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养育孩子

养育孩子

  • 字数: 2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郑明,赵静,方晓娅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444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育儿教育类书籍,共分为四章,“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如何培养孩子的高情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提升自我修养”等内容展开,分别结合了不同的真实案例加以解析,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实用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建议,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促进交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郑明 爱的法则工作室创始人,心理咨询师,婚姻情感咨询师,积极心理学导师,拥有丰富的培训及心灵成长咨询经验。同时还在喜马拉雅平台担任主播,目前粉丝量约20万。
目录
第一章把尊严还给孩子,让孩子尊重父母
第一节走进孩子逆反的内心
第二节改变对孩子的呵斥
第三节放弃与孩子争执
第四节关注积极行为,促进积极转变
第五节如何让家里的规则有效实施
第六节30年的调查研究,能给父母什么样的启示
第二章想培养优秀的孩子,先做高情商的父母
第一节接纳父母和孩子的情绪
第二节怎样既避免争吵,又让孩子配合
第三节越惩罚越不听话,家长应该怎么做
第四节学会真诚地赞美孩子
第五节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第六节养成习得性乐观,保持积极心态
第三章把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他
第一节提升孩子的社会能力——理解他人的感受
第二节读懂他人的动机
第三节教你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培养孩子考虑后果的能力,让孩子受益终生
第五节分步计划,让孩子不抱怨事情难
第六节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四章理论结合实践,让家长有更多选择
第一节孩子写作业拖拉,怎么办
第二节孩子出现人际交往问题,怎么办
第三节孩子厌学了,怎么办
后记
摘要
     第一节 走进孩子逆反的内心 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瑕的世界! ——阮庚梅 一、育儿路上的困扰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在他还是幼儿的时候,操心他不听话,尿床,哭闹着不肯去幼儿园;待他上学后,又发愁他不会自己写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学校打架或被欺负;等他长大,就变成担心他学习跟不上,叛逆,沉迷游戏,早恋…… 让我们回想一下孩子小时候玩积木的场景。一开始,孩子小心翼翼地搭积木,到搭得很高的时候,他突然很愤怒地一把推倒积木,哭了起来。家长在一旁看到孩子前一秒还玩得好好的,后一秒就哇哇大哭,不明所以,难以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其实,家长只看到了孩子“哭”这一外在行为,没有看到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孩子实际上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寻求父母的关注,希望父母给予及时的支持。 看似是孩子莫名其妙地推倒了积木,其实是当积木搭到一定高度时开始变得倾斜,孩子看着快要倒塌的“高塔”,并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它变得稳固,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次加高,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倒下来而害怕,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挫败感。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他愤怒地推倒积木,开始大哭。 但是因为年龄太小,他还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会主动地去寻求帮助,他能做的就是更加地生气,哭得更加地厉害,甚至还会扔更多的玩具。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没有有效的调整方法,只能无奈。 二、孩子逆反行为的原因 (一)表层原因 1. 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发展不充足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能力发展水平不同。例如,3~6岁的儿童还没有接近发展出规则意识,尚处于规则意识的萌芽期,是非观念比较模糊,他只知道受表扬是好事,被批评是坏事。当他被表扬时,他是欢喜的;被批评时,内心是内疚、难为情的,同时也会有愤怒。即便如此,这时的孩子还不能够说清楚自己的情绪。 2. 情商训练不足 孩子的年龄小,因此很多事情都不能接近按照他自己的意愿进行,他会因而经常体验到挫折感。同时,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尚在发展当中,并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需求,因此很容易用比较特别的方式发泄情绪和表达诉求。所以很多时候,小孩子表现出暴躁和特别行为,究其原因都是他的情商训练不足。 (二)深层原因 孩子渴望被接纳、被尊重、被爱。孩子问题行为的深层原因是:每个人都有被接纳、被尊重、被爱的深层需求。 通常,孩子会通过两种方式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第一,做出成绩,与家长的意愿一致。这种是积极的行为方式,比如争当班干部、三好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等等。第二,叛逆、搞破坏,与家长的意愿相反。这是一种消极抗争的行为方式,如果孩子的积极行为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他就会以另一种“问题行为”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关注。比如哭闹、给父母捣乱、做作业拖拖拉拉、逆反,或者无声对抗、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沉迷手机游戏,等等。 当孩子表现出“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才会像触电似的立刻回应孩子,并在很长的时间内关注孩子?然而当他表现好的时候,我们总会理所当然地觉得一切正常。 孩子内心有一种担心:如果我不够好,如果我考试不理想,如果我犯了错,惹爸爸妈妈生气,他们还爱我吗?要做到永远不犯错,或考试成绩一直良好实在很难。 家长需要持续地回应孩子,让孩子感受到那份无条件的爱、接纳和尊重,这样,孩子的生命就会得到更多的滋养,并获得成长中更多的积极品质,如自信、自尊、自爱、有价值感、主动、自律,等等。 孩子看似总是在挨打的边缘试探,其实也是因为他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边界和,这也是孩子有更多创造力的原因,更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 孩子逆反行为的表层原因是他遇到了困难不会解决,深层原因是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接纳。更重要的是,孩子想要获得对自己的尊重与接纳,就需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三、父母引导的方法 (一)应警惕的问题 1. 对孩子的要求过高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很高,而有些期盼超出了孩子当下的能力水平,孩子很难达到。比如,要求5岁的孩子每次上课的注意力能集中40分钟;要求6岁的孩子做对全部计算题等。如果孩子一直很努力,却仍然达不到家长的要求,长此以往,他会产生挫败感和做事的畏难情绪,从而降低做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不放过任何教育时机 有些家长喜欢抓住一切机会,去引导孩子的行为。比方说,孩子偶然一次忘带书包去学校,老师打电话让家长送到学校。回到家后,家长就针对这件事特意开一场家庭会议,引导孩子反思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以及以后如何避免。家长觉得这是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却觉得父母是故意给他找事,会觉得每日必须要小心翼翼地做事,不出一点差错才能讨好家长。 3. 期望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 很多家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