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袁枚传/名家名传书系/长江人文馆

袁枚传/名家名传书系/长江人文馆

  • 字数: 30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王英志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702178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袁枚研究专家王英志代表作,书写一代性灵才子、风流名士袁枚的诗意人生,堪称令人艳羡的古典生活美学典范。
内容简介
清代风流才子袁枚,任县令7年,勤政廉洁,博得众人口碑;却在34岁毅然辞官,隐居南京随园五十个春秋,优哉游哉,度过潇洒的一生。 他治理随园,醉情诗酒、广交文士,堪称古典生活美学典范。他于诗坛独树“性灵”之帜,成为性灵派主将,与诗人赵翼、蒋士铨共创诗坛新格局。他提携后学,广招弟子,尤多闺秀门生,构成诗坛新景观。他晚年老当益壮,云游神州,写下近五千首诗篇。 他先仕后隐的人生道路,书写了一代性灵才子、风流名士的生活和诗学智慧。
作者简介
王英志,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论、明清诗歌学研究,以袁枚诗学研究见长。著有《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新探》《古典美学传统与诗论》《性灵派研究》等古典文学研究类文集20余部。代表作《袁枚全集》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二等奖。
目录
第一章 原是奇才应运生
一、阳春之子,式微之家
二、少年奇才,刻苦好学
三、省叔桂林,扬名广西
四、应试报罢,落魄京师
第二章 关心循吏口碑悬
一、金榜题名,荣归完婚
二、考试末等,外放江南
三、溧水江浦,初显吏才
四、调任沭阳,情系苍生
五、治理江宁,四载乞归
第三章 随园形胜俨蓬莱
一、挂冠省亲,治理随园
二、赋闲三载,经济拮据
三、赴任陕西,丧父辞归
四、广交文士,诗酒风流
第四章 何尝名教不风流
一、无子为名,一再纳妾
二、寻花问柳,怜香惜玉
三、宠爱弟子,亲昵伶人
第五章 一代文章仰巨公
一、倡性灵说,与沈论战
二、当代龙门,提携后学
三、文武权臣,欲列门墙
四、诗佛诗仙,生死之交
五、袁赵同调,共倡性灵
六、文字结缘,神交船山
第六章 才女尽为诗弟子
一、孙氏姐妹,同为弟子
二、湖楼诗会,广招才女
三、画舫载美,同游西湖
四、闺阁弟子,佩兰为冠
五、吴门才女,闺中知己
六、撰写诗话,编辑诗选
第七章 万里江山助壮游
一、出游天台,石梁观瀑
二、龙湫作歌,温州坐筵
三、饱览黄山,峰奇境险
四、舟行万里,诗吟南国
第八章 回首仓山各黯然
一、年逾古稀,自挽告存
二、痢疾复发,文星陨落
附录一 袁枚杂谭
附录二 袁枚年谱简编
附录三 我与袁枚的因缘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原是奇才应运生 原是奇才应运生,岁寒松柏极峥嵘。 ——严守田《和简斋先生〈自挽〉诗》 袁枚像杭州,人杰地灵的一方水土。 清代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西湖春意盎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白堤、苏堤,桃花燃火,柳丝凝碧,弥漫着数里绿烟红雾。湖水波纹如绫,温风似酒,令人微醺。 西湖的东南方流淌着宽阔的京杭大运河,此时河水闪耀着旭日的金晖。运河南侧艮山门内大树巷里,一棵阅尽沧桑的老树静穆地耸立着,铺出一片绿荫,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当春阳升上屋顶之时,大树巷内袁氏宅院忽然传出一声裂帛似的婴儿啼哭,是那样嘹亮,那样有力,充满了对春天的渴望,对世界的向往。 一个小男孩出世了!全家男女老少为之雀跃。老祖母眉开眼笑,双手合十,连声念“阿弥陀佛”——袁氏家族终于有了长孙。 清代流行高士贵人出生是神灵转世的说法。如文达公裘曰修传为水神托生,文达公纪昀传为火精转世,等等。这位小男孩后来仕途并未发达,但一世聪明,归隐后享尽人间清福,人称“山中宰相”,所以亦被附会为云南大理点苍山的神猿投胎转世。他就是乾隆大才子袁枚,其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亦号存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随园老人、仓山叟等。他在三月出生,乃阳春之子,预示着一生无限的生命活力。 袁枚先祖本是浙江慈溪人。那里地处四明山。浙东地区山清水秀,文化发达。 袁枚的五代祖袁槐眉,曾为明崇祯朝侍御使,辅佐御史大夫,掌管纠举百官、入阁承诏等大事。地位不低,人亦颇能干、沉稳。 据说崇祯元年(1628)京都五凤楼前发现一只黄绸包袱,内裹一卷小画,上题云:“天启七,崇祯十七,还有福王。”意谓崇祯帝在位只有17个年头。 帝见后勃然大怒,传旨巡城官员速查此物从何而来。当时袁槐眉正负责皇城事务,闻后赶紧向崇祯帝启奏道:“此事本荒诞不经。如一追究,反引起谣言,迷惑圣听,且令臣民混乱。” 皇帝听后觉得有理,乃不再追查,避免了一场混乱。此事反映了袁槐眉之镇定与卓识,尽管崇祯朝确实只存在17年。 袁枚长大后曾在《示香亭》一诗中对堂弟袁树说:“高祖槐眉公,乌台称矫矫”,“我家虽式微,氏族非小草。”很是为其先祖自豪荣耀。当时慈溪祝家渡还有槐眉公祠堂。 袁枚六代祖、袁槐眉之父袁茂英,明万历进士,官至布政使,尊称方伯,为一省之优选行政长官,亦颇显赫。 袁槐眉之子为袁象春,官至知府。一生好游览。 袁茂英与袁槐眉皆工诗,曾合刊《竹江诗集》行世,惜未留传。但先祖善诗的才气为其后人袁枚所继承。而袁枚一度积极仕进,亦不无重温先祖荣华富贵旧梦之意。 袁枚之祖袁锜,字旦釜,清初在世。性格豪爽,一生依人做幕府,未曾谋得一官半职。 袁氏家族迁入杭州由袁锜始,并由盛转衰。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袁氏之泽则四世而斩矣。但袁锜亦多少继承了其先祖写诗的才能,有诗稿一册,以绳头草书抄成。袁枚幼年时手抄录一册,后来为官,因多次迁移而遗失。不过袁枚之成为大诗人自有祖父潜移默化之功。 祖母柴氏,视袁枚如掌上明珠。 袁锜生有二子:长子袁滨,次子袁鸿。 袁滨为袁枚父亲。此人对先秦申不害、韩非等法家的刑名之学颇有研究。袁枚年幼时,他曾对袁枚进行过法律的启蒙教育,说“旧律不可改,新律不必增;旧律之已改者宜存,新律之未协者宜去”(袁枚《答金震方先生问律例书》)。这对袁枚后来任县令的执法自然不无启示。 袁滨颇有乃父豪侠之风。雍正元年(1723)袁枚八岁时,袁滨正客居苏州,忽听说湖南衡阳令高清病故后,被上司查出国库亏空,怀疑其贪污,将其遗孀孤儿关进牢房,不禁叹息道:“我当年是高公幕客,我不去则此难不解。”于是治装经洞庭湖而南下。 袁滨到衡阳后,对高清之弟高八说:“以前你哥哥挪用国库之财贡奉上官,我曾经劝阻,但你哥哥不听。于是我又劝他在簿籍记上此事,并加印做证。此举正是为了预防今日之事也。” 高八听后大悟,赶紧找出印簿;并上诉总督迈柱,终于为兄雪冤,解救出嫂子侄儿。当时杨朗溪太史赠袁滨诗有“袁夫子,当今真义士”之句。为报答袁滨之恩,高八提出与袁结为亲家。袁允诺,将其幼女袁机许配给高八之子高绎祖。而袁夫子为人排忧解难之侠义精神亦为袁枚所继承。 但袁滨一生不得志,为谋生计,与其父一样常年游幕四方,曾远到湖北、广东、云南、福建等地,对袁枚幼年的学业很少顾及。 袁枚叔父袁鸿亦一直飘游在外,在广西客居三十余年,并病死于桂林。他亦能诗,但多散失。 袁枚的母亲是位了不起的女性,对袁枚的一生颇有影响。 袁母姓章,是杭州德高望重的读书人章师鹿先生的次女,20岁时嫁给袁滨。她性情慈和端静,温文尔雅,又坚韧不拔。 袁枚父幕游远方,有时寄回些钱财养家,有时则书信亦无。家境贫甚,如袁枚中进士后在《乞假归娶留别诸同年》诗中所回顾的:“惭愧少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