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玄奘之路 玄奘看见的世界

玄奘之路 玄奘看见的世界

  • 字数: 250000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安福,党琳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412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后世僧侣不远万里赴印度求法的典范。
本书以《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古籍资料为依托,通过实地对玄奘西行沿途的塔尔寺遗址、榆林窟、莫贺延碛、高昌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碎叶城遗址、怛罗斯城、巴米扬大佛、那烂陀寺遗址、阿旃陀石窟等地的考察,以当代考察与历史史料相结合的形式触摸古遗迹,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沿途的人文历史,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直观、生动的独特视角。
目录
第一章少年玄奘 中土洛阳立宏愿
玄奘故乡的白马寺/002
白马驮经/002
玄奘故里/004
龙门石窟的佛光/005
第二章西向涉险 玄奘的艰辛求佛路
尘世与佛门:麦积山/010
艰辛凉州行/016
偷渡流沙:瓜州与五烽/020
锁阳城的观望/020
榆林窟的玄奘取经图/022
莫贺延碛九死一生/027
高昌国兄弟情深/029
高昌的历史云烟/029
千年佛国兄弟情/032
第三章天山南麓 焉耆和龟兹
穿越焉耆的冷漠/040
千古银山道/040
焉耆国的傲慢/043
绿洲小国的自保心态/048
玄奘与龟兹的佛缘/049
龟兹印象/049
汉唐西域战略中的龟兹/053
玄奘与大、小乘佛教之辩/059
佛教艺术殿堂——昭怙厘大寺/064
鸠摩罗什与克孜尔石窟/067
鸠摩罗什的“色”与“空”/067
克孜尔石窟/071
第四章翻越凌山 佛法随行撒马尔罕
热海道与凌山/078
凌山脚下访姑墨/078
翻越凌山的热海道/081
碎叶城拜见西突厥可汗/084
碎叶城之“冰”与“火”/084
碎叶城的历史/090
“寂静之塔”下的碎叶古城/094
撒马尔罕的“胡风”/097
粟特与“昭武九姓”/097
怛罗斯城与唐朝中亚之殇/107
雪山南北的记忆/110
葱岭咽喉,铁门要道/110
阿姆河两岸的喧嚣/112
雪山中的梵衍那国/119
第五章佛影重重 印度冥心求法
沐浴佛光/126
小石岭觅佛影/126
犍陀罗的“混成”艺术/129
佛教的兴起与遍迹恒河的佛缘/135
列国时代佛教的兴起/135
“护法名王”的怀念/139
走访曲女城/142
恒河遇劫/145
鹿野苑佛祖初转法轮/146
鹿野苑的传说/146
摩揭陀国见闻/150
那烂陀寺的虔诚/152
玄奘与戒日王/157
南印度插曲与东归筹备/165
师子国的传说/165
佛教的预言与回程计划/170
第六章踯躅东归 葱岭之下的佛教圣地
塔什库尔干之雪泥鸿爪/174
“世界屋脊”波谜罗/174
“汉日天种”的故事/176
佛教传播的中转站——疏勒/179
佛教东传的中转站/179
疏勒的历史长河/184
于阗东望之玄奘的等待/190
沙埋和田/190
西域佛国/197
第七章沧海桑田 古国的荒凉与新生
且末前生/212
丝路重镇/212
扎滚鲁克墓地/214
楼兰往事/216
罗布泊的风云变幻/217
米兰与古道交通/220
文明交汇处的“有翼天使”/223
忐忑沙州行/228
“春风不度玉门关”/228
莫高窟的佛光/232
西千佛洞被遗忘的传奇/237
第八章不负如来不负卿 玄奘的长安
“法付国王”偿夙愿/242
赴洛阳谒见太宗/242
长安城译经弘法/243
僧俗两界的尴尬/248
沙门的盛世幻影/248
“空”与“有”的无限纠葛/250
“僧”与“俗”的游移/252
寂灭长眠,永昭后世/256
玄奘的“阎浮兜率天”/256
肃成院最后的诵经声/258
结语玄奘精神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感情纽带/262
主要参考文献/268
后记/273
摘要
     玄奘故乡的白马寺 东汉孝明帝时,佛教正式传入中原,并在洛阳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官方寺院白马寺,成为佛教进入中土的标志性建筑。有着中国佛教“祖庭”之称的白马寺,是有史记载的中原官方第一次西行求法的见证,鼓舞了后世无数舍身求法的人,也在玄奘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白马驮经 永平七年(64)的一天,汉明帝向臣下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梦,“夜梦金人,项有目光,飞行殿庭”,甚是奇观。大臣傅毅认为,此金人正是西方的佛。明帝这个梦,绝非偶然,傅毅的解释实有所指。《魏书·释老志》记载:“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也就是说早在张骞通西域时,就已经知道了身毒国有“浮屠之教”的情况。汉明帝时,对于中原来说,佛教还是隐隐约约并带有神秘异域色彩的宗教。 借助明帝这个非比寻常的梦,佛教在中原的发展迎来了巨大转机,东汉由官方将佛教正式引入中原。永平七年,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使天竺, “写浮屠遗范”,他们在大月氏一带与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相遇。两年之后,汉使和梵僧以白马驮载着佛经、佛像返回洛阳。明帝令画工画出佛像,置清凉台以及显节陵上,藏经于兰台石室。同时,下诏在洛城雍门西建白马寺,供两位高僧译经弘法, “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 永平十一年(68),洛城雍门西的白马寺落成。白马寺是当时由鸿胪寺官署改造而来的建筑,带有鲜明的中原建筑风格,汉文化与异域文化在这里完美融合,奠定了中原佛教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今天所见的白马寺,有着中原文化特色的层层叠叠、三进三出的院落,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白马寺山门外立有白马石刻,意义非凡。当年白马身上驮的正是《四十二章经》和释迦牟尼立像。也正是在这里,译出了我国最早的佛经著作《四十二章经》,主要内容是人生无常等佛教基本理念,是早期佛教思想的展现,为中原佛教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此后,译经事业如火如荼,根据《开元释教录》的记载, “从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至献帝延康元年庚子”,在154年的时间里,译出的佛经有292部395卷。此后,陆陆续续有不同的西方僧人在此译经,将白马寺变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玄奘故里 玄奘在浓郁的佛教氛围中度过了他的少年生活。玄奘本名陈祎,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人。玄奘为名门之后,曾祖为北魏上党太守,祖父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慧逢隋政衰微之时,归隐不就,潜心坟典。玄奘幼时在父亲的教育下耳濡目染,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在今天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仍然保存着玄奘故里旧宅,宅内存有少量文物,见证了千年之前玄奘“仗策孤征”的历程。 故居位于“景山之阳,休水之滨”,草木繁盛,钟灵毓秀。在陈河村的东南方向,是少室山北的少林寺,少年玄奘常在此观览。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建,“因地势之高卑,有上方、下方之称,都一十二院。东据嵩岳,南面少峰,北依高岭,兼带三川。耸石巉岩,飞泉萦映,松萝共篑筜交葛,桂柏与杞梓萧森,壮婉清虚,实域中之佳所”。少林寺西台曾是菩提留支的译经处,也是跋陀禅师坐禅的地方,玄奘少年时还曾观览过他们的灵塔。也正是在这里,玄奘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玄奘的长兄长捷法师,早年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他发现弟弟对佛学有着过人的天赋时,便特意带他前往寺院,亲自教他诵读佛经。当时朝廷有敕令,洛阳有27个获得剃度的名额,一时间,数百个候选人争先恐后。年仅11岁的玄奘因为年龄幼小,没有“录取”资格,只好“立于宫门之侧”。这个相貌出众的孩童引起了时任大理卿郑善果的关注,他“见而奇之”,询问过家世背景之后,问道:“出家意何所为?” 玄奘答日:“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有知士之鉴的郑善果“深嘉其志”,特意破格录取了玄奘。郑善果对同僚称赞日:“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但恐果与诸公不见其翔翥云霄,洒演甘露耳。又名家不可失。”慧根初启的玄奘,从此步入佛门。龙门石窟的佛光 开窟造像是佛教徒膜拜佛陀的重要形式。位于今天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此后延续了400年之久,规模盛大。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主持开凿了龙门石窟的第一窟古阳洞,该窟气势壮观,在众窟中独领风骚。古阳洞造像精美,侍奉传统的一佛二菩萨造像,主佛为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各侍两边,端庄典雅。此后,宣武帝又主持开凿了宾阳洞,分为南、北、中三洞,工程浩大,其中一些造像一直到隋唐时期才完成……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