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陆游的乡村世界

陆游的乡村世界

  • 字数: 13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包伟民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682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以陆游的诗文为主要资料,重建南宋时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以诗证史,品质不俗。作者是宋史领域的名家,对宋代城镇和乡村素有研究,可谓是一种历史学和社会学交融视角下的南宋乡村社会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内容简介
南宋有名诗人陆游的一生仕少闲多,长期生活在家乡浙东乡村。在陆游存世的海量诗作中,有六七成是与其家乡生活有关的。集中解读陆游的诗篇,借其目光观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乡村世界”,虽然吉光片羽,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剖析陆游“乡村世界”这一个案,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信息:陆游的乡村生活是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陆游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复杂的角色;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既丰富多彩又民生艰难的乡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想象“宋代农村”提供了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区域开发:湖山处处有诗材
一山会平原
二田野聚落
三别业庄园
第二章乡里社会:男丁共结春耕耦
一家国之间
二乡都亭长
三邻里世旧
第三章农业经济:稻未分秧麦已秋
一农耕产业
二蚕麦俱收
三躬耕百亩
第四章饮食生计:从来楚俗惯鱼餐
一三餐米面
二肉食菜羹
三安身家业
第五章商贸聚集:村店堆盘豆荚肥
一米盐之市
二犬吠船归
三交易内容
第六章乡居生活:垫巾风度人争看
一四方书问
二八世为儒
三社会角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区域开发:湖山处处有诗材 沙路时晴雨,渔舟日往来。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炊黍孤烟晚,呼牛一笛哀。终身看不厌,岸帻兴悠哉!(《舟中作》) 一 山会平原 陆游生活的地方在钱塘江南岸的越州,就是今天浙江的绍兴地区,秦汉以来这里属于会稽郡。秦代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大致包括今天的苏南、浙江等地区。东汉永建四年(129),会稽郡一分为二,苏南、浙西地区另设吴郡,今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所在山阴县。后来经过几次曲折的政区变化,到隋朝大业元年(605),在今天绍兴地区设置了越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宋高宗赵构从海上逃难回来,不敢直接回临安府,驻跸于越州。第二年元旦,下令改年号“绍兴”,寄托“绍(承继)祚(国统)中兴”之意。越州官民上表请求用唐德宗以兴元元年(784)巡幸梁州、改梁州为兴元府的先例,用新年号为州名,得到赵构的同意。从此越州改称绍兴,并升格为府。 南宋绍兴府共统辖八个县,府城及其周边的农村地区分属山阴、会稽两个附郭县管辖。两县大致以府城中分,东境属会稽,西境属山阴。两县所辖的山会地区,南有会稽山脉,北滨杭州湾,当时称为后海,中间为平原。会稽山脉是一片较广阔的丘陵山地,东西最宽约50公里,东南至西北最长约100公里,其中丘陵的分布和走向较多变和复杂。山地有数十条从南向北排泄山水的溪流,经平原进入后海,俗称三十六源。平原两侧各有一条江,即发源于会稽山东、西主干的曹娥江和浦阳江。沿着这两条江上溯会稽山脉的主干,将山会地区与东侧的诸暨、浦江和西侧的上虞、嵊县分割开来。向东跨过曹娥江,则是由甬江、余姚江与奉化江等河道冲击形成的三江平原,与山会平原合称宁绍平原。 山海之间的山会平原早期是一片河湖交错的沼泽地,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对山会地区的描述是“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伙”。这里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经过长期沼泽堆积,土质肥沃,是钱塘江两岸优选开发的核心地区。由于地势从南向北倾斜,山会平原是“山一原一海”台阶式的滨海冲积地带,虽然全年降水量充沛,但山水下泄,三十六源溪涧流程短,坡降大,水无所积潴,所以筑坝储水是本地区农业开发的重要前提。东汉以前,山会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地广人稀,饭稻羹鱼”。山阴一直是会稽郡下的一个普通属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会稽郡二十六个县,不过二十二万三千余户,平均每个县还不到四万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马臻(88~141)出任会稽郡太守。他到任以后,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主持兴筑长堤,积潴山阴、会稽两县三十六源之水,建成古代江南地区规模优选的一个水利工程,为山会平原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鉴湖(镜湖)。当时的鉴湖东起蒿口斗门(今上虞蒿坝镇),西至广陵斗门(今绍兴柯桥区南钱清村),东西范围达一百多华里,湖堤总长号称三百里,溉田九千余顷。由于是坡形地势,从此山会地区从南向北形成了“山一湖一田一海”的地形格局,“湖之势高于民田,田高于江海,故水多则泄民田之水人于江海,水少则泄湖之水以溉民田”,鉴湖成为山会平原农业生产的水利枢纽工程。 鉴湖的取名,本指其水面平静如镜,东晋人王羲之有“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之语。所以早期多称为镜湖,后来因为镜、鉴同义,又称鉴湖。现在通称鉴湖,本书除个别直接引文仍作“镜湖”外,行文中均作鉴湖。 P13-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