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四川生态旅游

四川生态旅游

  • 字数: 34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 作者: 杨国良
  • 出版日期: 201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38579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产品开发、形象塑造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并列举了四川省内开展生态旅游的经典案例,对案例区的基本情况、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提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思路。
本书理论结合实践,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旅游类、林业类、地理类、生态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是从事生态旅游研究、生态旅游教育、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投资商及管理工作者的重要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杨国良 1965年生,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旅游规划方向硕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人文地理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获南京大学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专业博士学位。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四川I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聘研究员,四川省旅游局A级景区评定专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理科版)等杂志编委,《地理研究》特聘审稿人。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自然资源学报》、《旅游学刊》、《南京大学学报》、《人文地理》等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旅游流空间扩散》等专著2部。著述成果近150余万字。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乡及农村社区规划标准研究”的子课题“村镇体系及镇规划技术与标准研究”、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教育厅等纵向课题7项,为山西、福建、重庆、海南、四川等地方政府编制各类旅游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可行性论证及项目策划60余项,指导旅游景区创A升级30余项。
目录
上篇  四川生态旅游开发理论
  第一章  生态旅游概述
  第一节  生态旅游概念及本土化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二、生态旅游概念辨析
  三、生态旅游本土化
   第二节  生态旅游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生态旅游研究对象
  二、生态旅游研究内容
  三、生态旅游研究方法
  四、生态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生态旅游标准体系和理论基础
  一、生态旅游标准体系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
第四节  生态旅游发展及展望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
  二、四川生态旅游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四川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第一节  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一、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依据与原则
  二、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三、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划分
第二节  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分区
  一、生态旅游资源分布
  二、生态旅游资源分区
第三节  四川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一、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原则
  二、生态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三、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四川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第一节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概述
  一、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二、生态旅游产品设计
第二节  四川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一、生态旅游产品分类
  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三、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第三节  四川生态旅游商品开发
  一、文化旅游商品
  二、土特产品
  三、旅游纪念品
  四、特色菜肴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四川生态旅游形象塑造
  第一节  生态旅游形象概述
   一、关于“形象”问题探讨
  二、生态旅游形象定位
  三、生态旅游形象策划
  四、生态旅游形象感知
  五、生态旅游形象构成
   第二节  四川生态旅游形象策划
   一、形象策划基本思路
   二、形象策划基本原则
   三、形象定位及塑造
   第三节  四川生态旅游形象营销
   一、生态旅游市场分析
……
下篇  四川生态旅游开发实践
摘要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当今世界气候变暖、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显,环境退化巳成为全球性现象,森林、草原、湿地、农田面临严重威胁,生态危机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靠前的挑战,人类仅仅靠环境的自我调节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调整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和制约自己的行为,实现双方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印开蒲,鄢和琳等,2003)。20世纪5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环境生态的变化;60~70年代,环境问题更加严重,引起全球各界人士和政府机关的关注,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同年,第27届联大会议通过了这项决议。至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19870报告中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从而"可持续发展"得以流行。传统持续性的概念一直根植于功利主义的资源管理中,根植于森林和渔场之类可更新资源持续产量的技术统治论概念中,即要维持收获水平而不降低未来的水平。当代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持续性不同,它坚持自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强调“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