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韩信大传

韩信大传

  • 字数: 2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华炜,何爱临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786455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韩信大传》一书系“轻历史阅读系列”,此为修订版。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兵仙”“战神”。他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与孙武、吴起、白起并称为兵家四圣。
韩信乃破落王孙,一柄长剑不离身,受南昌亭长之妻冷眼,后受漂母济食,再受胯下之辱。在秦末时期,投身义军队伍,首投项羽,再投刘邦,被萧何慧眼识人,举荐拜将,在戎马生涯中,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连百万之众,战必克,攻必取,打败了楚汉争战中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帮助汉王刘邦建立了强大、统一的汉王朝。但最终因政治上的幼稚,落得兔死狗烹之结局,落得个“苍黄钟室叹良弓”。
此次修订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增删,增加了一些背景的论述,并对题目进行了大改。
作者简介
华炜,作家,画家,1958年2月出生于江苏淮安淮城镇,副研究员,江苏省作协会员。 16岁插队农村,19岁参军入伍。长期在住建部门工作。已发表或出版各类文学作品150余万字。其中,韩信系列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乱世英雄》、人物研究《忍者为王》、人物传记《大汉韩信》等三部专著,为国内写作、研究韩信的佼佼者。《乱世英雄》一书,曾获淮阴市文学作品“五个一”工程奖和淮阴市政府文学作品“艺术奖”。2017年接受央视四套《记住乡愁》栏目组专访。
目录
第一章 泗口、末口与淮阴
第二章 平民王孙待考究
第三章 漂母救命的午餐
第四章 胯下之辱合兵法
第五章 亡秦岁月二三事
第六章 韩信以策干项羽
第七章 不得不说鸿门宴
第八章 崎岖蜀道追刘邦
第九章 夏侯婴刀下留人
第十章 粮草官难以满足
第十一章 萧何月下追韩信
第十二章 国士无双属韩信
第十三章 汉中对首建大策
第十四章 汉王筑坛拜大将
第十五章 暗出蜀中寺陈仓
第十六章 还定三秦创奇迹
第十七章 东方形势突转变
第十八章 五国联军占彭城
第十九章 大逃亡中的反思
第二十章 力挽狂澜救荥阳
第二十一章 声东击西擒魏豹
第二十二章 对楚作战新方针
第二十三章 张耳督军助韩信
第二十四章 天才与白痴对决
第二十五章 背水列阵破陈余
第二十六章 虚心请教李左车
第二十七章 离间计致亚父亡
第二十八章 将军替身救汉王
第二十九章 刘邦驰赵壁夺印
第三十章 郦食其说下齐国
第三十一章 高阳酒徒付鼎烹
第三十二章 项羽令龙且救齐
第三十三章 韩大胆遇龙大胆
第三十四章 决壅囊智斩龙且
第三十五章 刘邦中箭智稳军
第三十六章 怒封齐王镇齐地
第三十七章 武涉劝天下三分
第三十八章 蒯彻为韩信相面
第三十九章 韩信无背汉之心
第四十章 划鸿沟中分天下
第四十一章 加封诏书抵临淄
第四十二章 十面埋伏巧布阵
第四十三章 四面楚歌散楚军
第四十四章虞姬安慰楚霸王
第四十五章无颜见江东父老
第四十六章左迁韩信封楚王
第四十七章南宫论功定三杰
第四十八章归故乡千金增陵
第四十九章收留故友埋祸根
第五十章陈平献伪游之计
第五十一章云梦惊变擒韩信
第五十二章侥幸活命遭封侯
第五十三章陈豨叛乱起波澜
第五十四章韩信其实也疯狂
第五十五章此生成败一萧何
第五十六章韩侯后裔传说广
第五十七章韩信之死谁买单
第五十八章苍黄钟室叹良弓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韩信生平及大事年记
附录二 淮阴故城辨析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泗口、末口与淮阴 开到桃花百草菲,草湖水满鲫鱼肥;故乡风景年年好,惟问王孙归不归。 ——[清]刘鹗《题画二绝》(其二) 江苏淮安,秦汉时称淮阴,地处苏北平原的中部,淮河南岸,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祥地之一。而使淮安最早著称于世的却因它是淮阴侯韩信的故乡,提起韩信就会自然联想到当时的淮阴。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这里告诉人们,韩信不仅出生在淮阴,秦时还有一座淮阴城,那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亭长之客”“漂母饭信”“胯下之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淮阴或淮阴城,韩信在此度过了窘迫的青少年时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仗剑渡淮,投奔义军崭露头角,凭借很好的军事才能和为刘邦夺得政权的功绩,使其名载史册。 淮阴,古为淮夷之地,春秋属吴,战国归属时越时楚,后终属楚,秦时设淮阴县,隶属泗水郡。汉灭楚后,韩信却因功高震主,被刘邦由楚王贬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汉高祖十一年(前196)韩信死后,封邑取消。然而,千秋兴替,世事沧桑,如同韩信身世一样,远去的淮阴似乎变得扑朔迷离。让我们从泗口、末口的变迁中,先来了解、认识一下淮阴和淮阴故城。 淮水带着远古气息,从安徽五河入境江苏,经盱眙城西,斜穿洪泽凹陷区,到达淮阴西境。当时的淮阴,除沿淮一线呈弯月形陆地外,多被浩渺的古淮水、泗水、中渎水及射陂、富陵湖、破釜涧等小湖群包夹。泗口与末口是淮阴弯月形两边端点上重要的名胜,也一定会是青少年时韩信观芦花、看风帆、研究战争的好去处。 泗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尚书·禹贡》就有“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记载。泗口为泗水与淮水交汇处,又称清口、大清口。泗口遗址在今淮阴区袁集桂塘一带。在南北军事纷争中,泗口更是“据淮南之源,关中原之门户”的军事要冲,周亚夫、谢玄、吴明彻、杨行密、刘锜等历史人物,都曾在此发动过大规模全局性战争。元泰定初(1324),黄河大决口,泗口逐渐淤塞,明朝嘉靖前已被马头小清口取而代之。 在泗口大约十里范围内,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荀羡淮阴城、甘罗城、角城和韩信城等十余城,并一直以南北交通要津、军事要地和抗洪城堡呈现在世人面前。 荀羡淮阴城,在泗口南十里的马头镇,为古代黄淮运(河)交汇之处。现存有漂母墓、韩信湖、漂母岸和韩信庙。东晋永和八年(352),北中郎将、徐州刺史荀羡镇守淮阴。“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因而荀羡在甘罗城南一里许,营造新的城池,自此,淮阴城便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淮上要塞。隋初开了通济渠,运河从末口经盱眙对岸的淮河直接通向都城洛阳,泗口交通地位不复重要。历史上淮阴因区划调整曾先后四度并入末口处的山阳县。 甘罗城,在荀羡淮阴城北一里,扼泗水人淮的小清口要冲,以传说中的秦国上卿甘罗为名。这座千年城堡后世多作为防汛要塞而存在,并在一次次洪水冲击下被荡平。清初谈迁《北游录》载,甘罗城“周可四里,积沙与城平,四门塞其北”。此外,南宋咸淳九年(1273),在泗水人淮处设置清河县,为清河军治,后渐及淮水南岸。明末崇祯元年(1628)至清初顺治三年(1646),因水患和战乱并起,清河县治还一度迁至甘罗城。 清河即泗水,在淮北。今天的淮安淮阴区承属清河县,民国初年清河县与河北清河县重名,遂改称淮阴县。现如今,包括城南、武墩、黄码等在淮河南岸的一些地方,已划归淮安清江浦区,此时淮阴和韩信时的淮阴并不是一回事。 韩信城遗址,距马头东约十里,在今清江浦境内。北宋《太平寰宇记》称:“信本此县人,其冢宅处所并存,后受封为侯,因筑此城。”此城民间传为韩信城。 “落木萧萧雁度河,西风袅袅水增波。”泗口群落在早期淮安发展目前占有重要地位,磨盘口、鱼脊街、大坝、水乡泽国给人留下了难忘印象。由于历史的变幻,洪涛泛起,泥沙俱落,泗口和泗口群的城池、城堡多数已被悄然掩埋。 末口与泗口亦东亦西,近在咫尺,互为依托。末口是长江与淮河交汇点,连通了南北方,所造就的千年漕运,为国脉所在。魏晋开始,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末口处的淮安城、河下镇、板闸及清江浦等地获得了较为长期稳定的发展,淮安承接并延续了韩信时“淮阴故城”政治命脉的正统。 末口,在老淮安城北。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以利于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东汉时,广陵太守陈登开凿了邗沟西道,末口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直到明末,在黄淮水冲击下才渐渐淤塞。 淮安(山阳)城,寓意淮水安澜。汉武帝元狩六年在淮阴东南置射阳县,东晋义年间修筑山阳县城。隋唐五代以后,淮安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明清两朝,这里是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运转运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粮食储备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境内还有有名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