长且阻
一九二四年五月,福建厦门大学爆发学潮,任教于该校的欧元怀、王毓祥等教授,应三百三十余失学青年要求,决定北赴上海筹办新校。前贵州省长王伯群认为国家根本端赖教育,在学生代表何纵炎[1]的引介下,接待欧元怀等来访后,决定竭力赞助、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
彼时的王伯群是激情的革命者。早在一九一五年因参与组织护国运动,名播天下。后来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护法运动和南北和议。那么,一九二四年的王伯群为何捐资办大学,他办学的思想基础在哪里?这盖与他的家学渊源有关。王外祖父刘官礼在贵州兴义曾创办过二十多所学堂[2],他母亲创办过当地第一所女子学校,从小的耳濡目染,养成他对教育的情有独钟。自此,除参与政治活动之外,他的后半生的事业,全情投入大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大夏创办之时,新生的大学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滩的大学多达二十五所[3],竞争殊为激烈。在王伯群的执掌下,大夏拥有沪校、黔校、并短暂开设香港分校,同时开办上海大夏附中、贵阳附中、南宁附中和重庆附中,共培养了二万余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
王伯群既是大夏的创建者,也是大夏的坚定擘划者和精神引领者。自大夏创办至一九五一年与光华大学等合并组成华东师范大学,在二十七年的办学历程中,大夏校址历经小三迁和大三迁,共计六迁。如此播迁,既是不断挣扎和求生存的过程,也是不断壮大扩容之历程。
蜗居在弄堂。一九二四年七月七日,大夏大学筹备处在上海贝禘鏖路(今成都南路)美仁里二十四号挂牌设立。“所谓大夏大学临时筹备处,系设在上海弄堂内的一楼一底房屋的楼上,大门口还贴‘请走后门’字条,因楼下系房东卧室,为方便起见,筹备处必须由后门出入。”[4]初拟名“大厦大学”,后定名“大夏大学”,以志校史系由厦大嬗变而来,并寓光大华夏之意,英文名为The University of Great China [5]
一迁宜昌路为临时校舍。大夏挂牌成立后,先租宜昌路一一五号,因该屋与宿舍距离太远,乃改租小沙渡路二○一号。办学条件为“低檐暗室,形同古庙。蠖屈于是者,阅两学期”[6]。
二迁胶州路办学。学校开张后,由于租房不敷使用,一九二五年五月,大夏决定在胶州路建设新校舍,开始第二迁。新校舍为砖木结构方形三层大楼,第一层为礼堂、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第二层有教室十四间;第三层为学生宿舍,有寝室五十二间,可容纳学生约三百人。[7)校舍旁有空地约二十亩,学校租为操场。在新校舍附近,另建女生宿舍,并在劳勃生路致和里,租民房十余幢为教职员宿舍。九月新建校舍落成,当年注册学生七百余人,教授七十余人[8]。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