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仅供在线)信息网络时代的制胜之道/全胜/王建伟

(仅供在线)信息网络时代的制胜之道/全胜/王建伟

  • 字数: 36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王建伟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549666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79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是王建伟中将的近期新著作。本书充分结合当前相关军事科技的发展及未来发展趋势,立足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战争样式,分析如何打赢信息网络时代的现代化战争。

你将看到:

<1>互联网在战争中如何应用?
<2>心理战、金融战这些很好规的战争手段如何实施?
<3>气象武器究竟是存在于幻想之中还是真实存在?
<4>如何决胜“不战之战”?
<5>军事同盟,福兮祸兮?
<6>如何反制美国“亚泰再平衡”?
……
内容简介
王建伟著的《全胜(信息网络时代的制胜之道)》从战争的起始、战争的不同程度到当今和未来战争所涵盖的各个范畴,全景式展现中国的应对之道。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三理”融战争、“制脑权”等前沿概念,并从互联网+战争、外交战、金融战、舆论战、气象战等十余个因素中揭开未来战争的面纱,并结合相关技术分析中国的应对之策,全面解析中国的全胜之道!
作者简介
王建伟,男,汉族,山东掖县人,1954年出生于湖南新晃,1969年参军入伍。历任战士,宣传十事,院校教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理研室主任、宣传部部长,陆军第四卜二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主任,南京政治学院院长,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被评为“全军很好教员”。出版专著15部,200余万字,组织编写《60个怎么看怎么办》《科学建军治军研究》等教材10余本,在《求是》《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同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共计100多万字。其中《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界限》获“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第一章  战争的“圆”点
一、古老的命题
二、历史的轨迹
三、美苏争霸不战而胜
四、严峻的挑战
五、新拐点
六、网络信息时代大战略
第二章  力量
一、战争是力量的竞逐
二、技术制胜
三、美军三次“抵消战略”
四、撒手锏
五、角力
第三章  威慑
一、示形?造势
二、军力“肌肉”秀
三、兵临城下
四、从“战争工具”到“战略符号”
五、亮剑
第四章  微战争
一、从本?拉登之死说起
二、可控
三、发现=摧毁
四、“古罗马军团”重生
五、蝴蝶效应
第五章  “互联网+”战争
一、“棱镜门”事件的警钟
二、鼠标操控的战争
三、网络战争1.0:“赛博”战士
四、网络战争2.0:“X计划”
五、网络战争3.0:震网
六、战争VS治理
第六章  “三理”融战争
一、消失的链接
二、生理信息战
三、心理信息战
四、智能战
第七章  金融战
一、资本与战争
二、虚假的逻辑
三、“薅羊毛”游戏
四、貌似“fair play”的国际贸易
五、反制
第八章  “制脑权”
一、疯狂的“颜色革命”列车
二、大脑没有“防火墙”
三、被妖魔化的“中国式”
四、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五、坚守意识形态上甘岭
第九章  话语权
一、传统媒体与舆论
二、网络集聚下的舆论操控
三、舆论即意识形态
四、适应者死亡
五、“E缘”政治下的逆袭之战
第十章  规制权
一、“非中性”的国际制度规则
二、美国不“例外”
三、“合法化”战争
四、从参与到制定
第十一章  伐交
一、没有硝烟的暗战
二、军事同盟,福兮祸兮?
三、亚太再平衡
四、破局
第十二章  气象武器
一、泥泞的胡志明小道
二、翻江倒海
三、山崩地裂
四、HAARP项目
五、塑造环境
第十三章  决胜“不战之战”
一、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二、以多手对多样
三、科技创新为驱动
四、军事力量是保底的手段
后记
摘要
    战争,是阶级社会以来的一个永恒话题!
    制胜,是古今中外所有军队希冀破解的一个难题!
    为此,无数的军事家、政治家,甚至哲学家,都在苦苦追问,希冀能够获得智慧的青睐,一劳永逸地寻找到那个优选答案。
    于是,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我们隐隐听到――
    古希腊军事家修昔底德说:“仅凭军事权力并不足以确保安全,而必须对各种非军事因素做整合的运用。”
    战争理论大师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哲人与将军恩格斯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
    意大利军事天才杜黑说:“胜利总是向那些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会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后才去适应的人微笑。在战争样式迅速变化的时代,谁敢于先走新路,谁就能获得用新战争手段克服旧战争手段所带来的无可估量的利益。”
    未来学家托夫勒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的强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这些名言,连同他们的名字,一起镌刻在了浩瀚的人类军事史册上,后来者在反复的诠释与引用中,试图不断揭开战争的很后面纱。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都未能探寻到战争的真谛!
    一、古老的命题
    在对战争制胜之道的探寻中,我国古代兵学圣祖孙子提出了一个命题: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全”,《说文解字》解释为“纯玉日全”,引申为完整、完备、完美的意思。《孙子兵法》全书共用了10个“全”字,其基本含义:一是名词,意为全局、全策,如“必以全争于天下”(《孙子兵法?谋攻篇》);二是动词,意为保全,如“全国”“全军”“全旅”“胜乃可全”“安国全军”等。
    在《孙子兵法?形篇》中又进一步阐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孙子提出的“全胜”思想,犹如一道闪电,以耀眼夺目的光芒,闪耀在历史延宕的漫漫长河中,照亮了过去,也照亮了未来。以至于当我们面对21世纪战争方程式的时候,心中萌生的智慧源泉,依然是这位兵学天才的思想。
    在《孙子兵法》这一彪炳史册的经典中,孙子所提出的“全胜”思想,比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理解更深入,比修昔底德对战争的理解更全面。这一思想,源于其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
    浓缩而言,孙子之“全胜”思想要诀如下:
    其一,“全胜”思想的核心――“不战而屈人之兵”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认为,不经过直接或激烈的交战而使敌方屈服于我方意志,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而非“百战百胜”才是战争指导的优选境界。相反,不计代价和后果的战争,即使屡战屡胜,也难免损兵折将、耗费国力,结果必然是胜而不利、兵胜而国弱。
    孙子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战争指导的优选原则,由此达成解决战争问题的很好结果――“全胜”,改变了一般战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败”结局。“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也就是在战争指导上贯彻“非战”“非攻”“非久”的原则。其中,“胜”是很终结果,而核心目的则是“全”。只有将“全胜”作为战争追求的优选目标,才能收获“用兵之利”而规避“用兵之害”。
    其二,实现“全胜”的手段――“伐谋”“伐交”
    《孙子兵法》提出实现“全胜”的方法是,“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体现了孙子的战争观:战争问题不一定非得运用战争手段来解决,综合运用政治、谋略、外交等非暴力手段,也能使对手屈服;夺取战争胜利的方法也不只限于战胜或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可以通过瓦解敌方的政治、挫败敌方的谋略、破坏敌方的外交等手段来达成战争目的。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