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 字数: 27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胡正明,何应林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5660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书由7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一章从内涵与特征、目标与原则、理论依据三个方面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办学条件提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专业群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办学特色凝练、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三章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两种可能模式、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选择省级统筹建设模式的原因以及省级统筹建设模式下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机制、特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从“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评价与资助:经验与反思”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评价与资助:原则与实施要点”两个方面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评价资助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五章对不同省市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文本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省市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进行了反思。第六章选取了10个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典型案例,分“综合性优质高职院校”和“行业性优质高职院校”两类进行了展示。
目录
导论(1)
一、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2)
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可行性(6)
第一章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理论基础(13)
一、优质高职院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13)
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与原则(17)
三、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理论依据(21)
第二章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内容(26)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26)
二、以“软硬结合”为前提的综合办学条件提升(30)
三、以“教学诊改”为核心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33)
四、以“协同互融”为旨归的专业群建设(35)
五、以“双师双能”为目标的教师队伍建设(37)
六、以“服务地方”为导向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40)
七、以“双向互动”为特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43)
第三章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模式选择与特色凝练(47)
一、国家统筹或省级统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可能模式(47)
二、省级统筹建设模式: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模式的现实选择(49)
三、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特色凝练(56)
第四章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项目评价(60)
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项目评价:经验与反思(60)
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评价:原则与实施要点(75)
第五章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探索(85)
一、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各省(区、市)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特征(85)
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举措与成效(96)
三、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反思(112)
第六章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典型案例(118)
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六个融合”,建设一流高职院校(118)
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标准先行、平台夯基、项目引领,稳步推进优质校建设(125)
三、天津职业大学:标定方位,协同发展,创新时代高职发展新范式(131)
四、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深、聚、优、特”引领,实现地方高职跨越式发展(137)
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新百年,开启新征程,示范打造江苏很好高职院校(147)
七、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建章立制,锐意创新,稳步推进优质校建设工作(152)
八、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平台为基,树人为本,培养装备制造业现代工匠(161)
附录(174)
附录A“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调查报告(174)
附录B“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调查问卷(203)
参考文献(209)
后记(217)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当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培养高水平和高质量人才的历史使命。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测算,到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比2009年增加近32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9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增加990万人。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技能人才作支撑。随着我国“中国制造2025”国家重大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布局的深度推进,必将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质量的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