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金海观教育生涯研习札记——纪念我们的父亲

金海观教育生涯研习札记——纪念我们的父亲

  • 字数: 45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作者: 金陵,金湘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50126390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部研习“爱国民主的乡村教育家”金海观先生教育生涯的专门性著作,记述了金海观的乡村教育家生涯。他从上世纪20年代倡导乡村教育,以后潜身乡村25年,办理陶行知参与创办的湘湖师范。书中详述他的教育思想,包括面向农村办学,力戒教育脱离社会实际,民主治校,培育健全人格,以及为此进行的多种探索和试验,从中展现出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作者是金海观的两个儿子,他们凭借自身回忆,依据翔实史料,搜集海量当事人的回忆材料,使本书叙述生动,颇多细节。
作者简介
金湘,我国有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曾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金湘的作品体裁广泛,风格多样。从大型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大合唱、各种室内乐直至影视音乐,共有近百部作品。他的作品以其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当代审美意识,以及东方优秀的美学传统与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之多样结合,赢得了广大中外观(听)众的赞赏。 主要代表作品及专著有:歌剧《原野》《楚霸王》《热瓦普恋歌》,交响大合唱《金陵祭》,交响组歌《诗经五首》,小交响曲《巫》,交响音画《塔克拉玛干掠影》,音诗《曹雪芹》,琵琶协奏曲《琴、瑟、破》,交响三部曲之一《天》;音乐论文集《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探究无垠》等。
目录
探索与实践
父亲的乡村教育思想在湘湖师范的实践
金海观和湘湖师范的乡村建设实践
乡村建设活动在父亲毕生事业中居何地位
抗战时期的湘师
——答萧山电视台陈晖问之三
湘师,在松古平原的怀抱里
民主精神是湘湖精神的根本
——序毛微昭《湘师和我们一家》
两个“十年寻人”和湘湖精神
父亲,是这样同学生相处
渊源与发轫
从早期论著看金海观教育思想的发轫
师承陶行知的金海观
——致邵师贤
父亲德行的思想渊源
——答萧山电视台陈晖问之二
改良、教育救国、民主主义小议
——致友人信
父亲的民主主义价值观
传承与发扬
金海观教育思想研究会的历史贡献
——致金研会理事会并第15届年会
祝贺《金海观全集》出版
——在首发式上的发言
涉及办学“本旨”和“路线”的两件事
追忆与怀念
泣悼爸爸
怀念
父亲.教我做人的老师
景宁道化二三事
我的父亲不只属于我们的家庭
——在金海观诞辰9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母亲赞
——答萧山电视台陈晖问之一
七十四载一生
乡村教育家金海观:生平事迹和风范
碑文
金海观年谱
附录:追忆湘湖人
洒向人间都是爱
——怀念李晓瑜老师
一生奔跑,永不止步
——悼金湘
金海观逸文
吾人应具之教育观念
在儿童教育社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湘湖师范的两种试验工作
实施部定乡村师范及简易乡师课程之困难及改进意见
大战殊予吾人便利
怎样坚定抗战必胜之信念?
战时乡村教育
抗战期间师范学生要怎样自治
《湘湖师范实施基本教育工作报告》序言
后记
摘要
     第一部分: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 一、办学面向农市寸 父亲认为,“吾辈服务农村,不但为乡村教育者应尽之责任。实亦吾国教育界中人应走的路线”。①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大多数人为农民”,而“晚近教育,几为资产阶级所独占,农家子弟教育权利已被剥夺”,②且注重“在都市而少在乡村……在中上社会而鲜及平民”。③这就是说,他认为全国教育都应该走为农村服务的路线。这是对整个教育界的要求,只要中国农村现代化尚未实现,这就是合理的要求。 在这一大格局下,乡村教育、乡村师范,无疑更应该面向农村,服务农村。 湘师是乡村师范,是浙江第一所乡村师范。当时浙江乡村师范只此一家,所以校名只叫“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直到锦堂学校1931年4月改为乡村师范、浙江陆续有了多所乡村师范以后,1933年6月,校名中才增加了“湘湖”二字。 乡村师范面向乡村,其培养目标理所当然应该是乡村小学教师。值得注意的是,父亲对于乡村学校和乡村学校教师的使命有不同的认识。父亲认为,“教育的设施和影响,决不能限于校门之内”,而要“使学校附近的民众都受到教育……在文化、经济、健康等方面均有进步”,④乡村学校教师则在解决吃饭、教书、教人、做事问题之后,还要“推开校门,跑人社会,去为民众服务”“解决改善社会问题”。① 湘师认定其目标是培养能够“跑人社会”、解决改善社会问题的乡村小学教师,即能够从事乡村小学教学和乡村建设的一身二任人才,或是这两类人才。父亲就任湘师校长不到一个月,就主持修订了《暂行组织大纲》,增加了第二条,规定湘师“参照乡村环境,适应地方需要,以养成优良乡村小学教师,及改良乡村组织、增进农民生活之人才为宗旨”。②这就是说,比起此前《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简章》中“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之导师”③的宗旨来,增加了一层意思,即不仅要培养优良乡村小学教师,还要培养能从事改良乡村组织、增进农民生活之人才。 经过15年的实践以后,父亲1947年在《推行基本教育之师资训练问题》一文中总结说,“训练基教④师资之机关,应为制造乡建人才之大本营”。⑤他始终认为,乡村师范肩负培养乡村小学教师和乡村建设人才的双重任务。 这一培养目标超出了国民政府《师范学校法》(1932年12月)规定的单一教育目标(只是“养成小学之健全师资”),也超出了一般师范学校的做法。但这确实是父亲的办学方向,湘师的全部活动和设施就是由此出发的。学校选址、课程设置(农村经济与合作、村治研究)、教室外的作业(农业生产劳动、办民校、办合作社,甚至学习助产),以至吃苦耐劳作风的养成,等等,莫不有适应培养乡村建设人才需要的含义。 二、校址设在农村 关于这个问题,父亲做过多次呼吁。1934年11月和12月他连续写了两文,主张中等以上学校一律下乡。①次年4月,他向浙江省中等教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提出《浙江中等教育宜向乡村发展》的提案。②抗日战争时期城市学校被迫撤离,“学校下乡的主张不期然而实现”。③抗战胜利后,“不期然”下乡的学校纷纷返城。父亲1947年8月再次提出,“基教师资训练机关必须设在农村”。这次所提不是要中等以上学校一律下乡,而是灵活一些,加了一句:“至少一切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及师范学院必须设在乡村”。④ 父亲提出学校必须设在农村的理由是,这样可以使学生“亲民”(亲近农民,增加对农民的了解力和同情心)、“习勤”(从事勤劳生活)、“尚俭”(养成俭约美德)、“助成乡村建设”(探讨研究乡村问题)、“培养青年开辟创造的精神”(丢掉城市享乐观念,养成披荆斩棘开天辟地精神)。⑤总之,一句话,可以使学生适应其工作的农村环境,培养他们从事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志向和能力。 湘师一直设在农村。学校开办时选址湘湖,⑥是沈定一提出,蒋梦麟、刘大白等人决定的。1928年先在定山山顶建筑了几所房屋,同年11月又借用压湖山麓的湘云寺,改造成为校本部。后来黄质夫(第五任校长)和父亲任内,在湘云寺两侧相继建造了几座建筑。这就是湘师,一所乡村学校。没有围墙,融合在定山村里,融合在湘湖和压湖山的山水中。在定山通往闻家堰的路口竖了一块白铁面木架子的横幅牌子,上写校名。后来看了当年学校地形图上的标记,才知道这就算校门了。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湘师南迁。1937年11月底先到义乌江湾,12月借用吴氏宗祠上课。1938年1月再迁松阳,落脚离古市镇三里的广因寺。又先后在古市的城隍庙、太保庙、三清殿、塘岸叶氏宗祠和古市北三里的卯山广福观、古市西北七里的叶川头叶氏宗祠、梧桐口翁氏宗祠分散设立分部和附属机关。这些地方当然都是乡村,同当时差不多所有乡村一样,没有水、电、电话、公交车等起码的现代化生活设施。 1942年日军进犯浙东,湘师再度南迁。8月,师生陆续到达庆元黄坛,9月21日正式上课。黄坛是离竹口镇七里的小村,连今天的百度地图上也显示不出来。只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