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青春励志故事

青春励志故事

  • 字数: 2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黄山书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4-02-01
  • 商品条码: 97875461402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6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梦 我的梦——青春励志故事》取材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青年网主办的“劳动·创造·奋斗——青春励志故事”大型网络文化活动,记录135位优秀人物典型的励志故事,既有中国当代的行业精英人物,也有虽然普通但业绩突出的青年;既有耳熟能详的成功人士,也有执著探索的有为之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突出的业绩和独到的影响。他们是时代进步的符号,是中国发展的基石。他们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员,是中国梦的忠实践行者。本书人物主要为爱国仁人志士。通过一个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励志故事,讲述亿万中国人心中的中国梦,引领广大青少年焕发热情与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本篇为爱国求是篇
作者简介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是共青团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担负面向青少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青少年,用绚丽的青春时尚凝聚青少年,用优选的文化服务吸引青少年,是向广大青少年供应健康向上文化产品的新媒体集群平台。推出了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大量文化精品,多项产品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政府奖等。荣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选单位”等称号。
中国青年网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是共青团运用网络文化元素吸引青年的新载体和引导青年的新途径,为团组织通过新媒体融入青年提供有力支撑。中国青年网发展十多年来,网民覆盖214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被评为“互联网行业自律贡献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优选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多项全国性荣誉称号。 中国青年网以青年温度、青网态度和青春亮度的办网取向,与中国青春携手同行,与青春中国彪炳史册。
目录
李文祥:战斗功臣英雄本色
付文韬:青春海下5000米
李素芝:雪域的门巴将军
刘硅:用青春锻造特战铁拳
罗阳:英雄虽逝情环蓝天碧海
许海峰:让子弹飞
李博亚:“好看学警”用责任诠释青春
高铁成:壮举见高尚浴火终“铁成”
赵海清:做新北川的见证人
丁晓兵:只手擎天的独臂英雄
孙国利:决胜抗震救灾战场的女大校传奇
孙茂珲:在烈火中永生
何方礼:真情洒瑶山冲锋为百姓
胡志强:“铁人精神”的传承者
邹市明:用拳头展示中国人的力量
曾春蕾:春天里的大花蕾
徐海东:窑洞中走出的“虎将军”
闻一多:一个天生的诗人一个民主的斗士
张澜:任他波澜壮阔起矢志不渝主沉浮
方志敏: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张自忠:抗战军人之魂
黄炎培:理必求真、事必求是的爱国者
卢作孚:梦寐毋忘国家难
巩庆海:一个航天人的“神箭”经历
孙越崎:务使中国越过崎岖而达康庄
庄世平:升起香港第一面五星红旗
摘要
    “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的誓言从此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上,再也没有磨灭。
     入党后,他先后参加了上海战役、福州战役、平潭岛战役,建立了无数功勋。9年间,他参加6次大的战役,还有大大小小的战斗无数,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并获特等人民功臣、战斗模范称号,戴上了解放奖章,出席了28军第四届英模大会。
     1956年8月,32岁的李文祥复员转业为18级干部,到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保卫科担任保卫干事,并于第二年娶了同样出身农村的姑娘陈宝珍。
     在福建工作期间,他不愿坐办公室,哪儿艰苦就去哪儿,先后在厦门营房等工地保卫安全。领导让他当电厂厂长,他觉得自己文化低便谢绝了。
     1962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号召干部下乡务农。大家都知道脱离干部身份变成农民,这是苦差。李文祥所在的省建公司几乎没人报名,可他听说后,第一个找到领导报了名。
     “我爹当时都没有犹豫,请人写了报告,咬破手指按了血手印,带着我娘就回到了河南老家。”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说。
     国家危难时无悔的付出
     河南范县白衣阁乡位于黄河故道,是河南省有名的黄泛区,土地贫瘠,经济落后。1962年夏天,李文祥带着妻子陈宝珍回到了这里。
     他离开故里已有21年之久。出去当兵打仗后便音信全无,李文祥的父亲以为大儿子已死在外面。刚解放不久,区武装部把他的立功喜报送上家门。父亲给他去信,他才知道了家里的情况。转业后他探过一次家,这一次却是回到家乡扎根了。
     生产队给了他三分自留地、三十斤麦子。那个战功赫赫的革命战士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李文祥明白,所有的国家干部待遇,在这一刻全部失去,今后只能指望种田吃饭了。可是艰苦的生活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家的老宅十分的小,容不下突然归来的李文祥夫妇。进家头两夜,只得露宿在院子里。南方长大的陈宝珍跟着李文祥吃尽了苦头。
     在得知李文祥放着高薪的干部不做,跑回来当了农民后,李文祥的父亲在大街上当众揪住他的头发,对他一顿痛打。面对父亲的不理解,李文祥只有忍受屈辱,任凭一个个拳头打在身上,任凭一个个耳光扇在脸上。乡亲们急忙拦住了李文祥的父亲,李文祥回到屋里,37岁的他第一次在妻子面前流了泪。
     村中北街有座不大的关帝庙,人称“老公庙”。李文祥找到大队部要求住在老公庙。就这样,没处安家的李文祥夫妇住进了破旧的老公庙,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即便如此,李文祥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回来的目的。他很快就融入到乡村建设之中,一回乡就当上了民兵连长,不久又当生产队长,满腔热血地投入了生产建设。
     村里的人都知道他当过兵,大家看他做事都是带头,就联名推荐他当村干部。他和村领导班子成员一道,带领全村群众引黄河水、开挖水渠、淘粪积肥、复耕农田。
     1966年范县发展水稻,在南方种过水稻的李文祥,主动担任起了稻改队长,日夜蹲在稻田钻研种植技术。冬天水冰凉冰凉的,李文祥却不在意,带头在田地里种植水稻。为了更好地掌握旱田改水田、种植水稻的技术,他每隔两三天就步行二三十里到县里找技术人员学习。
     “他在外面经常帮助村里困难的人,为了引水,他给村里挖水渠,一挖就是40多天都没回过家。”李文祥的妻子回忆说。
     带好干粮和凉水,李文祥天天在稻田里忙活,每次回家都累得直不起腰。在李文祥带动下,以往亩产三百来斤小麦,改种稻之后第一年就收了千把斤。村民们捧着大米都笑开了花。
     即使当上了村干部,李文祥的生活却依旧十分清贫,1983年,他才盖了属于自己的三间瓦房。这时全村人都住上了新房,他是最后一个盖的。
     “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在村里是中等偏下的,我小时候都没有吃过馒头。我爹有次外出干活人家分了一个馒头,我爹就留给了我吃。村里分红薯,他也是把大个的都留给别人,小的拿回家。”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说。
     P4-P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