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北平电话:大公报里的战局与时局(1945-1949)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 张刃
出版日期: 2019-02-01
商品条码: 9787500871217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320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
¥45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渴望和平的年代;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一座期待新生的城市; 一张报,一部电话,几位记者,奔走于这座城市,记录那个年代。
内容简介
《北平电话:大公报里的战局与时局(1945-1949)》根据1945年11月至1949年1月大公报北平办事处的记者们所发新闻稿,以及他们后来的回忆、讲述,辅以相关历史背景,记述了国共内战期间北平的社会万象。内容涉及抗战胜利后的北平社会乱象,助纣为虐的汉奸的下场,以及协和医院大楼里的军事调处执行部,文化城里的教授与学潮,北平和平解放即将开始30天等。
作者简介
张刃,1952年生人。曾任中国报协书记处书记、《工人日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著有《一刀杂侃——转型年代批评笔记》《观察?印记——中国步入市场经济社会众生相》《闲话大公报》《大公报人张高峰》等。
目录
引 子 001 一 “光复”之初看北平 两段“题外话” 011 大公报记者关注什么 016 蒋介石到了北平 026 怎一个“乱”字了得 035 二 北平汉奸的末日 “共产党来便没有我的命了” 043 戴笠“设宴”瓮中捉鳖 048 入狱群奸的嘴脸 053 与川岛芳子面对面 057 “小汉奸审大汉奸” 065 目击处决王揖唐 068 看审日本战犯记 072 三 北平“军调”400天 079 停战令下!军调部“开张” 085 两个视角,不同笔法 092 张、周、马飞行视察 099 一次“探监”采访的幕后 106 停战无果,军调“赋闲” 114 回首军调一年间 121 军调部曲终人散 四 北平岁寒图 129 寒冬难过,春天呢? 136 抢房子,打官司 142 北大复员与胡适的“梦想” 151 民生艰难文人苦 158 年终岁尾,北平又出事了 五 愁城何止是北平 165 瑞雪兆“疯”年 172 教授、梨园各叹苦经 178 “烽火把热河烧焦了” 183 满目疮痍入隆冬 188 东北学生“流亡曲” 六 1948:故都学潮 反饥饿反迫害“四罢合流” 199 震惊全国的“七五惨案” 215 特刑庭与大拘捕 223 莘莘学子渡难关 231 七 风雨飘摇文化城 北平乱了,“病了” 241 文人“论道”,当局“禁言” 250 “币制改革”与罢教风波 259 兵临城下的日子里 266 胡适们走了,文化城仍在 278 尾 声 “北平电话”“绝响” 293 从和平谈判到大军入城 300 跋 309
摘要
引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胜利了,举国欢腾。8月22日,时在重庆出版、享誉中外的大公报又迎来了自己的一个喜庆日子——当日发行满15000号,并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抗战全面爆发,平津沦陷八年,大公报能够坚持出版发行,取得如此成绩,赢得当时国内舆论重镇的地位和声誉,来之不易,难能可贵——抗战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大公报宣布,“一不投降,二不受辱”,毅然先后关闭了原有的(天)津馆、沪(上海)馆,又陆续开设汉(口)馆、渝(重庆)馆、(香)港馆、桂(林)馆,此后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颠沛流离,筚路蓝缕,到抗战胜利时,只剩了渝馆坚守,其余各馆均毁弃于战乱。 抗战胜利了,大公报对战后的发展早有谋划,纪念活动之后,即调派得力干部,分头东下、北上,着手恢复上海、天津两馆,以图大业(香港大公报恢复于1948年)。沪馆领衔者为李子宽、徐铸成,津馆带队人为曹谷冰、孔昭恺。 上海大公报率先于1945年11月1日复刊。 天津方面,首批启程的是记者子冈、曹世瑛,他们以“新闻界优先权”拿到了国民政府派遣民生公司第一班运送东下复员人员的“民联轮”船票,于9月15日从重庆出发,经汉口、南京转道北上;另两名记者孔昭恺、徐盈因航班问题,延至10月13日才搭乘抗战胜 利后首任天津市长张廷谔的专机从重庆飞抵天津。 天津是大公报的发祥地,原有馆址分在两处。孔昭恺、徐盈抵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与国民党接收当局交涉,收回旧馆资产。其一,原日租界四面钟对过旧址,日据时期为日商昌和洋行占用,胜利后自然物归原主(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二,原法租界电灯房后旧址,“七七事变”津馆停刊后即由原经理部留守人员改办为正文印刷局,胜利后收回也是顺理成章。 11月24日,经理曹谷冰抵津,天津大公报复刊已经筹备就绪,12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当天的复刊号上发表社评《重见北方父老》: 一别八载余,今天重与北方父老相见,我们真有说不出的欣慰与感慨……大公报是生长在北方的。自1902年创刊于天津……数十年岁月中,为国家为人民曾不断尽其报道与言论之责。大公报是北方的报,大公报离不开北方,北方没有了大公报也必定倍感寂寞。但是,大公报竟然离开了北方,离开了八年多!是谁叫大公报离开北方的?乃是空前的外患,严重的国难。 社评历数自平津沦陷,天津大公报义不受辱,断然停刊,先后经历上海、汉口、香港、桂林四馆开闭、迁徙,“最后,只有重庆大公报守护国家中心,坚立言论岗位,几只秃笔,一张烂报,做到敌人投降,胜利到来。八年多来,大公报不啻曾转战了全国,倍经忧患与惊险……本报同人颠沛流离,从事言论工作,以绵薄之力贡献于抗战,却无时不在怀念北方。”社评指出: 大公报今天重见北方父老,正如同一个戍卒长征归来,有凯旋 之喜,也有感慨之情。在一别八年多的岁月中,北方便成为敌伪统治的黑暗世界,北方父老便过着被凌辱被压榨的生活。谁使北方父老遭此苦难?是敌人的凶残,是汉奸的不肖,也是国家百年积弱,大家有欠自强,才招来了空前的外侮……重整山河,全国于伟大胜利之后共同走上久远建国之途。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也是一件极其艰巨的难事。善保胜利之果,开创建国之业,是中国今后是否能够真正立国,是否能够真正不愧侪于强国之列的关键。 ……抗战胜利了,问题纷纷,而优选的一个课题是建国,是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要建国,岂可无北方?纯朴勇毅的人力在北方,主要的建国资源在北方,国家无北方,就根本不够建国的条件了……在北方,敌军尚未接近缴械,汉奸还一个未办,更有恼人的军事纷扰在蔓延着,岂容我们心情轻松?一切事,我们希望政府有做法,努力做;我们做国民的,也要时刻不忘国家,不忘本身的职责,不忘国家的前途,努力尽到我们的匹夫匹妇之责……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大翻身的第一步,还有更艰巨繁难的工作在前头。我们应该珍重互勉,发奋为雄,为国家建基业,开太平!建国大业,长路漫漫,北方人实分担着特重的责任,我们更要珍重,更要努力! 这篇社评,表明了大公报对抗战胜利之初国是问题的基本态度,也表明了它对北方,特别是华北、东北问题的重视。 大公报虽然在天津设馆、编辑出版,但在新闻业务上却更倚重北平,甚至在天津大公报正式复刊之前,已经先期恢复了北平办事处的工作。 北平,历史上的中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即使不是作为首都的年代,在全国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37年“七七事变”后沦 陷敌手八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迅速接收北平,不仅恢复了地方政府机构,而且设立了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和第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司令孙连仲)等首脑机关。1946年1月,负有督导、实施国共全面停战责任,由国民党、共产党、美国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设立于北平,随之,以叶剑英为领导的十八集团军驻北平办事处和中共主办的解放报(三日刊)也在北平公开出现。这些“对立”的军政、宣传机构的存在和其中重要人物的活动,使北平这个传统的文化中心,又成为当时北方政治上、军事上都十分敏感的城市。国共和谈破裂,军调失败后,内战规模日益扩大,北平更成为统领华北、策应东北的军事中心。 对于这样一座地位不逊于首都南京、举世关注的城市,在国内外有重要社会影响的大公报当然会作为采访、报道重点,并为此配备了强有力的骨干力量。 1945年10月,大公报北平办事处即已恢复,徐盈为主任,初期只有子冈一个记者。他俩是大公报记者中卓有成就的“夫妻档”,徐盈以经济分析报道见长,子冈以反映社会问题著称,并且都是1938年就秘密加入中共的地下党员。1946年初,军调部成立后,大公报又先后调记者张高峰、戈衍棣、谭文瑞参加北平办事处工作。张高峰抗战时期以采写战地通讯闻名,1943年初,他写的长篇通讯《豫灾实录》和总编辑王芸生配发的社评《看重庆,念中原》,因披露灾情,抨击当局,触怒蒋介石,招致大公报停刊三天的处分,造成轰动大后方的新闻公案。他后来作为大公报特派员常驻东北,1948年初再回北平;戈衍棣擅长军事报道、旅行通讯,在北平期间,对军事动态及山西、河北报道最多;谭文瑞则注重国际问题研究,但很快又被调往上海。始终坚守北平办事处的,是徐盈、子冈夫妇。徐盈时年33岁,子冈、戈衍棣31岁,张高峰27岁,谭文瑞最小,23岁。 当时,大公报驻外记者向各馆发稿,消息都是通过电报局拍发新闻专电,长篇通讯则手写邮寄送达。1945年12月1日天津大公报复刊后,由于平津近在咫尺,随时可通长途电话,比电报更方便、快捷,因此,天津大公报上出现了“本报北平电话”的特殊电头,直至1949年1月16日停刊a。 电话报道是口述新闻稿,大多为言简意赅的短消息,但内容丰富,往往一段话就是一条新闻,讲求的就是时效。偶有长稿,必要时还要加以说明,甚至标点符号。如果不打草稿,更需要记者具备相当的文字功力与逻辑思维。记者们口述成章、下笔千言的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